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层干部问题观察(123):忙人与闲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3:56:00
2010-07-08 20:53:56
和基层干部在一起交流,除了无职无权无钱之外,还有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
关于人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的干部从事的工作比较多,整天忙得团团转;另一方面是有的干部整天混时度日,不是喝酒就是打牌。
不少乡镇主要负责人都曾和笔者谈起用人的苦恼:一方面是乡镇工作头绪多,任务繁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的人员、编制、财政几乎都在上面,而大量的工作任务却在下面,每一项工作都不能懈怠,因为都有考核指挥棒,有的还有带着项目、资金。而且现在的农村工作不比以往,群众也不比以往,工作难度明显增大。
而另一方面就是在分配工作的时候,总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干部。一个是有能力的干部太少,大量有能力被县以上机关调走了;再一个是基层干部受当前干部人事制度的一些弊端影响,积极性、主动性普遍偏低;另外一个就是有大量的闲散人员,这里面包括提拔无望的人、提前退职的人、靠关系而没有能力的人。
有位乡党委书记告诉我,他们乡干部中从事工作最多的有十多项,天天忙得不得了,有党群、人大、工业、安全、综治、信访等,还有一些中心工作;而有的干部什么事也没有,每天就是上午来点个到,然后就整天见不到人了,你还不能把他怎么样,而工资奖金绝对不能少他一分。
分析其中的原因,他给我讲了三点:一是基层干部力量严重缺乏。大量的人才浪费、积压在县以上机关,象他所在乡镇,公务员编制不到25人,有些干部名义是在乡镇,实际上都被上级机关以借调、抽调的名义调走使用,而且一用就是若干年,有的纯粹就是挂名解决个级别,实际工作却是在上级机关,所以导致上级机关人浮于事、人员臃肿。
二是干部年龄的“一刀切”浪费了不少干部。在基层,40多岁的干部应该是相当适合的,又相对年轻,又有经验,可是在干部的提拔上却因为年龄“一刀切”往往没有了机会,从而失去了动力。在干部制度的问题,应该是不拘一格,谁有本事谁上。象现在在基层,有些年轻干部没有实际经验,加上动机不纯,就是来镀金的,所以群众工作能力相当欠缺。
三是干部考核体系不科学,没有建立能上能下、退出机制。现在只要是当上了公务员,就是进了保险箱,除了犯重大错误之外,谁也不能奈何于他?而且即使有错误,你也不敢动真格,因为他们要么有靠山,要么就跟你死缠烂打。由于没有制度的跟进,很多时候都是领导在承担,可谁又愿意个人去干得罪人的事呢?
据说有个乡镇为了管理干部,搞了个打卡机,凡是没有按照打卡的,一次扣5元,结果到年底一结帐,有个干部要被扣去二千多元,他愤而砸了打卡机,此项政策就此而止,再也继续不下去。
这正应了一位领导的话,在基层,忙的快忙死,玩的快玩死。忙的人弄的不好要挨批评、受处分,玩的人什么事也没有,稳坐钓鱼台!
2010-06-30 13:25:56
归档在 生活观察 | 浏览 20330 次 | 评论 34 条
(特别声明:未经本人同意,严禁转载)
中国是个酒文化丰富的国家,而在官场上,又可以说是演绎得更为丰富,各种各样的喝酒故事、闹剧、段子等等,已经是官场上久盛不衰的主题。
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喝酒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生活习惯,而已经渗透进工作、社交等等当中,在不少地方,喝酒已经是生产力。
赵某(化名)是山区乡的一位党委书记,年龄在四十岁左右,已经在乡镇工作十多年,担任党委书记刚刚一年左右。谈起乡镇的工作,有一点让他叫苦不迭,那就是该死的“酒文化”,可以说是爱恨交加。
在他看来,在基层工作如果不喝酒,很多工作都寸步难行,至少是浑得不咋地。而他也曾想一次次从酒桌中解脱出来,然而,正如那句老话一样,“人在官场,身不由已”。
就因为酒,他的爱人曾多次数落他。为此,他有意设了一个局。有一次,他为了让爱人体验一下官场酒文化的无奈,有意请爱人参加一个饭局,并事先和朋友们说好,要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劝他爱人喝酒,而且要多喝。结果在苦苦相劝之后,爱人端了酒杯,这酒杯不端还好,一端就控制不了多人的“进攻”,最后竟然喝醉了,睡了一晚上。醒来的第二天早晨,她对他说了一句,“我终于理解你们男人的苦衷了”。
他说,基层干部处于整个官僚体系的最底层,加之对上对下的特殊局面,以及中国酒文化的传统,实属痛苦而无奈。
第一,为“工作”不得不喝酒,因为一个也不能得罪。一个是上级的检查考核、视察调研一拨接一拨,基本上天天都会有,作为党委书记基本上都要陪,不陪就要得罪人。再一个是招商引资,陪企业老板喝,还是想完成个政绩。现在还有一个不正常现象,就是还得陪一些上访对象喝酒,特别是一些重要节日,目的就是和他们拉近距离,不让他们上访。
第二,为了“感情”不得不喝酒,因为很多工作靠的是平时联络出来的感情。中国是个人情非常突出的社会,有时候只要个人感情好,工作起来也就十分顺手,无论是对上、对下,都得如此,而喝酒是一个联络感情的纽带。一个是陪同一些老同志喝酒,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再一个是陪同圈子里的领导、官员们喝酒,以备需要时好开口、好办事。还有一个就是本乡在外的知名人士,有官员、有大款,也是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联络感情的,既希望他们在精神上支持,也寄望于物质上支持。
最后,为了“资金”不得不喝酒,因为不少项目、资金是需要争取的。现在的体制是,上级掌握着项目和资金,乡镇没有,而事又要办,还有机关需要运转,这当然需要不少钱。于是,围绕那些职能部门的实权人,就要经常展开“酒”公关,以备项目、资金进帐。
他一脸苦笑地说,我现在的确是“不差酒”,几乎餐餐有安排,天天有安排,只要我愿意参加,但很多时候根本由不得我。有这样几句话:陪上级喝酒,体现的是工作能力;陪下级喝酒,体现的是平易近人;陪朋友喝酒,体现的是豪爽仗义,还有帮下属陪客,体现的是对下属工作的重视。如此而已!
