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2:05:22
教改能否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小鸡和小鸭一起在路上走,小鸭掉到坑里了,小鸡应该怎么把小鸭救上来?” “猜谜语:一个小姑娘,穿着黄衣裳,你要欺负她,她就射一枪。” “一组数字,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填写完整:1、2、3、4、6、()、12” “动手题:一张纸撕一次变成三张、一张纸撕一次撕出四个口、六根牙签摆出5个正方形、四根牙签摆出3个三角形……” 前不久,一则名为《“幼升小”名校试题精选》的帖子出现在各大网络论坛上,该帖收集了北京市各小学的“幼升小”入学试题。不少网友看后跟帖称,题目“很难”、“很雷人”。 (中国青年报7月21日)

 

在“很难”、“很雷人”之后,我要跟上一个“很杯具”。这不是调侃,而是一种无奈的现实:几乎每一个家长、小学教师以至小学校长,都知道考这些题目,是违背教育规律,不利于学生成长的,然而,考试题依旧是一年难似一年,而所有家长,都无法逃出这样的现实,只有逼迫孩子从两岁甚至更小,就开始学识字、学算术,进培训班。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明知错误,却在错误道路上疯狂奔跑的景象?有人认为这是小学“变态”,这实在有失厚道,你去学校问问小学老师,他们对此看得比谁都清楚。在笔者看来,“雷人”题目的产生,是义务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衡,以及中高考制度的“分数至上”人才评价标准所致,而把“雷人”题目进行到底,则是因为,整个社会,对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和中高考制度的改革,已经失去信心。

 

我曾经对中小学(包括幼儿园)教师进行过关于教育制度改革的讲座,讲座中提到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和进行中高考制度改革。在讲座的提问环节,多位老师问我:你真相信我国义务教育资源能均衡吗?我国中高考制度能改吗?一位老师就直接对我说:当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曾听到“素质教育”,而现在我的孩子已经出生了,我还不知道素质教育究竟是怎样的教育,我坚信,到我孩子上大学时,教育局面也不可能更改,因此我已经准备让孩子高中就出国留学。讲话结束,赢得掌声一片。

 

这并不让我吃惊,对于我国教育以及教育改革,有多少人还充满信心?就连我身边的教育研究者,也时常发出悲观的论调,以至于对我还有这样的热情,撰写批评教育的文章,感到不可思议——在我的博客里,有网友就这样留言:您已经是一个资深的教育工作者了,怎么还这么天真啊?

 

所谓“资深”,说白了,就是应该明白,要让政府部门在教育上加大投入,不追求政绩,而改变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是很天真的,他们宁愿把钱花在公款吃喝、公车和公费旅游上,花在造桥铺路上;要让政府部门交出考试的主导权、组织权、评价权,实行招考分离,社会化考试,也是不现实的,这意味着他们不但失去对学校发号司令的权力,也将失去权力寻租机会……所以,大家确信,改革之声浩荡,而改革行动了了,所以不要指望有什么素质教育,也不要指望今后中小学办学水平会趋于均衡,要进好大学,就得从幼儿园开始,不然就将是“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将让孩子拥有一个失败的将来”,更形象的概括是,“快乐的童年,悲惨的中年” 。

 

我不赞同这种想法,也不认为自己很天真。诚然,改革确实面临很多阻力,但改革的希望在哪里?正在于我们自身,如果每个个体都失去对改革的信心,那么,就可能失去对自身权利的捍卫与争取,怎可能唤来教育投入的增加和考试制度的改革,又怎能实现教育的回归?从每个人自身做起,效果或许甚微,但最终会积累起撼动磐石的力量。

 

当然,切实推进教改,才能最终恢复公众对教育的信心,也才能走出类似“幼升小”题目难倒成人的教育“杯具”。去年,在《教改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座谈会上,温家宝就曾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也是每个家庭和学生关心的大事。《纲要》应该反映国家的意志、决心和战略眼光,让人民看到希望,从而增强对中国教育的信心。现在,《纲要》已经启动实施,教改的走向如何,令人关注。能不能找回孩子失去的童年,检验着这一轮为其10年的教改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