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称仅1/3时间做科研 每年申请项目需4个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16:38:07
2010年08月02日 07:10:15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大中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我只有三分之一时间做科研”
——与某国立研究所课题组组长的对话

如此“登攀”。宋 嵩绘图
采访对象
吴雨(化名),研究员,45岁,2005年回国,现任某国立研究所课题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该课题组目前有数名正式人员(包括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10多名硕博连读的研究生。
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以下反差依然令人尴尬。
2009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51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但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却寥若晨星;2007年我国发表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总数已占世界第二位,但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屈指可数,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曾多年空缺;2008年全社会R&D(研究开发投入)总量就达到4570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0多倍,但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60%……
造成这些巨大反差的根源是什么?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一点:科技体制。
他们认为,虽然自1985年以来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至今仍有一些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困扰着科技人员。在国家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日益需要科技支撑的新形势下,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已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目前的科技体制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当如何破解?“科技视野”版从本期开始,推出系列报道,尝试深入探讨。
——编者
①一年当中,能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有1/3就不错了
记者:作为课题组的组长,您工作一定很忙?
吴雨:真是很忙。我是2005年从美国回来的,感觉一天都没有停下来过。周末、节假日、休假,对我来说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不光我这个课题组组长忙,组里的另外几位同事,也都和我差不多。
记者:那您一定觉得非常充实?
吴雨:事实并非如此。我目前的心态,更多的是紧张、苦恼和焦虑。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一个星期下来,难得有一整天能安静地坐下来,看文献,做实验,写文章。
我粗略算了一下,一年当中,大约1/3的时间用来申请项目,1/3的时间处理各种杂事;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有1/3就不错了。
②从准备申请项目到正式填表,再到答辩、中期评估、年终汇报,一年要花去四个月
记者:申请项目需要那么多时间吗?
吴雨:今年我们组申请的项目比较多,共有6个,分别来自财政部、科技部、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每年2月份我就得安排申请项目的事儿,和相关的人员联系,或是组成自己的团队,或是让我的组员加入别人的团队。按照规定,同一个经费来源每个人姓名在在研项目中出现一般不能超过三次,我就得和同事们商量,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我们的有限名额:向哪个部门申请哪些项目,哪个参加别人牵头的项目,哪个我们牵头并邀请其他组成员参加,等等,然后分别准备申请材料。
更多内容请关注教育频道 >>
【打印】 【纠错】 【评论】 【主编信箱】 (责任编辑: 商亮 )

·追记著名化学家吴浩青:科研报祖国 毕生一教鞭
·评:“良知之蛆”能戳穿学术江湖吗
·评论:本科生缺乏创造力,问题出在哪儿?
·外籍学者直陈中国高教弊端:为何论文造假成风?
·部分导师用博士后当小工"圈钱" 被指成为科研老板
·教学为要 科研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