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高明有几多 而是高明在何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10:47:01

不是高明有几多

而是高明在何处

泰山区教研科研中心   李延安

这几年由于工作关系,笔者到省内外学校考察过几次,也聆听了一些教育专家的报告,感觉到受益匪浅,有时真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与多数同仁交流起来,也多有“英雄所见略同”的畅快。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也进行了很多的思考,自然而然地把外地的经验、专家的报告与自身实际联系、对照起来。但是交流的过程中也有一种现象不容我们忽视。个别同行对别人的经验做法仅仅做了一番评头论足的挑剔,有时甚至批的人家体无完肤,或者仅仅得出一个结论:他(她)那些东西咱根本学不来,咱没那个条件。这些听起来也似乎有些道理的评论、议论不仅让专家报告、典型经验变得“黯然失色”而且与参观考察、培训学习的初衷背道而驰。

当然,生活中,不仅听报告、参观学习时有这类现象发生,其他领域也有。有一次,到一个蜚声国内的景点旅游,一番游览下来,有同行者发议论:有什么了不起的,没什么看头,徒有虚名而已,叫它忽悠了!又比如,我们普通民众经常抱怨“肉食者”无良谋,做出的决策不能让大家都满意,有时似乎很愚蠢。再比如,“指挥员”嗔怪“战斗员”思想态度不端正,这点事都想不到做不好,等等,屡见不鲜。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虽可能有别人包装宣传的结果,更可能与我们这些参观者、聆听者的心态有关。

这就犹如听歌。我们自己虽然不会唱,或唱不好,但我们还是能听出好坏,挑出毛病来的。不过,须要提醒的是,听歌时,台上是歌唱者,我们是听众,不属一个行当,不必想一想我们自己会唱吗?听报告、参观学习时,我们都是“歌唱者”,如果觉得“台上”唱得不怎样?我们需要联想一下换了我会“怎样唱”?如果要挑毛病的话,还要思考一下我们挑的毛病准吗?经得起推敲吗?我们又能提出何种可行的建议或经验做法呢?简而言之,挑毛病谁都会,“唱好歌”就不一定了。

当然这不是说对专家的报告、名校的典型经验要照抄照搬,更不是要堵塞言路,不允许发表不同意见,而是提倡多看到人家的“亮点”,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我们考察学习,听报告的初衷。

唐朝大诗人韩愈感慨:“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类“君子”看不到人家努力探索实践的艰辛,不懂欣赏与赞美,挫伤了“干事者”的心。故而,笔者以为还是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多鼓励做事才好,对人家的辛勤劳作、苦苦求索多一声慰问、多一声赞美欣赏有利于和谐进步,共同发展。须知,真正实实在在做点事是不容易的,更不要说出点典型经验了。为了鼓励大家少说多做,还是要重温一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俗语,不求人家处处高明,多研究一下人家高明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