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胎中药研究进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18:31
  

安胎中药研究进展

学术论文 上海名老中医女科网张承烈

第25卷 第4期2001年8月浙 江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张承烈浙江省卫生厅

胎漏、胎动不安滑胎,西医称为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还包括难免流产、不全流产、完全流产和过期流产),是中医妇科的常见病之一,治疗原则是保胎。祖国医药已有很悠久的历史,《神农本草经》首载桑寄生、白胶、阿胶、黑雌鸡为安胎药;《金匮要略》首载胶艾汤、当归散、当归芍药散、白术散等为安胎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载“胎动不安”之病证名,并对其诱发原因作了较为广泛深入的阐述[1],使安胎理论及方药获得进一步发展。张景岳首提辨证论治的安胎之法[2],《本草纲目》收载安胎药品种数量多,共53种。经长期临床应用筛选,仍有不少品种属当今常用安胎之药。

安胎方药是妇女妊娠期重要的中医保健方药之一,在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提倡优生优育的今天,安胎方药较之现代医学的保胎方法更具优势和特色。近年中药安胎应用较多,并开展了较系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1  临床研究

1.1 安胎法研究 苏氏[3]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将安胎法归纳为预防性安胎、清热养血安胎、固肾安胎、健脾安胎及辨证论治安胎,姬氏[4]归纳出从益气、健脾、补血、清热的养胎法;提出不能专执一方一药,必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安胎法,对“胎肥壅隘、动止艰辛”的孕妇,主张用理气、养血、清热药物的瘦胎法,得以顺利生产、防止难产;还有调气安胎法[5]、清湿安胎法[6]、培土生金法[7]、活血化瘀法和安胎八法[8],等等。

1.2 单味中药治疗 石菖蒲在《本草再新》、《肘后方》、《子母秘录》、《千金方》和《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单独应用于安胎[9];用香附研细每次3g,每日1次,开水送服,对胎动不安疗效满意[10]。民间还流传着不少安胎单味验方,这里不一一阐述。

1.3 复方应用 用某一传统方(如寿胎丸方)为固定方并随证加减,取得满意疗效的例子很多[11~13]。用固定方治疗也取得较好疗效,如用加味寿胎丸(续断、桑寄生、菟丝子、阿胶、黄芪)治疗流产63例,总有效率98.5%[14];自拟助黄保胎方(党参、黄芪、白术、白芍、菟丝子、杜仲、黄芩等)治疗先兆流产115例,总有效率93.9%[15];自拟保胎方(菟丝子、阿胶、续断、桑寄生、党参、白术、黄芪等)治疗原因不明自然流产47例,治愈率80%[16];化瘀安胎汤(丹参、炒蒲黄、炒五灵脂、桑寄生、续断、菟丝子等)治疗血瘀型胎漏、胎动不安68例,总有效率96%[17];安胎汤治疗胎动不安40例,安胎饮治疗滑胎130例,安胎方、安胎饮及蔡氏益肾健脾安胎汤治疗先兆流产60例、58例、87例[18~21];自拟安胎饮治疗习惯性流产62例[22]等均取得较好疗效;孕康口服液(党参、黄芪、芍药、阿胶、狗脊、菟丝子、续断、杜仲、白术、苎麻根、艾叶)治疗303例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有效率为97.4%[23]。采用补肾益气清热中药治疗24例先兆流产(TA)和68例反复自然流产(RSA),观察其对封闭抗体、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孕酮(P)、雌三醇(E2)水平的影响。结果:92例封闭效率、抗独特型抗体、细胞毒抗体缺少发生率分别为60.87%、57.61%、72.83%,TA和RAS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92例保胎成功率为89.13%,TA和RAS保胎成功率分别为91.67%、88.24%。保胎成功者封闭抗体明显上升,(P<0.05~0.01);血β-HCG、P、E2水平进行性升高。保胎失败流产者,低下封闭抗体无上升,正常封闭抗体明显下降;血β-HCG、P、E2水平下降。结果:自然流产的发生发展与封闭抗体缺乏和激素分泌不足密切相关,中药通过调整母胎免疫和内分泌起到治疗作用[24]。

1.4 中西医结合应用 用健脾益肾等中药合用维生素E治疗流产效果满意[25],用中药加低流量吸氧对289例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及滑胎的治疗结果表明,有效率达98.3%[26]。

2  实验研究

寿胎丸能使HCG升高到同期妊娠的正常范畴,其安胎作用是通过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加强垂体——卵巢的促黄体生成功能,并具有激素样作用[27];苎麻根、党参、炙黄芪、焦白术、生熟地炭等制成的安胎合剂对兴奋状态的子宫有抑制作用,而对抑制状态的子宫有兴奋作用,并增加血小板及影响凝血时间[29];孕康口服液能显著对抗大、小鼠实验性流产,并降低大、小鼠离体子宫的收缩幅度、张力及频率[23], 抑制兔在体子宫及对抗缩宫素和乙酰胆碱对子宫平滑肌的收缩作用[29];当归芍药散能对抗兔流产、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30];续断提取物(浸膏、生物碱及挥发油)能明显抑制未孕或妊娠小鼠子宫[31];安胎保婴丸(何首乌、菟丝子、熟地黄、肉苁蓉制成)能对抗催产素引起的人鼠流产,抑制妊娠和正常大鼠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32]。续断、白术、杜仲、艾叶、桑寄生、菟丝子6种安胎中药的微量元素测定表明,Zn含量均高于48种补益中药的平均值(24.1ppm),尤其是桑寄生Zn含量为90.77ppm,续断、菟丝子、杜仲、艾叶Mn含量较高(分别为109.6、32.1、67.4、117.4ppm)[33],Zn可使性功能提高,Mn可能与性激素合成有关,缺Mn生殖功能抑制。故中药的安胎作用可能与它们富含丰富的Zn和Mn等人体必须元素有关。

