试谈统计工作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2:38:52

试谈统计工作改革

柳州机械厂计划统计科  高景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的工业企业已逐步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在这场社会大变革中,统计工作如何去适应,如何进行本身的改革,引起了统计界人士的关注和探索。

列宁指出:社会经济统计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武器之一”。在我国,统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如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在变革,而作为企业窗口之一的统计工作如还因循守旧,沿袭老一套工作方法,那就无从透视企业变化的程度和效果,就不能成之为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因此,统计工作也要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也要进行本身改革的探索。企业由“生产型”管理转向“生产经营型”管理,那么统计工作也应由:“生产型”统计模式向“生产经营型”统计模式转化,也必须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增加统计工作的机能,增大统计工作的范围和容量,当好生产经营决策的参谋。

如何搞好统计工作的改革,使之适应深化改革的形势,成为反映改革开放政策效果的一个窗口,我们认为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综合统计机构 

综合统计机构是企业统计监督、服务的调节中心,也是信息汇集处置中心。它通过本身的机能把横向(科室)和纵向(车间、班组)的统计渠道组成紧密的统计信息网络,并把会计核算、业务核算有机的、和谐的联系在一起,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了解和分析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动态,为企业决策层制定方针、目标和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与数据,在现代化社会大生产中。综合统计机构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在相当的大中型企业中都设有综合统计机构,但由于旧习惯思想的影响,致使这些机构往往是综而不合、统而难管,仍处于综合统计与专业统计分立的局面,相互间缺乏有效的联系,统计数据数出多门的现象时有发生,破坏了各统计指标间的平衡关系,影响了综合统计机构机能的发挥,削弱了统计工作的作用。因此,建立综合统计机构,保证其职能的正常发挥,应作为统计工作改革的首要问题考虑。

综合统计机构能否建立,能否真正发挥作用,与企业领导的决策意识有很大关系,如果把统计工作当成是玩数字游戏,把统计部门当成长官意识的执行机构,而不是当作决策的参谋机构,那么,综合统计机构即使建立了,也是形同虚设,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这个问题应引起企业领导的充分重视!

二、注重统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一切事物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先进的、科学的技术是人发明的,同样,先进的、科学的技术和策略还得靠人去运用、去执行。统计工作能否适应改革的需要,能否干出些成绩来,与统计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紧密相关。

统计工作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扩大了统计的容量,拓宽了统计的范围,对统计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计工作不再是只收集数据汇总上报的简单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有经济管理的头脑,能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为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和建议。从发展阶段的需要看,还必须具备使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条件,能在推动统计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方面发挥作用,因此,统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推动统计工作进程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提高统计人员队伍的素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现有统计人员队伍进行整顿,对那些业务素质低下而又不求上进,不负责任的人要调离统计工作岗位,对有工作能力或工作水平稍差但有上进心、责任感强的人员分期分批进行业务培训和学习深造,通过定期考核来促其业务素质的提高。二是采用掺沙子的办法,把那些具有相当文化程度,有经济管理知识,有分析能力的年轻人充实到统计工作队伍中来。同时,还要建立“统计工作岗位证”制度,坚决做到不合格的人员不能上岗工作,彻底改变那种只会加、减、乘、除就可当统计人员的错误做法。通过统计人员结构的调整、充实来保证统计工作人员队伍素质的提高,保证统计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完善统计管理

过去,我国的生产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多是照搬苏联的那一套,国家对企业管的过多、统的过死,企业形成了只管生产不问经营管理的单纯生产观点,企业既无经营自主权,也不用承担任何经济责任。因此,与之相应的工业统计也必然是重生产、轻经营管理;重生产成果统计,轻经济效益统计;重实物量统计,轻价值量统计,反映不出企业真正的经济效益。

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开始注重企业本身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能力,经营思想也逐步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企业管理已开始由“执行型”转向“决策型”,原来的管理制度包括统计工作制度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修整、充实和完善。

近几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通过企业整顿和验收,大多数企业都在统计工作方面建立了管理制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还不很完善。我们认为,现阶段应着重考虑充实和完善的统计工作制度有:统计综合管理制度和统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两个方面。统计综合管理制度包括原始资料的收集,台帐的建立,报表的编制,以及统计调查、分析、预测等,都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统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应从业务学习、培训教育计划的建立和考核;各职能单位之间联系网络的建立;对工作的评比、总结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并要定期检查,做到奖罚分明,鼓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

四、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

现代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中心在决策,决策的前提是预测,预测的基础是信息。在充满竞争的经济社会里,各种信息瞬间万变,企业要想求得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活力,就必须注重信息的收信和处理。现实中,许多信息都通过统计渠道汇集,这就要求统计工作必须彻底改变过去落后的处置手段。

当前,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统计部门也已开始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电子计算机在我国终究还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具有深奥的理论和技术,还不能普及应用,这就要求统计部门的各级领导要有科学的战略眼光。普及不了并不等于难以应用,从现在开始,就应要求并督促统计工作人员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起码要懂得操作原理,至于对计算机程序的编制,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和经济分析方面,可有意识的引进专门人才或是引进专业软件,以加速计算机的应用速度。

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求得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本部门、本单位客观实际的信息,及时为决策层提供准确、真实的参考资料,是把信息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捷径,所以,必须把计算机技术尽快运用到统计工作中来。

五、强调统计服务优质化

从统计工作来说,要想搞好企业经营管理,为企业决策当好参谋,就必须强调统计服务优质化,提高统计服务的质量。这也是统计工作由“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的根本保证。统计服务优质化,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等报上门”、“坐店经营”的被动服务的习惯,各级统计人员必须主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进行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如实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的动态,加快统计数据和信息的处置速度。同时,还要注重收集企业外部的统计信息,加强同行业间的统计资料的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除了认真填报定期统计报表外,还要认真地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业务提高的活动,如进行专题研究分析,编发统计简报,注重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交流等等,保证以高质量服务为有关单位提供准确的、全面的参考资料。统计服务优质化的实现,对生产经营各部门的管理起到串连作用,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生机。

六、发挥统计应有的正治效应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统计分析已越来越多的得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重视,它以本身的独特方式从量的方面如实反映各个领域中的经济活动状况,从质的方面剖析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因素所产生的效应,近几年来,还特别重视研究、分析思想政治工作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所产生的作用,为统计服务又开辟了一条新路。在我国,向来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种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统计分析如果只从经济角度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而忽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无形的转化因素,那就算不上完整的统计分析,一篇好的统计分析不但在形成过程中是对统计工作者的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形成后也必将是一篇具有宣传鼓动精神的战斗檄文,起到为政治服务的作用。

要使统计工作发挥应有的政治效应,首先要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统计部门的领导必须重视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政治学习,包括学习马列主义哲学思想,学习辩证法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生产经营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起来,才能深刻透彻的分析、挖掘思想政治工作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起到宣传鼓动的效果。

现在,加强对统计工作人员的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把政治素质好,有一定经济管理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人选拔到统计工作岗位上来,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随着企业生产管理的转型,随着企业自主权的进一步落实,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有识之士不再把统计看成是搞数字排列组合的游戏,而是学会了从这些排列组合的数字中去发现问题,去挖掘潜力,去寻找经济效益。那么,作为统计工作者就更应该主动去探讨统计工作如何为生产经营服务,为政治服务,如何搞好统计本身的改革,更好的发挥统计的服务与监督作用。

 

 

1990.04.08

 

该文1990年11月20日被市机械工业统计学会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1990年11月27日被区机械工业统计学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随后又被柳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评为优秀成果鼓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