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三十年:“二次腾飞”战略推动新台州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8:43:01
回眸三十年:“二次腾飞”战略推动新台州建设 发布时间: 2008-5-6   中国台州网  http://www.taizhou.com.cn  【大 中 小】 【打印】

  □口述:孙忠焕  整理:陈大斌

  

  (孙忠焕,1996年8月—2002年1月任中共台州市委书记,其中2000年3月—2002年1月兼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撤地设市 面对一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1996年8月,省委决定我任中共台州市委书记。2002年1月离任到省级机关,在台州整整干了五年半时间。我到任时,台州正处在前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当时的台州在历届领导的辛勤工作和台州人民的努力奋斗下,既有扎实基础的一面,又有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一些新情况、新课题、新困难、新挑战。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设市并南迁,这既反映了台州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又为台州社会经济新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但这毕竟是项重大的改革举措,涉及到一个地方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到机关干部工作习惯的改变等等。从而统一思想、确保稳定成为当时台州一个突出问题。

  而作为市治地的椒江区,当时的城市功能和办公条件相对较差。1995年初首批南迁到椒江的市四套班子的筹备组领导及22个单位的300多人,只有一幢几千平方米的办公楼,不少部门只能借用民房办公,租用民房栖身,一个部门还要分几处办公,办公及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大批干部离开了原来相对稳定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抛家别舍地来到新的土地上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本身在思想和习惯上有个磨合过程,而此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暂留在远离椒江50多公里外的临海市办公,给单身在椒江工作的干部家庭带来了不少困难。这些都给市级机关的工作秩序和干部思想的统一、情绪的稳定带来了难度。

  撤地设市后,市级机关本身不仅需要从地区这级派出机构的工作方式尽快向市级实体政府的工作方式转变,而且要求尽快进入角色,承担起领导机关的职能,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而当时市级机关的思想和具体实际,给四套班子领导又增添了在做好县(市、区)稳定工作的同时,还要用相当一部分精力做好市级机关干部自身的思想稳定工作。

  1996年,台州几起重大工程、房地产方面的腐败案,椒江项阿菊的非法集资案,三门、天台、路桥、温岭等的金融挤兑案等等,累得各级领导们疲于奔命。雪上加霜的是1997年8月百年未遇的特大强台风在台州登陆,尽管事先我们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作了充分的抗台准备,并组织指挥百万群众大转移,但由于沿海各县(市、区)的海塘几乎全部溃决,造成199.5万亩田地、4869个村庄被淹,179人死亡,经济损失达150多亿元,全市88.5%的人口受灾,给台州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再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台州的经济陷入了改革开放以来增幅的最低谷,1997年GDP增幅只有6.7%。这一段时间内外交加、天灾人祸(腐败案)交织在一起,是台州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一段时期,台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面对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统一思想、求真务实、艰苦创业”拉开了大规模建设新台州的帷幕

  作为市委书记,是一个地方执舵掌航揽全局的人,我深深地感受到,组织叫我到台州来工作,是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同时深感责任重大。台州的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振奋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深入实际,总结经验,及时提出切合实际的举措,正确处理稳定、发展、改革、建设的关系。这事关台州撤地设市重大改革举措的成败,事关新台州持续发展的大局。为此,我必须紧紧地依靠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依靠市级班子的团结合作,依靠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当时我们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台州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把台州的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地方党委的主要职责是:高举旗帜,坚定方向,深入实际,正确引导。为此,我们始终把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放在首位。上任伊始,不急于发表就职演讲,更不搞轰动效应的急功近利之举,常常是轻车简从,深入到9个县(市、区)、部门、基层、老同志、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首先统一班子的思想认识,总结工作,研究措施,市委先后召开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会、市委常委扩大会、市区机关科以上干部大会。先后研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概括起来大致是:形成一个共识,撤地设市是正确的、必要的,艰苦创业就要集中精力抓好市本级;总结一个精神,以“团结务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争创一流”为主要内容的台州精神;提出一个口号(或称目标),以三个转变、三大工程、一个保证为主要内容的“二次腾飞”战略;加强一个保证,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一项制度,加强法制和基层民主建设等等举措,引导推动新台州事业向前发展。

