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不走的城市炸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20:24:39
2010年7月28日上午,南京一靠近居民区的塑料厂发生爆炸,爆炸现场火光冲天,造成多人伤亡。事件迅速引起对屡发的化学品事故的关注。经过多年积累,我们的城市和城市边缘不知不觉布满了“定时炸弹”——既可能是小型化工厂,也可能是大型的重工业区,我们甚至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会“爆炸”。  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化工城拔地而起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决定在吉林市兴建全国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光是“一五”期间,在吉林投产的国家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就有7个(全国156个)。吉林发展化工产业,是“历史的选择”。 在化工厂聚集的吉林哈达湾工业开发区,铁合金、水泥厂、碳素厂和与共和国年龄相仿的老企业扎堆。由于污染严重,生活在这里的人甚至都不大敢开窗户,但他们的生活又脱不开工业区:上个世纪90年代末,化工区周边用水、用气都得依靠吉林石化。重工业传统加上历史惯性依赖,至今吉林人还对这些工厂怀有复杂感情。[详细] 工厂设施老化存安全隐患,但搬迁是纸上谈兵 本次发生爆炸事故的南京塑料4厂附近,分布着数座化工厂。而厂房前后,是百家液化气厂和中石化加油站,在它的旁边还有一座加气站,加气站不远的地方还有两个月前刚刚发生丙烯输气管泄漏事故的金陵塑胶化工有限公司。在迈皋桥地区,化工工厂建设超过了30年,因此管道被铺地下已逾30年,管道老化事实存在。 事实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城区化工企业的搬迁就进入相关城市规划和化工企业发展的议事日程上了。但事到如今,除居于首都北京的北化集团的相关企业和上海的部分企业搬迁成功以外,大多数企业的搬迁还只是纸上谈兵。都知道要搬,但却难以实施。这个困局的难解就难在钱上。 布局存在历史欠账,25个省236家企业不符合安全规范 至今,在中国内地的沿江、沿河地带,重化工业项目星罗棋布,它们几乎全部建设于上世纪50、60年代。而这其中大多数重化工项目由于历史原因多布局在城市周边,并且由于年久失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而2007年官方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有25个省份的城市周边均存在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的危化品生产、储存企业,需要搬迁企业达236家。 半个世纪前的兰州石化工业基本也是沿河而建的。但随着兰州市城市建设外扩和交通不断改善,过去相对独立的“石化城”却逐渐和主城区连成一片,形成“人包围厂”的态势,兰州市自来水公司的自流沟离化工厂只有100多米。虽然长年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安全健康隐患又时刻存在,生活在“石化城”的市民却只能接受现实,抓紧备水,就是他们每每应对燃爆事故造成水源污染的措施。[详细]

吉林:一座江城与它的化工厂

2009-05-15 09:39:36 来源: 南方周末(广州)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2005年11月22日,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后,江边出现死鱼。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曹海东 刘丁,实习生 周锦宇 发自吉林

通过重化工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是中国许多城市的惯用模式,吉林这座化工城也不例外,然而,增长极限的因素———生态承载力、环境污染等问题时刻提醒着它们,吉林市也在试图改变这种状况

5月的吉林市已绿草如茵,水鸟不时滑过松花江江面。一块块红色的广告牌——“苦干三年,再翻一番”——矗立在松花江南岸,夕阳之下,其巨大的倒影映在松花江上,对面就是吉林市政府。

吉林市,这座中国版图上惟一与省同名的城市正获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增长动力——化工工业的高速发展。松花江畔的这句公司口号式的广告提示着这种动力。

通过重化工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是中国许多城市的惯用模式,吉林这座化工城也不例外,然而,增长极限的因素——生态承载力、环境污染等问题时刻提醒着它们,吉林市也在试图改变这种状况。

吉林市对2005年那场爆炸记忆犹新图/CFP

三年翻一番

毫无疑问,吉林市是此波化工行情的受益者。从2006年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化工产品价格也在节节攀升。吉林石化的一位内部人士说,当年有的化工产品价格甚至能达到原材料成本的5至6倍。

正是这种良好的市场态势给了吉林市一针强心剂。2006年,当吉林市第一次提出“奋斗三年,总量翻番”的目标之时,这则誓言并未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知情者说,当时人们的判断源于过去几十年内,吉林市的经济发展并未走出低谷。“吉林的矛盾就在于经济总量与城市规模的不匹配。”一位长期观察吉林经济的专家说。吉林市的主政者看到,吉林市要突破经济增长瓶颈,必须大规模引资。这条最直接的途径曾被无数中国内陆省份试验成功。

从2007年开始,吉林市的招商队伍遍布“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区域,他们甚至远赴俄罗斯推荐项目。吉林的支柱产业——石油化工成为招商的重点。吉林市的化工产业占据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吉林市得天独厚的化工产业发展条件——良好的松花江水源、电力、矿产资源,让其成为很多化工企业的青睐之地。2005年,美国《福布斯》杂志为此还专门推荐吉林——中国最适宜开设工厂的城市。

与此同时,整个化工产业的布局变迁也为吉林带来了机遇。沿海以及境外越来越严苛的环境标准,也让境内外的化工企业开始大规模选择内迁。经济增长的激情、企业的自我需要,当这两点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吉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

