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苏漫忆赵树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5 23:20:21
董小苏漫忆赵树理

2006-06-25 08:49:44


 

    (本网讯)世界大腕级人物赵树理先生,一生致力于为农民写作,为农民代言,真正无愧于农民的儿子,农民作家之光荣称号。今天我想披露一些有关赵先生的名人轶事或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特别是他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赤子情怀,他全身心投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在那里获得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从而满腔热情为农民高歌浅唱长诵轻吟,为世界再现同时代农民的生存现状和美好希望,为农民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发现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 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曾经,我为发掘些赵先生的轶闻趣事,采访过陵川的董小苏女士。因为赵先生1964年在陵川下乡体验生活,就住在董小苏时任村主任的黑山底村。为此在董小苏女士的大力支持下,我也写过一篇《赵树理在黑山底》的回忆式文章。但过后我仍觉无法释怀,感到有此生活细节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出来 。于是又与董小苏女士座谈过几次,终于翻捡出一些更为微小却光彩奕奕的生活截面。自认为对研究赵先生的为人处世观大有裨益。对研究赵先生怎样深入农村,怎样在平凡的生活中攫取创作的养分,怎样把农民的处世情感、生活精髓以及丰富的语言语汇,吸收扩充到自已的作品中来。这是每一个文学创作者,特别是以农村题材混饭吃的文人墨客,亟需要了解并效仿的。下面我以座谈记录形式行文,将董小苏简称为苏,本人简称为鸿,目的更自然更直接一些。

    一、体验生活不能蜻蜒点水

    鸿:董主席,你从陵川县政协退下来后,听说人退心不退,还在忙些老干部方面的工作。今天抽一点时间,是不是能再谈些赵树理的事情?

    苏:忙是忙惯了,一时也闲不下来,不为社会忙些工作,总觉无聊得很。关于赵树理老师的事,前些年我们不是谈过了吗,记得你还以咱们两个人的名义写过一篇文章,叫什么来着?

    鸿:是《赵树理在黑山底》。不过那篇文章多从社会的广度出发,谈的事情只是个大概,还不够深入,也就是说应该更细一些。要让人了解赵树理,就要谈一些他的小事,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这样才更亲近一些。再者说了,有关他的一些大事或者说中等一些的事,写他的人太多了,人家已经收集了个差不多,只有他的一些日常中的小事,不为人重视的小事,才可能最真实地反映出他的本质,以及他为人处事的精髓。我希望你回忆些这方面的内容,给我谈谈,越小的事越好,这对研究赵树理更有益处。

    苏:那就说说十大标兵之一,赵老师把她比作黑山底的李双双,大队妇女主任王长枝的事吧。王长枝好管闲事,好抱打不平,记工分特别认真,他男人黄保发就怕惹人,经常拉她的后腿,有一次……

    鸿:董主席,记得你有一次提到郝聘芝,那是怎么一回事?

    苏:噢,郝聘芝吧?那是赵老师带她来体验生活的,当时赵老师不是正写了个《十里店》吗,让栗守田等改编成了上党戏,说是郝聘芝要唱剧中的女主角,女主角叫马红英。剧情大概是一个女同志嫁到另一个村去当了支书,彻底改变了那个村的落后面貌,当时我是不知道这些,是郝聘芝等走后,赵老师告诉我的。说马红英是以我为原型创作的,让郝聘芝跟着我体验生活,就是为了让郝聘芝把握角色,深入角色,真正把人物演好演活。

    只记得有一次郝聘芝跟着我们到“不守地”种玉茇。我刨坑,郝聘芝点籽,王长枝舀粪,赵老师埋坑。由于王长枝舀粪速度太快,追得郝聘芝手忙脚乱,所以她提醒王长枝舀粪慢一点,不要把粪滴到裤腿上。王长枝却说,滴上点怕啥哩,没有大粪臭那有五谷香。赵老师听了便赶忙掏出小笔记本记上。并对郝聘芝说:聘芝呀,你看长枝的思想品质多好,把生活中的哲理这么浅显就表达出来了。这就是农民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这就是农民对人生的基本认识和态度,我们来向农民学习,就是要学习到这些可以闪光的东西。

    还有一次,郝聘芝等跟着我们去小河坡地割麦子,我割九垅麦,她割三垅麦,还总是跟不上趟。累得她一会儿直起腰擦擦汗,一会儿扭扭腰伸伸胳膊,她说搞得浑身酸疼,真要累死个人呢。赵老师就走过来说:聘芝呀,你知道农民这碗饭不好吃吧?虽然咱们过去都做过几天农民,但真要长久做起来还真有点受不了是不是?这就是我让你再来真正体验农村生活的一个目的,这就是城市人与农民的根本区别。不然的话你上了舞台,会把你习惯的城市人作派,当作农民的行为来演,那样演来的戏,农民看到是四不象,他们怎么会欢迎呢?

