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食疗”该是什么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9 01:55:18
真正的“食疗”该是什么样?
张悟本现象”沸沸扬扬,无论孰对孰错,我国“养生热”持续升温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针灸、足疗等产业早已初见雏形,养生、食疗相关产业也正在兴起。    食疗之所以迅速火爆,究其原因在于简单易行,张悟本称“最好的医院是厨房”、“隔壁菜市场就是最好的药店”,就是易于让人接受。但单从食疗来说,他把某些食物作用夸大了,让公众误以为“食疗包治百病”。    那真正的“食疗”该是什么样?    也许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专家、传统中医养生专家张明亮的一些观点将为您解疑答惑。
食疗是中国养生学的一部分
张明亮表示,食疗应该只是中国养生学的一部分。    在张明亮看来,中国养生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创立、完善的康寿系统工程,是研究防治疾病、保养身心,以使人类健康长寿的一门科学,也是祖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称,在东晋时著名养生家张湛就有相关论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六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由此可见,养生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作用,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    诸如调节生活规律,改善生活环境,重视饮食宣忌,配合各种锻炼(包括动功、静功、导引、按跷等)以及使用某些药品等各种方法,涉及到医学、营养学、生态学、社会学和体育、气功、音乐、宗教、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    而中国传统养生学派,就是在“道法自然”原则的指导下,遵循阴阳五行学说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并以经络论、气化论为基础,重视各方面相互配合的综合养生,并把功法锻炼、食饵与医药归结为养生的三个基本方法。    因此,不能单一地讲食疗多么好,多么有效,更谈不上以食物替代医药。
食疗是传统养生的基本方法    张明亮表示,食饵养生具有取材容易、制法简单、疗效可靠、无毒副作用等特点而为历代医学家、养生家所推崇。“神医”扁鹊之所以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是因为“精”与“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健身养生的物质基础,而它们都是来自于饮食中“五谷”精微之气的化生。    现在的食疗、营养学,古人称之为食饵养生,又称为药膳、药饵、服食等,它是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特殊的配方、炮制和烹饪加工,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使苦口之药而变成美味佳肴,寓医疗保健、防病治病于家庭饮食之中,是饮食营养与药物治疗完美结合的一种方法。    并且,中国食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公元前1066 -前256),其时中医已有了的分科,如《周礼·天官》设了食医(相当于食疗医师、营养医师)、疾医(内科医师)、疡医(外科医师)、兽医(动物医师)等四种。不过宋代以后,直至今天,以食医为业的人几乎绝迹,其理论和方法被少数丹道养生家所掌握。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与人类生命活动息息相关,食饵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学中最基本的养生方法之一,并且比较其它各种养生方法具有更广泛的服务对象和实用价值。    张明亮强调,跟中医学处方用药一样,食饵养生也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其原料既包括食物,也包括一部分药物,把这些原料经过特殊的配伍、炮制和烹任加工,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使苦口的药物变成美味佳肴,把医疗保健、防病治病蕴含在家庭日常饮食之中,是饮食营养与药物治疗完美结合的一种方法。
食饵与气功、医药相结合的综合养生观    张明亮认为,根据传统的理论,食饵与医药是“体同而用别”的。    “体同”是指他们都是取自于大自然的生物,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用别”是指二者在运用的具体方式、方法上则大大的不同。
医药治病,包括丸、散、膏、丹、汤等,其使用范围仅限于“对症下药”、“中病即止”,而“不可以为常”;食饵疗法则兼具治病、保健两这种功效,并且可以长期服食而无流弊。    根据经典著作和百家的立言(如《黄帝内经》所记载的“道生”之文),食饵、医药与气功也都是相提并论而统一运用的。佛家的密部经典、道家的内景和服饵诸经论,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则更是丰富多彩,并且都明确地指出了养生之道,一面依靠服饵,一面依靠气功。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华佗,不仅在医学方面有所创造,而且在服饵、气功、针灸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载,华佗不仅传出了“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的服饵方——“漆叶青黏散”,而且还在《庄子》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实践体会,模仿虎、鹿、熊、猿、马等动物的习性,创立了著名的养生功——华佗五禽戏,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可见,华佗实是一位集医药、食饵、气功疗法于一身之大成就者。    另诸如晋代著名的炼养医学家、气功家葛洪(号抱朴子)、唐代“药王”孙思邈、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等,也都非常重视医药、食饵与气功的综合疗法。    在气功、药物、食饵的应用上,历代养生家都是以导引功法为主、食疗为次,药物为辅。其中用气功来调整人体的气脉循环,增强五脏六腑及筋骨皮肉的功能,以抵抗外来病邪的侵袭;用食饵来补充人体的精气,增进气血畅旺,并调节人体阴阳的偏盛;用药物则重在补偏救弊。将食饵与医药、导引等养生方法辩证地、科学地配合运用,一定会相得益彰。
