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指南-道学入门-内丹术极其由来刍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41:07
内丹术极其由来刍议
陈锦平
内丹之名的由来
梁代南岳释慧思禅师(515——577)《立警愿文》中说到:“我今入山修习苦行,忏悔破戒障道罪,今身及先身是罪悉忏悔,为护法敌求长寿命,不愿生天及余趣,愿诸贤圣左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疗治众病除饥渴,常得经修行诸禅,愿得深山静处,神丹药修此愿,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己身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这是最早提到内丹的一处。但对此文章,是否慧思所撰,目前仍有真伪之辨。
此外,现存最早出现内丹之名者,与隋代苏玄朗有关。《古今图书集成·罗浮山志》载:“(苏玄朗)隋开皇中,来居罗浮,年已三百余岁,居青霞谷,修炼大丹。弟子从游者闻朱真人服芝得仙,竞论灵芝:‘春青夏赤秋白冬黑,惟黄芝独产于嵩高,远不可得。’玄朗笑曰:‘灵芝在汝八景中,盍向黄房求诸。谚云:天地之先,无根灵草,一意制度,产成至宝。此之谓也。’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由于苏玄朗生卒年月无法考实,所以他与慧思孰先孰后也难以确定。
至于唐代谈内丹,如幻真先生在《胎息经注》中说:“常伏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幻真注文的历史时期基本无疑义,约在初唐。在同时期的《胎息铭》也提及:“假名胎息,买为内丹,非只治病,决定延年。”此外,如唐代《通幽诀》说:“气能存生,内丹也;药能固形,外丹也。”《上洞心丹经诀》一文描述行胎息之后说:“又运精气,自尾闾、夹脊入胸。……脑满之后,丹自玄膺而下,其味甘,其气香,至此内丹成矣。”总之至唐代,内丹之名在道家修炼书籍中已各处提到,比较盛行了。
内丹术的由来
在梁隋之前,内丹术是否存在?有举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认为该书讲的就是内丹。但是该书究竟是讲内丹,还是讲外丹,或两者兼而有之,至令争论不休。我们在此不想以该书来展开争论,而举证另一些文献记载来探讨。
炼内丹者都很重视丹田,重视培养丹田间元气,这是研究内丹术起源者所应当注意的。旧题为秦越人撰著的《难经》,是继《内经》之后的又一部经典医著,继承和发挥了西汉以前祖国医学的理论。《难经·八难》中说:“十三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三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唐代医学家杨玄操在注解《难经·六十六难》时对肾闾动气一语点破,他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丹田也。”明确指出肾间动气在脐下,在丹田。
对人体的生气之源引称之为肾闾动气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这肯定与当时人们的养生思想和实践也有关。在东汉时期的炼养方法中已有比较注重脐下修炼者。如桓谭(约公元前20——公元后56)《仙赋》有“积气关元,精神周治”句。关元的方位即在脐下。又如荀悦《申鉴·俗嫌篇》说到“邻脐三寸谓之关,是谓要术”。公元165年,汉桓帝祀奉老子时也有“存想丹田”之语,同时期祭祀上古仙人王子乔墓,蔡邕写的碑文中有“谈思以历丹田”语。这些记载虽未详述如何积气、存想、谈思,但和流传至令的内丹术周天功从脐下养气开始是一致的。
再下至魏晋,内丹术的练法较前讲述具体,并有发展。如葛玄(164——244)、葛洪(284——364)等。葛玄,字孝先,三国时有名的炼丹家,曾拜左慈为师,得《太清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三书,这三书已失传,但可证明是外丹的证据很足,是内丹的证据则缺乏。不过,他也很重视内养,据传为其所撰《浮黎鼻祖金华秘诀》中有“老子节解”,其中注“天长地久”句,不仅讲到丹田,还提到了泥凡和绛宫两个部位,并且说“泥凡下至绎宫,丹田上升行一,上下元气,流离百节,浸润和气,自生大道毕矣”。这句话已完全是内丹体验的流露。
葛洪为葛玄之孙,字稚川,号抱朴子,少年好神仙之术,从葛玄之徒郑隐学炼丹术,留下了对后世颇有影晌的《抱朴子》一书,该书主要内容论述养生长寿之法,强调饮服金丹神药和经常行气。从内丹角度来看,书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把意守与丹田联系起来。二是提到胎息,说:“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是道成矣。”胎息为何?借用唐·幻真先生注本《胎息经》卷末《胎息铭》之语“假名胎息,实为内丹”。可知胎息是内丹的另一种说法。
尚值得一提的是普代著名女性养生学家魏华存(251——334)。魏字贤安,世称“南岳魏夫人”,留有《黄庭经》传世,主要强调要长生久视,需存神存思内视,呼吸止于丹田,积精累气于方寸,创立了以黄庭三宫为中心的养生法门。这与后世内丹发展成周天是大有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