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华:炼钢工人的做秀功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6:13:54
作者:陈思
资本市场有着自身的一套独特把控标准,上市对于企业来说是把双刃剑。当企业不懂资本的时候千万不能草率行事,否则上市不但不能使企业跳跃式发展,反而会掉进资本的黑洞,断送企业的前程。 1998年的5月,宋朝弟的心情就如这生机勃勃的春天一样明媚,他再次回到家乡哈尔滨,但这次回家乡并非是走亲访友,而是迈进了一家名为阿城钢铁的大型国有企业的厂房。不久前证监会正式批复了股权转让,宋朝弟就迫不及待地赶来参加阿城钢铁的股东大会了。巨大的厂房里不时传出“隆隆”的炼钢之声,宋朝弟随声而去考察了第一线的生产厂房。钢花迸溅,响声震耳,每个工人都在热火朝天地大炼钢铁,连汗也顾不得擦。陪同的阿城钢铁负责人不时地向对钢铁一窍不通的宋朝弟讲解着,他此时心里竟有莫明的感动,脑海里浮现的是电影《炼钢工人》的情景,而此情此景就如同电影里的场面一样,但却是真实地发生在自己的眼前。回京之后,科利华与阿城钢铁“闪电般”地达成协议,满心欢喜地入主阿城钢铁,协议从洽谈到签订不过短短4个月时间,这次协议也为科利华成为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打下了基础。然而,宋朝弟万万没有想到,他眼前的炼钢场面不过是一场做秀表演而已,阿城钢铁其实早已停产,很多设备严重老化,根本不能使用,钢厂是在他去的头一天才点的火。为什么连钢铁工人面对“做秀大王”宋朝弟也能够做秀?这近乎一见钟情的联姻将把科利华带向何方? 七年后的今天,同是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今年由于科利华2004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已暂停其股票上市。曾经在入市早期的2000年攻克每股38.72元的历史最高点,曾经宋朝弟也因此荣登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的“中国大陆富豪榜”第10位,然而如今这家名噪一时的公司为何在入市之后就风光不再?资本的神话背后隐藏着多少迷团? ■ 买壳上市开始噩梦 不可否认,科利华曾经是业界的一个神话。但自从以教育软件业起家的公司创始人宋朝弟1999年4月16日斥资1.34亿元收购阿城钢铁(600799) 28%股份买壳上市的时候,科利华的噩梦也就从此开始了。其实就入主阿城钢铁一事,科利华在表面上仍然是不吃亏的。据悉,科利华只付了3400万元现金给阿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余下的用科利华的“壳”和“股权”顶替——阿城钢铁购买科利华持有的晓军公司的80%股权及“科利华电脑家庭教师”初中版著作权共作价1亿元。阿城钢铁又拥有其持有者—阿钢集团的债权1亿元,科利华要收购阿城钢铁28%的股权需向其持有者阿钢集团支付1.34亿元。这样,大约1亿元的金额在阿城钢铁、阿钢集团和科利华之间形成两两互为债权债务人的三角债务关系,如果三方都同时清偿这笔款项,则该笔款项在三方之间同时抵消。那为什么科利华聪明反被聪明误呢? 科利华为上市排队已经等不及了,入主阿城钢铁的目的是想通过上市后配发新股筹集资金。但是阿城钢铁隐瞒了其真实情况,科利华入主后才知道,阿城钢铁背负着2亿多元的债务。接手阿钢后,曾有近百起遗留官司平地而起。这里几百万,那里几十万,官司处理完毕,科利华近4000万元的资金就这样白白地被掏走了。 ■ 陷入资本黑洞 阿城钢铁还有更多闲着的员工需要安置,4000人的大企业,每人几万元的安置费,科利华又损失了近亿元的资金。更意外的是,原大股东欠下上市公司的坏死账此时浮出水面,居然达7亿元之多。科利华百般无奈,将自己的老本,包括贷款、甚至科利华大楼都抵押了进去。科利华入主阿城钢铁无疑给公司背上了难以甩掉的巨大包袱。科利华在年报中承认:公司在1999 年实现重组后,由原来的传统钢铁企业转变为高科技软件公司,主营业务从传统钢铁产业转向软件产业。由于对重组前原钢铁公司的债权、债务等困难估计不足,导致公司包袱沉重。所以重组三年来,科利华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依靠现在大股东科利华教育软件公司的优质资源解决原来大股东的负担,也使公司没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开展加强新业务。 科利华买壳上市看重的是上市公司的资源。在买壳上市中,科利华唯一得到的机会就是借阿城钢铁是国有企业的名义,从银行和投资机构贷到了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因为单凭科利华一个民营企业的名义,在当时是很难贷到这么多款的,科利华占有的股份是在当时不能上市流通的国有股份,而阿城钢铁和科利华的经营状况都达不到证券管理部门规定的配发新股的要求,配发新股筹集资金也成了空谈。然而,科利华的重组工作却并不顺利。 早在1999年8月,科利华就抛出了一份配股方案,到1999年年报,再次提出修改过的巨额配股方案,融资计划超过7个亿,不过两次都没有获得监管部门的认可。2001年5月,该公司第三次提出增资配股的方案,由于赶上市场大调整,整个股市的融资活动陷于停顿。而此时的科利华为重组已经花费了4至5亿元的成本,重组的遗留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 量子力学不灵了 科利华原本是一个健康的民营企业,为何在资本运作中出现这么大的漏洞,而后又一再投资失败,走到资金枯竭的地步?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中国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企业老板一人说了算,不存在什么监督机制,在企业运行中出现错误是必然的。 物理系出身的宋朝弟对于先前的成功有着自己的一套软件产业的量子力学理论。他曾说,我们所处的软件世界是跳跃而非连续的,为此科利华发展过程中的几件大事都获得了跳跃式的发展。尤其是借壳上市一事,使科利华的风光到达了顶点。但量子力学的理论并非适用于所有场合,资本市场有着自身的一套独特把控标准。在科利华发展过程中,一切事务也都是宋朝弟说了算,但他同样有自己的局限性。资本运作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科利华当时急于买壳上市,却没有一位高管从事过资本运作方面的工作,对资本市场完全无知,之后也没有内行外援空降,致使未发现阿城钢铁隐瞒了大量的债务,之后重组时将几个亿潜亏资产全部留给科利华,从而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相关链接 ♂ 买壳上市 在上市额度是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大部分民营企业或小型企业很难获得上市额度。因此,买壳上市成了上市融资的一剂偏方。但是,企业购买的上市公司一般是一些主营业务发生困难的上市公司,因此,企业一定要权衡利弊。 这些买壳上市的企业中在上市后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值得借鉴的是不同的买壳手法。除了文中科利华的买壳上市方式,托普对川长征的收购则采取了先注资后收购的方式,避免因企业性质发生变化而失去借款资格,大幅度降低了托普的收购成本。创智软件园收购五一文是通过组建合资公司方式间接控股上市公司,即由五一文第一大股东与创智软件园合资设立创智科技有限公司,后者占有51%的股份,这样,创智软件园通过绝对控股该合资公司而间接成为五一文的第一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