2010-06-28 21:10:02
归档在 生活观察 | 浏览 1799 次 | 评论 2 条
(特别声明:未经本人同意,严禁转载)
前言:自从公务员工资之争以来,尤以基层干部的呼声最为激烈,也就引起了我对这个庞大群体的另一番思考。他们的思想到底如何?现状如何?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怎么样来解决?都是值得高度关注。
胡锦涛曾经指出,基层稳,天下安。在当前社会深层次矛盾突出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并审视基层,关注并审视基层的干部。因此,从今天开始,通过人物、故事、事件、讲述等一系列全新方式,推出《中国基层干部问题观察》系列,敬请各位关注,并给予批评指正。
他们的牢骚从何而来?
为什么开篇会选择这个主题?主要是基于一大批基层干部对于公务员工资争议的极度敏感性,这完全可以在庞大的跟贴中找到类似的怨言。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基层干部最大的牢骚之一。
工资或者是收入,可以说是大部分基层干部的主要生活来源。在当前的现实中,基层干部在整个官员体系中,是属于权小、事多、收入低的群体,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按照道理说,这样的工资体系设计应是科学的,级别、职务,所从事的工作范围与大小,还有你所处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按照很多网友们的说法,你公务员工资再低,也比平民百姓要高,有什么不平衡的。
那么这样的牢骚又到底从何而来呢?而且从我接触的不少基层干部来看,他们谈起工资收入一事,再加上其他之事,就愤愤不平,牢骚满腹。
就这个问题,我和一位资深的党委书记进行了认真探讨。他从机关一名普通公务员下到乡镇任职,工作了三个乡镇,一步步熬到党委书记,至今也已经任职八九年了。谈起乡镇的辛酸苦辣,他感慨万端。
概括而来,大抵不过如下几点:一是乡官“权小责大”。也就是职能和权力几乎全部上收到县以上部门,可是责任却全部下放到乡镇。比如说煤矿安全生产,他所在的乡就有一个小煤窑,产量小、安全隐患大,应该属于关停范围,他们乡里多次给上面打报告,可人家矿主就是神通广大,仍是弄得到许可证,至今仍是他们一大隐患。虽说是现在没有出事,可邻近有个乡镇小煤矿出事故后,受处分的就是党委书记、乡长和分管副乡长、安监站长,县里的职能部门或副县长们啥事也没有。象这样的事还有化解矛盾、计划生育、国土城建等等。
二是乡官“钱少事多”。也就是乡镇的财政几乎全部受制于县以上,基本处于无财政状态,可是事却要你乡镇来办,所以不少乡镇成了“讨钱财政”,尤其是党委书记的中心工作就是找上级、找本乡在外的知名人士化缘、讨钱过日子、搞建设、干工作。
三是乡官“老实吃亏”。这里把“三比”结合起来说明问题:一个是比工作内容。乡官从事的是具体的工作,必须直接面对群众,直接去处理、去落实,工作难度、辛苦度有目共睹;而县以上的官员大多是动嘴的,开开会、发发文件、坐车搞搞调研等等。
第二个是比政治前途。乡官调到县以上部门,一般都会降格使用,而县以上部门,随便一个科员就可以直接当领导,而且几乎是坐飞机式的提拔。
最后一个是比经济待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工资收入了,就拿去年实行的津补贴改革吧,从中央到省、到市、到县,再到乡镇,标准是一级比一级降,而且一段时间还只是出台政策,有钱的单位就发,那些职能部门是不愁钱的,只愁没有政策,只是苦了乡官们。而如果和那些掌握实权的职能部门来比,那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四是乡官“战战兢兢”。在当前现实社会中,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上“战战兢兢”,比如检查、考核、调研、视察,更重要的是要当好“三陪”(陪吃陪喝陪玩),稍有不慎就会得罪哪个部门、哪个领导。再有一个方面就是对下也要“战战兢兢”,只是比对上稍微要好一些,但是如果出了大问题,那也就没有好果子吃了,这个主要是当前的社会矛盾引发的稳定问题。这里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比如征地拆迁,一方面是上级领导高压的工作安排,另一方面是群众的利益诉求,如何把握,因为两方面都要把握好,否则是领导不高兴、群众也不高兴,实乃困难重重。(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