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小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1:18:57

“我把所有对上海人的偏见,都归类到嫉妒,我认为就是嫉妒……有一个数据可以表明,所有说上海不好的人,这个地方的GDP真的是上海的零头,广东人很少说上海人的不是。”

“越穷的地方越说上海不好,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就在这里。这可能是一个中国人的思维逻辑的问题,就是说你好就应该别人好。大部分上海人对上海以外的上海人都一笑了之。”

“我就是中产阶级,我的观众就是中产及以上的阶层。”
 我不上春晚是高尚

谈一谈认识:   看过他的壹周立波秀 、 觉得他很会表演,说话眼神动作到位.很幽默。但习惯性批评一些同行的人,如‘郭德纲,曾轶可......",是有点自以为是。他这种形式的幽默一般符合上海观众的口味。

<看一看他对曾轶可开涮其实有点过份,毕竟周也算知名艺人。“绵羊一叫她心里暖了,她一唱歌绵羊了”,还“称赞”曾轶可说:“曾哥吧,我发现她唱歌其实没那么多问题,她除了高音上不去,中音常跑调,低音吐字不清之外,其他都挺好的。”  不管是李宇春还是曾轶可,都是我的哥,我的哥”                      谈一谈所谓的海派文化及上海人的心理    随着上海的城市改造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已经、正在或将来被从市中心或市区动迁到城乡结合部或郊区,不少上海人被边缘化了;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省市优秀人才和国外人才已经、正在或将来同上海本地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不少上海人被淘汰了。上海已越来越变成全国的上海了。有一句话虽然夸张,但很形象地说明了上海人正受到来自国外和外省市人对上海本地的竞争态势,“内环内的人讲外语,内环与中环之间的人讲国语,中环外人的讲沪语。”     但是,上海人长期形成并已固有的很强烈的心理优势已逐步在失去是个不争的事实。上海人即使没有北京人那种政治心理优势,没有广东人那种资本优势,但上海人还是沉醉于自己生长、生活在大都市以及那种殖民文化遗留下来的摩登、崇洋的东西,这种骨子里的东西很难在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消失。以前上海人那种把“外地人看作乡下人”的态度现在尽管好一点,但依然存在。现在本地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同以前的上海人一样,始终有着差异很大的双重心态,海派文化本身是上海人海纳百川结果的一面,但狭隘市井心态是上海人的另一面。     看过周立波的表演,作为一种娱乐消遣来看表演还是不错的。但论起品位滑稽剧和二人转没什么区别,什么咖啡大蒜之说真的没依据。上海的滑稽已经越来越庸俗,越来越无厘头,在上海滑稽中,使用苏北和崇明方言的人物,必然是戏中被丑化或嘲笑的对象。“笑侃三十年”就是把上海近三十年来的变化通过滑稽语言对其中的一些事件作了一次集中的表达,实际上是卖弄的一种并不算高级也不算创新的噱头而已。其中不凡嘲弄外地人,并夹杂着无厘头和虚荣心的内容。 “笑侃三十年”是挑逗起了在上海这块土生土长、日益失去自身优势而心态失落的上海人仍然留恋于对往事追忆得到宣泄或满足的神经,是一次集体性地自慰。     现在上海人的这种心态有点像清朝被推翻后满清后裔的失落心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周立波的滑稽更大程度上使上海人的敏感的神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麻醉,让这些上海人有了些许阿Q式的胜利,使虚荣心得到了一次很久没有得到宣泄的满足,产生了的短暂快感。当然,周立波本身也是在滑稽不很景气而小品走红、小沈阳大红的今天作出的一次次自慰。这种快感很短暂,快感之后的上海人依然有点失落,甚至是加大了失落感。      如果说池莉的小说“有了快感你就喊”表达的是一种对生话的态度,那么,周立波的清口滑稽则是对渴望继续保持心理优势的上海人发出“有了快感你就笑”的一种吆喝。然而,这种吆喝无法改变上海人的现状和心态,而发出的吆喝和由此产生的笑本身就带杂着无奈和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