3  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祖国医学在安胎养胎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我们要认真总结,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在筛选方药时,要充分注重辨证论治,如菟丝子、续断等药物的补肾安胎之功,阿胶等药物的安胎止血之功,还有别直参、黄芪等药物的安胎补血之功,都应该在治疗中予以正确应用。

此外,还可以从安胎防治中发挥药物养胎的功效。如补肾、养血、益气、健脾药物都既具有安胎之功,又兼有养胎之效,在妊娠期间可以长期使用。

在晚婚的条件下,婚后应尽早怀孕生育,这样会使男女双方在生理机能处于健壮的条件下,以保证胎儿先天健康,减少流产。在养胎方面,“心静胎自安”,要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养胎心境。

在安胎治疗中还要注意中西医结合问题,在急性病治疗中可以辅以中药,在中药自然流产中也可以用西药保胎,两者取长补短,以提高安胎效果。

除此之外,还应该努力挖掘民间有效的安胎药物,总结名老中医的有效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充实祖国医学的医药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22.
[2] 张介宾.景岳全书.第一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651.
[3] 苏静,余瀛鳌.中医安胎方文献研究.中医杂志,1991,32(7):49.
[4] 姬云海.浅谈中药保胎法.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3):6.
[5] 曹蕾声,魏翠荣.调气安胎法治疗习惯性流产60例.四川中医,1997,15(6):37.
[6] 何嘉琳.清湿安胎法治愈ABO血型不合71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6(12):12.
[ 7 ] 张文荣.培土生金法治疗胎漏以安胎.河北中医,1996,18(6):17.
[ 8 ] 徐鸿彬.安胎八法浅析.天津中医,1994,11(2):7.
[ 9 ] 王汉章.石菖蒲性味功效及主治今昔考.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7,9(2):12.
[10] 李世文.一味中药法祛顽痰.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379.
[11] 王荣华.安奠二天汤加减治疗先兆流产76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10(2):92.
[12] 王金花,王清华.自拟固肾安胎方治疗先兆流产60例.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2):25.
[13] 杨彩霞,杜淑英.固肾安胎方加减治疗先兆流产30例.陕西中医函授,1997,(5):23.
[14] 李明道,李青.加味寿胎丸治疗流产63例.陕西中医,1997,18(6):250.
[15] 程航,李祥云.助黄保胎方法治疗先兆流产115例.陕西中医,1998,19(6):241.
[16] 崔淑惠,徐仲勤.保胎方治疗原因不明自然流产47例.陕西中医,1998,19(6):242.
[17] 杨鉴冰,杨秀玲,王惠萍.化瘀安胎汤治疗血瘀型胎漏胎动不安68例.陕西中医,1994,15(12):531.
[18] 张道厚,张研华.安胎方治疗先兆流产60例.中国乡村医药,1998,5(1):17.
[19] 崔美贞.“安胎饮”治疗先兆流产58例.江苏中医,1998,19(1):23.
[20] 赵修敬.安胎饮治疗先兆流产78例.江苏中医,1998,19(2):23.
[21] 陈长春.蔡氏益肾健脾安胎汤先兆性流产60例.吉林中医药,1997,17(6):17.
[22] 王存兰,王新.自拟安胎饮治疗习惯性流产62例.实用中医药杂志,1996,12(1):5.
[23] 杨晓生,杨承祥,王钦茂.孕康口服液治疗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1998,24(3):277.
[24] 归绥琪,许钩,俞而概,等.封闭抗体缺乏性自然流产者的中药治疗.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7,24(3):21.
[25] 高云,明淑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滑胎47例疗效观察.吉林中医药,1997,17(4):35.
[26] 张淑莲,黄鹏.中药加低流量吸氧安胎289例疗效观察.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7,20(1):26.
[27] 朱金凤,余运初,周楚华.寿胎丸加味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7):407.
[28] 俞丽霞,谢静玉,王胜春,等.中药“安胎合剂”的药理实验研究.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4):28.
[29] 王钦茂,姚道云,杨耀芳,等.孕康口服液保胎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7):418.
[30] 周件贵,席文胜.当归芍药散的组方和药效研究.中成药,1996,18(10):42.
[31] 刘玉琪,孙红,张金妹,等.保胎安婴的主要药效学的研究.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4,5(4):27.
[32] 赵春桂,司世麟,高薇,等.6种安胎中草药微量元素的光谱测定.中国中药杂志1990,15(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