传统食饵养生的理论与方法      张明亮为传统食饵养生总结了几个特点。    一.形式多样。    食饵按照作法可分为糕点、酥酪、膏露、清蒸、红烩、粉蒸、烤炸、淄炒、焖炖等:按其材料则分为血肉品、草木品、菜蔬品、灵芝品、香料品、金石品六大类;如果从动物油和植物油的作用性质来分类,则可分为“荤腥门”和“素净门”两大类。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辨证施食。    辨证施食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征象,结合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然后再依此而确定相应的食疗方法。    因此,食疗并不是只讲究如何好吃和营养,如果是这样的话,也便失去了食饵养生的主旨,相反地造成了“肥甘之所积”、“百病从口入”,为疾病侵入人体打开了一个大门。    例如:“胃阳虚”的患者,如果您认为他是胃病,消化不良,应该吃“全流”,便硬性地规定给他鲜牛奶喝,对于这类患者,您问他喝了牛奶的感受,他一定说“哎呀!牛奶吃了,半天不想吃东西,闷胀得很”,甚至“脾虚”的人吃了牛奶,会泄肚子。但牛奶好不好呢?牛奶肯定是很好的营养品,不过运用的太机械、太死板,而不适合客观条件就适得其反了,所以辨证施食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和阴阳。     食物五味分为阴阳两种属性,其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其作用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食疗十分讲究阴阳相调,处方既不可过于阴凝腻滞,也不可过于辛热发火。所以在服饵处方和制作的当中,在养阴的食品里,常加人胡椒、花椒、菌香、山奈、肉桂等温热之品,以调和养阴品滋腻太过的流弊,而在扶阳益火的食品中常加入白菜心、青菜心、白茅根、笋片、玉兰片等清凉之物,以中和扶阳品甘温太过的流弊。    四.五脏为本。    肝心脾肺肾五脏是人体之根本,它们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储藏精气。根据阴阳五行的规律,既相互生化制约,又相互依存协调,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所以,五脏中不管任何一脏生病,必然影响其它各脏,小则有损健康,重则危及生命,峨嵋派根据五脏各自的主理、病理特点,创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一系列医药、食饵、气功疗法。如医药类有黄婆丹(脾)、朱雀丹(心)、玄武丹 (肾)等,导引功法类则有治五脏疾病的动静相兼小炼形功法等,食饵类的内容则更是丰富多彩,它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食甘以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肺气苦上逆,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辛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润,致津液通气,肾欲坚,急食苦以结之,用咸泻之”。    五.五味相调,性味相胜。     食饵养生学把食品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又根据”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其中酸味入肝,甘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    在实践中,根据五味的性质,分析它相调、相胜的作用,制定出了适宜各人实际需要的营养处方和各种各样的烹饪调味方法,例如:“酸能胜辛”,凡是辛辣一类的食品,放点酸味送去,辛辣的味道就会减轻,我们日常吃炒辣椒,习惯放醋,也就是这个道理。    又比如“甘能和酸”,我们日常吃酸梅汤,必定放入砂糖,就美味可口,生津止渴,如果吃酸梅子就会觉得酸涩难吃,嘴巴牙齿也酸得张不开,也是这个道理。    从五味入五脏这个规律,正面运用五味可以直接去滋补五脏。但是又从反面去观察,五味“太过”,也会产生流弊,如咸味虽入肾,但太过则会渗透伤肾,甚则伤骨。    因此五味“太过”和“不及”均有悖于养生之旨,这一点也是食饵医学中最精湛、最优越的理论。    六.以类补类,同气相求。     古人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出发,认为万物之间具有以类补类,同气相求的共同特点,因此在食疗中,运用血肉品之以肝补肝、以心补心、以肺补肺、以脾补牌、以肾补肾;又运用草木品,以枝走四肢、肉走肌肉、皮走皮肤、花开于上、子降于下,等等。    七.饮食宜忌。     饮食宜忌是食饵养生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历代养生学专家指出,根据季节不同,食饵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也需要应用不同的滋补方法。甚至连饮茶喝水,都有明确的规定。    张明亮再次强调,古代食饵养生只是养生的方法之一,同时需要与其他养生方式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房中适度,调伏中节,佐以药石”。各种方法配合的合理,养生才能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