    还有一次赵老师带着剧团的几个男演员去垒地棱,让他们也象农民们那样去搬大石头,演员们却专捡小的搬,说大的搬不动。赵老师就批评他们说,你们不是搬不动,是不想下死力,不想弄脏衣服,这是不行的。你们不贴身下死力地搬上一回,你们就不知道搬大石头倒底是怎样一个动作,在舞台上演出来就会是轻飘飘的假动作,让人一看就不是搬石头,而是搬小椅搬板凳。赵老师强逼他们每人搬一次大石头,再让他们把搬石头的动作表演了一次,然后说:这不就象那么回事了吗?让你们来体验生活,就是要真体验,那怕只真正体验一次,也比假体验十次八次强。

    二、管闲事更能学到东西

    鸿:董主席,听说赵树理喜欢看人吵架?有这个事没有?
 
    苏:有吧,也不是喜欢看人吵,是他爱管个闲事,我们村里人那时都叫他调解主任哩,就是负责调理民事纠纷的那种。

    鸿:那他是怎样调理的呢?能谈得更具体点吗?

    苏:就说那一次吧,我们村有个保锁,保龙是兄弟俩,他们 俩的媳妇好斗个气,吵个嘴。也不为什么大事,就是跟上两家的孩子生气。保锁媳妇说,保龙家的孩子欺服她家的孩子,就骂了保龙家孩子几句。保龙媳妇就不行了,说小孩子们的事大人家不能多嘴,你骂我们的儿就是不对。于是俩媳妇就嘴上开火了,她骂她一句,她还她两句,吵得非常红火。我见赵老师在一边眯着眼睛听,就感到她俩人的吵,是败了我村的兴,丢了我村的脸,就想赶上去劝架,拉开她俩。赵老师却把我拦住了,小声对我说:不要拦不要拦,她们正在火头上,你拦住了,却把她们的气憋回肚里了,闹不好还要气出个病来。你让她们再吵一会儿,她们吵架的火气不足了,你上前一劝,她们便会就势撤兵,就台阶下驴,你就可以事半功倍。再说了群众的语言语汇是非常丰富的,在吵架中最能激将出来,出口成章,这也是我学习群众语言的最佳时机。果然,没多大一会儿,赵老师亲自上前劝架,几句就把俩媳妇说得心悦诚服,从那以后不再吵架了。

    赵老师说:为小孩子的事,你们俩在这里吵得天红地黑的值顾吗?你们还是妯娌俩哩,是一家人呀。一家人搞不团结就象红豆包子从里往外烂,最后是没一点好东西。古话说得好呀,师不教,弟子拙,儿不立,父之过。你俩作了两个孩子的母亲,不为孩子们树立好的榜样,在公众场合大吵大闹,能让你们的孩子学好?能让我们的下一辈搞好团结?我们要全国人民大团结哩,在你们这里连一家也团结不了,这还怎样建设我们的国家?怎样搞好我们的生活?在学校我们的孩子是接受教育哩,是学习知识哩,你让他回家来就学习吵架,学习生气,这以后的日子还怎么过呀?况且说了,你们在这里大闹一气,孩子们去到学校早就和好了,团结了,不信你们这就到学校去看看,他兄弟俩绝不会象你们这样大吵闹。小孩子斗个气也就是逗着玩,没个什么大不了的事,如果我们大人不能了解这些,那我们还不是不如个小孩子吗?俗话说,当大不高乱了朝道。我们自已不如个小孩,难道还要小孩子来教育我们吗?你们说是不是?一席话,说得保锁保龙俩媳妇心服口服,连声应喏,赵老师说得对,赵老师说得对,我们今后再也不吵了。

    还有一次是在饭场上,你知道吧,那时人们吃饭都愿端了碗,聚到一块儿边吃边谈论些杂七杂八的事。

    那次大伙儿东扯西扯,不知道怎么就扯到张改平的事上来了。张改平是怎么回事?张改平是一个特别爱卫生爱讲究的青年妇女,平时经常是干干净净,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地里干活总带个包儿,里边装旧衣旧裤旧鞋子。她是上工地头换旧衣,下工地头换新衣。在那时候就显得很特别了,所以也引来大多数人包括干部在内都看不惯。大家都说她是穷讲究,好显摆,一个干活的农民那么讲究顶个啥,还能变成个城市人?但是张改平不怕别人嚼舌头,我行我素,毫不悔改。于是大家就气,一提起她就有许多脏水要泼向她。不过也有个别人为她说话,所以在饭场上就以这事吵了起来。赵老师当时也端着一大碗饭蹲在饭场上,一边吃一边眯缝着眼听,有时脸上还露出点笑意来。等到人们把张改平批了个体无完肤,把她说成个皮钱不值,甚至还把她往小资产阶级方面推,那架势是真恨不得把她批斗一回似的。