在2008年受经济危机冲击,经济发展处于最低谷的时候,“一吨化工原料的价格还不如一吨矿泉水的价格”,“市领导的嘴角都出了水泡”,不过年终,吉林市提前一年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两年内,来自港澳的苯胺项目、内地的钢铁等化工项目逐渐落户吉林市。

不过,吉林市的主政者发现,以往一个项目已经引入三四年了,但还是各招商引资单位还是年年报,“财政收入并未增加”。为了让这些项目尽快开工,获得财政收入,吉林市再次提出“苦干三年,再翻一番”的目标。为此,他们还在谋划自己的石化产业振兴。

可以预见,这座江城将会有更多的化工石化产业投产。今年3月,全国最大的苯胺项目在吉林投产。烟囱林立,罐车疾驰而过,安全帽和塔吊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图腾。

江城与化工

没有人能怀疑吉林市的这种增长激情。如果不是当年的化工厂爆炸,吉林市可能永远被人抛弃在“时代的记忆”中。

松花江,这条让沿线城市受益的江河在2005年的那场爆炸之后,进入休养生息阶段。2005年11月,吉林石化双苯厂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引发松花江水污染。

提起当年的污染事件,吉林石化的内部人士说,当时外界报道有所夸大,“在一个高危的化学工业中,不可避免出现事故。”在其印象中,当年只是在吉林石化所在的江北区出现恐慌,市内并未出现恐慌。

尽管如此,当人们提起爆炸时还是心有余悸。吉林市环保局的一位人士即向记者表示,在此之后,他们每个人都是小心谨慎。“说不定哪里就会出现问题”。

很多落户这里的企业瞅准的就是吉林市丰富的水资源。相比其他缺水城市,吉林市的人均水资源可达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而吉林石化的原料支撑,也让化工企业趋之若鹜。

吉林市化工石化产业的复杂性在于,其经济依靠一个企业——吉林石化的支撑。这个起步于“一五”期间的国家重点项目,至今让吉林充满着复杂的情感——离开吉林石化,吉林怎么发展。可以佐证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围绕化工区形成的小饭馆的用水、用气都来自于吉林石化。

正是吉林石化的一股独大,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吉林市的产业只能围绕化工做文章。2007年吉林石化上缴税金占全市化工行业税收贡献的近90%。而其他“市属企业规模小,影响力也小”。

对于吉林市而言,要想实现转型,又不被其他兄弟城市拉开距离,只有重点发展化工产业。这种思路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亦已证实。

当年化工厂爆炸之后惟一留下客观真实记录的是,在化工产业聚集区的房价每平方米2800元左右,而市内的房价已达到了3400元。即便如此,那些生活在化工区的职工也开始在市内购房。

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知道,化工企业一旦发生水污染,后果不堪设想,但是他们又不能抛弃化工产业。当年吉林石化爆炸事件之后,整个哈尔滨停水,媒体甚至给出“苯污染带”的说法。

吉林市化工产业由中直企业和地方企业组成。吉林市九三学社去年10月完成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吉林市共有化工生产企业208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1户。

参与编写调研报告的专家说,此前吉林发展的化工产业都是规模很小的企业,诸如炼油、冶金等,这些企业的设备“非常古老”,也是重大的污染源。

吉林石化的一位工程师则透露,对于中小化工企业来说,环保设施的投入过大,并不是其能够承担的。“一个污水处理厂就上亿元,这还是上个世纪的价格。”

在化工厂聚集的哈达湾区,一度是铁合金、水泥厂、碳素厂这些与共和国年龄相仿的老企业扎堆的重工业区,烟囱林立,周边的水泥厂甚至让生活在这里的人都不敢开窗户,这里曾经是吉林市环保局整治的重点。不过,在违法成本低下的情况下,偷排污事件屡屡发生。

参与吉林化工产业调研的九三学社吉林市委员会的专家说,化工产业无时无刻不伴随着风险,其涉及到水污染、气体、土地等方方面面。但是这些“一般人不会太注意”。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   石化产业“布局”,沿海城市上马“炸弹” 2009年,国务院公布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了要“优化产业布局”,而其趋势就是向沿海集中。 事实上,近10年来,广西、广东、江苏等沿海省份早已将化工业作为拉动增长重要手段。大连“716”事故发生的所在地大孤山经济区,就在税收、贷款等方面享有政策性支持。就在油管爆炸前一天的7月15日,在大孤山经济区投资推介会上,就有107个项目签约,投资总额高达312亿元。(据《经济观察报》报道)[ 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2Q9L/citybombers.html 工厂设施老化存安全隐患,但搬迁是纸上谈兵 本次发生爆炸事故的南京塑料4厂附近,分布着数座化工厂。而厂房前后,是百家液化气厂和中石化加油站,在它的旁边还有一座加气站,加气站不远的地方还有两个月前刚刚发生丙烯输气管泄漏事故的金陵塑胶化工有限公司。在迈皋桥地区,化工工厂建设超过了30年,因此管道被铺地下已逾30年,管道老化事实存在。 事实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城区化工企业的搬迁就进入相关城市规划和化工企业发展的议事日程上了。但事到如今,除居于首都北京的北化集团的相关企业和上海的部分企业搬迁成功以外,大多数企业的搬迁还只是纸上谈兵。都知道要搬,但却难以实施。这个困局的难解就难在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