  形成一个共识。针对当时一些同志、不仅对撤地设市、市治南迁有疑虑,而且对台州市在哪里也没有形成共识的实际,我在多个会议上指出:撤地设市的本质意义,就是在台州经济较为发达的椒江、黄岩、路桥建设一个滨海的区域中心城市。但我们实行的是“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台州市管辖着临海、温岭、玉环、三门、天台、仙居6个县(市)。我们应以台州市区为龙头,提高整个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齐心协力建设新台州,集中精力抓好市本级,是尽快增强中心城市实力、确立中心城市地位、形成中心城市功能的需要,是反映撤地设市正确性的最有力的写照,是实行市管县体制、加强对县(市)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所以,市与区不能在已有的“蛋糕”上争你的我的,而要着眼于发展,同心协力做大“蛋糕”。为些,抓市本级必须把稳定放在压到一切的位置,必须坚持国务院批复的台州撤地设市基本格局不变,必须充分调动市与区级的积极性。也希望县(市)能从长远发展出发,谅解、支持市里的工作。我们还提出,抓市本级重点是抓市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兼顾指导好县(市)工作不放松。为了辅助形成共识,我们请浙江绍剧团到黄岩演出“大禹治水”一剧,请市里四套班子领导和黄岩区领导及骨干都去看演出,暗寓黄岩的同志要学大禹的治水方法,做工作要过细,以疏为主。我们的这一部署得到了全市上下的热烈拥护,一场统一思想、求真务实、艰苦创业的大讨论和思想作风建设在全市,尤其在市区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市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举措,如经省政府批准设立了台州经济开发区、市政办公大楼奠基开工等,拉开了大规模建设新台州的帷幕。

  总结一种精神。鲁迅先生曾赞扬“台州式的硬气”,这是台州精神的较早的概括。台州得山海之利,地灵人杰,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台州人有山的坚强、海的宽广、水的灵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屈不挠、不畏强暴、负重拼搏、不甘人后、善于创新、勇于闯荡的品质,人们称为台州式的硬气、灵气、豪气和志气。台州人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能繁衍生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创造了后来者居上的奇迹,使世人对台州刮目相看。但任何地方的传统精神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传统的台州式“硬气”中也有不少负面的东西,都需与时代、与崇高的理想相结合进行锤炼、升华,使之与时俱进。新台州建设是新时期台州人民的新目标。市委提出要建设繁荣、文明、优美的现代化滨海城市,也就是要在原来发展的基础上,跻身现代化地区的行列。这与前一轮发展相比,新台州建设的任务更艰巨,目标更辉煌。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确立台州精神,来凝聚区域内全体社会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我们在发动全市上下充分讨论、广泛征集的基础上,逐步提炼、概括为“团结务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争取一流”台州精神。1997年1月,市委一届四次全委扩大会上,在通过《台州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纲要(1997年—2000年)》时,也同时通过了这个“台州精神”。这是对台州人最普遍、最典型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它既弘扬了台州人优良的传统精神,也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这是台州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号召和激励全市人民的重要精神支柱。我们进行了广泛宣传,使之家喻户晓,成为全市人民新台州建设的精神动力之一。