    赵老师,见人们的意见发表个差不多了,气也出得顺畅了,就站起来问道:张改平的劳动好不好?有过什么反动言行没有?大家说:劳动道是不错,言行也没有过出格的。

    赵老师说:劳动好,思想好,又把外表搞好,这不就是三好农民吗?怎么能说人家小资产阶级什么呢?我们是在搞社会主义哩,是要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哩。你说我们当农民的就应该一辈子灰头土脸的,破衣烂衫的,脏兮兮的吗?我看张改平同志平时注意卫生,劳动后讲究整洁,这是做人的其码标准,是社会主义应该大力提倡的。如果社会主义就是让人们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脏兮兮地过一辈子,那比万恶的旧社会有多大的好处?你说我们还会一股劲儿搞吗?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大家过上舒心的日子,幸福的日子,就是要让大家健健康康、漂漂亮亮、美美满满的过下去。张改平同志能提前走一步,为大家带个好头,这事大家应该感谢她,赞称她。大家说,如果我们全黑山底的人都象她那样卫生了讲究了,来参观学习的人会有怎样的感叹?他们一定会以为进了天堂,看到了我们黑山底人的幸福,那样我们黑山底不是更气派更光荣了吗?

    大作家的一番话,说得我们心里亮堂起来,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树立起更大的理想。从此大家就是补个补丁也讲究整整齐齐,个人卫生、室内卫生、环境卫生都开始讲究起来,坚持经常了。

    三、空头政治要不得

    鸿:董主席,前边几件小事你都讲得很好,听说赵树理老师在开会前还好给群众表演个节目,这事在你们那里有过没有?

    苏:有过,并且每次开会都有。不过也不是他一个人演,他发动大家能演的都来演。他说这是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是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不然的话,开会就是干巴巴的念报纸,读文件,时间长了会把群众的精神搞疲了搞垮了,群众就会产生反感。那样我们的政治宣传就会成了空头政治,上头的传不下去,下边的接不上来,那样的会我们最好还是不要开,否则劳民伤财,贻患无穷的。所以大部分会议前,赵老师都会敲打一通八音会锣鼓乐,或者讲个故事,讲个笑话,或者让其它人唱个歌,说段快板什么的。

    我记得赵老师表演锣鼓乐,是一个人敲打七样乐器。左手拍小叉打大锣,右手敲拨鼓、皮鼓和小锣,两腿上还一边绑了大钹一边绑了梆子,利用绳拉棒舞配合着声响。那敲打起来真是又热烈又好听又红火。怪不得我们的老百姓特别爱听赵老师的音乐,每次开会都是提前到来,往前边挤占地方,不象其它开会时人一进会场就往后边遛,还得费主持人三番五次往前边请,把后边的人往前边赶。

    只要是赵老师在,大家开会的热情就高涨,群情就振奋,心情就舒畅,表情就愉悦。我们的老百姓都把赵老师当作亲人了。我前边已经说过,赵老师爱管闲事,见谁家不和睦都肯去说道一番,妯娌不和他给予调解,婆媳不和他给予劝说,两家不和他更不放过,一定让双方口服心服,握手言和。再说了赵老师拒绝吃小灶,就爱吃派饭,东家吃一天西家吃一天,把个全村都吃遍了。并且到谁家吃饭都拒绝另做点好的,就端了大碗自已到大锅里找,主家吃啥他吃啥,从来没说过谁家的好谁家的差,你要问他吃得怎么样?他就一句话:吃饱了,吃饱了,吃饱饭儿不想家。所以说赵老师和全村人都熟,和谁家都热和都亲近,大家也不会把他当外人,当作什么大官去看待。大家见了他就老赵老赵的叫,只有我们村干部称呼他个赵老师。

    有一次,我见赵老师对两个打架的鸡说话:不要斗了,不要斗了,你啄它一嘴血,它叼你一嘴毛,受疼的是你们自己。争什么呀争?不就你多吃一粒米它少吃一粒米的事嘛,鸡毛蒜皮的事,不需要争个面红耳赤,不需要争个你死我活。说着说着赵老师走上前去就把两只鸡撵跑了。

    有一次他还和一头牛叨叨了半天,大概是对它吃苦耐劳的精神表扬吧,也许是对牛有苦无处诉给予怜悯吧。总之赵老师对所有生物都有一定的感情,总是善待所有的生灵。

    有一次赵老师对我说:小苏呀,你是从事政治的,一辈子可能就要吃政治的饭。但你要切记呀,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空头政治。搞政治也需要言必行,行必果,绝不能嘴说一套实际干又是一套,不能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咱们共产党人更是要光明磊落,说一不二。咱们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要先为群众着想,要真心真意实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吧,但一定要小于群众的利益。

    虽然有人说共产党就是开会开出来的,但你也要正确对待这个东西,不能用开会打疲劳战,把老百姓整得精疲力尽。无论人无论其它动物都应该有劳有逸,都应该有痛苦也有欢乐,特别是要增添快乐的成份,让大家都过得心情愉快。不要一谈政治就摆一付严厉的面孔,毛主席不是也谈要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吗?我们搞基层工作的,整天面对 着几张几十张熟面孔,要注意观察他们 脸上的变化,要想办法让每一个人生活得心情愉快,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哪。小苏,你说呢?

    我说:干工作真难呀,尤其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更难。

    赵老师就点点头,眯缝着眼,划根火柴去点他的烟锅子。(作者:程爱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