  提出一个口号(目标)。提出一个切合地方实际的鼓舞人心的口号(目标),也是带领一个地方干部群众为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大目标的粘合剂。我们在基本理顺撤地设市后市区行政管理体制的转轨、干部群众思想从认识日趋统一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深入调研考察,组织专门班子包括请学者专家一起反复论证以后,于1997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举行了为期4天的市委读书会。这一期读书会由市四班套班子领导、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市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部分离退休老干部等方面同志参加。与会同志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运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把新台州建设置于国际国内新形势和经济全球化、新的科技革命大潮流中,冷静、理智地审视,认真研究分析新台州在跨世纪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会上我代表市委作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战略性转变,努力实现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次腾飞》的讲话。我们把改革开放以来的近20年大发展称之为台州的生产力水平大发展的时期,从而使台州经济和社会实现了一次历史性腾飞。我们要进行二次腾飞,就是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央提出的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区域经济增长要走以质的提高为主的轨道,使综合实力要显著增强,城市化进程要明显加快,人的素质要全面提高,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它的基本内容就是,实施三大工程,加快三大战略性转变,加强一个保证,即实施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的实力工程,加快经济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实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的龙头工程,加快社会发展从以分散的小城镇为主体向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的格局转变;实施培育“四有”新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人文工程,加快社会成员从传统的农民、镇民向现代市民、农民转变;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的组织保证。我们设想“二次腾飞”,再用20年时间,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读书会上、会外大家人心振奋,可以说这是撤地设市后全市上下的一次思想统一的会、承前启后的会、民主鼓劲的会、开拓进取的会,也是新台州迈向新世纪建设新城市的动员会。1998年1月的市委一届七次全委会确认了这个战略构想,把1998年定为“二次腾飞”的起步年。然后,我们制订了《推进“二次腾飞”的三年实施方案》,对“三大工程、三大转变、一个保证”具体化。我们把这三年作为“二次腾飞”准备年、基础年。2000年3月召开的中共台州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我代表一届市委作了题为《强基础、创新业、促腾飞,为把台州建设成为繁荣文明优美的现代化港口大城市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中进一步描绘“二次腾飞”在这五年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举措。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开始到2004年,是台州实施‘二次腾飞’战略、建设现代化港口大城市非常关键的五年。”“台州要实现‘二次腾飞’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就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大工业,开发大港口,构筑大交通,建设大城市。”

  加强一个保证。要实现“二次腾飞”,就必须以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作坚强组织领导保证。我们在开展以“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为主题的领导班子建设教育活动的同时,针对台州实际突出抓了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共富裕工程”、创建“六好”乡镇党委和“五好”村党支部活动。抓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培训工程”,在万名村干部达到中专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双五千人才计划”,即经过五年努力,要培训五千名农村干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派遣五千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同时在全国较早地抓了新经济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等工作。

  创造一项制度。民主和法制建设是社会文明、有序的保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我们在推进“依法治市”的进程中,把基层的法制、民主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基层民主建设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台州“二次腾飞”,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台州市场取向改革早,加上台州传统的人文环境,台州的老百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表现为主人翁的意识比较强烈,对自身物质利益、民主权利比较关注,一旦遇到事关切身利益的问题,容易表现得激动。如果我们不因势利导,加强教育引导,势必影响稳定发展的大局,尤其是“四个多样化”的新趋势下,更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基层法制、民主建设的新途径。1998年以后,各地在农村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广大农村干部和人民群众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下,创造性地举行“基层民主论坛”、“民主听证”、“民主日”、“村务公开电脑化管理”、“网上民主对话”、“功过簿”、“企业民主对话”等活动。我们在调查考察中发现,这是我市基层民主建设的有益探索,它不仅有利于调动基层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也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新探索,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基层组织和干部工作作风的改进和提高。市委在总结、引导的基础上,于2001年5月以举行市委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的形式,进一步分析研究,我代表市委作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台州全面发展》的报告。我们把众多的基层民主活动规范概括为“民主恳谈会”。省委书记、副书记等都给予充分肯定,省内外的学者专家、新闻单位纷纷来台州考察指导,认为是基层民主建设新的有益尝试,包括《人民日报》、《瞭望杂志》在内的十几家新闻单位作了报道。这些都为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台州市的“二次腾飞”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次腾飞”战略的提出及一系列相关举措的出台,在全市上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们起到了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人心的作用,坚定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在不长的时间内战胜了当时内外各种不利因素造成的暂时困难。1998年开始,经济发展再次加速,成为浙江省最早走出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实现正常发展的地方,台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满怀信心地踏上更加光荣艰巨、更加壮丽辉煌的腾飞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