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魔咒如何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5:25:54
最高18%,最低12%,连日来,十余省份陆续公布上半年地方GDP增速(或预期)。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中西部地区上半年经济增长强劲,多个省市增速超过全国上半年11.1%的增速。(7月21日《第一财经日报》)
目前,我国GDP核算采取分级核算体制,国家和地方分别核算GDP,国家统计局对各省份的GDP数据进行审核。分级核算体制存在地区GDP核算易受地方干预的弊端。不仅今年上半年出现地方GDP数据高于全国的统计数据,GDP注水的问题一直备受质疑。有专家认为,地方GDP增速高于全国统计数据,是因为某些地方为政绩驱使增加水分。地方GDP到底“水深”几许让人浮想联翩。
针对GDP注水等统计数据造假的问题,今年6月,国家统计局、监察部、司法部曾联合部署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活动。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这次大检查要实现“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理一批顶风作假的责任人,坚决遏制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现象,进一步净化统计工作环境”的目的。但是上半年地方GDP增速超过全国增速的消息又不期而至。不知是统计检查风暴力度不够,还是地方GDP浑水太深?
尽管中央正在推行低碳政策,但毋庸讳言的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处高资源消耗的粗放水平。为了制造高增长率的GDP,有的地方不惜大量消耗资源、恶化生态环境。由于“GDP出政绩”的错误思想一直主宰着某些官员的头脑。他们缺乏长远观念、全局意识,为了迎合上级考核的需要,为了追求升迁的资本,为了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不惜大搞提增加GDP增长率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大拆大建,炫耀政绩,并且想方设法把这种政绩工程重复折算成数字符号,乱报GDP数据。某些地方形成了GDP年年疯长的“大好局面”。
还有的地方政府在统计GDP时奉行双重标准:“摆政绩时是一个数字,要补贴时又是一个数字” 。表面上的GDP繁荣,不但没有实际意义,还可能误导中央宏观决策,挤占民生空间。而不少地方还躺在虚假的GDP政绩沙发上沾沾自喜。更可怕的是,这种GDP疯长的毛病似乎成了官场通病,统计数字严重注水、GDP层层加码,地区之间互相攀比的事屡见不鲜。
尽管GDP崇拜一直以来备受公众诟病,但是这种发展观念仍有相当大的市场。大家彼此心照不宣。近年来,新农村建设一哄而上,地方政府豪华建设风仍然盛行,就是例证。有的地方甚至偷换概念,把扩大内需政策等同于大兴土木,大建形象工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GDP数据需要打假,GDP核算体系也要华丽转身。针对地方GDP注水的问题,取消地方GDP统计的呼声不断。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全国人大委员吴晓灵都提出了类似建议。马建堂局长也表示,抓紧提出国家统一核算地区GDP方案,正式推出主要指标环比制度,以期排除地方干扰。
但是,地方不统计GDP并不容易实现。地方不统计GDP数据,中央的GDP统计数据从何而来?这些数据靠中央统计部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大面积统计不现实,如果靠蜻蜓点水式的抽样调查又缺乏科学性与可信度。最后可能仍然逃不脱把地方上报的数字作为GDP数据来源的统计魔咒。不过换成了地方政府不发布GDP数据,但是地方统计工作照做不误,GDP注水的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因此,需要说明白的是,要挤出GDP水分,除了掀起统计检查风暴,下载、安装制度补丁以外,修正官员政绩评价体系尤为必要。如果GDP仍然决定官员政绩,仍然难以铲除GDP造假的现实土壤。要获取真实GDP数据,要痛下决心改革政绩评价体系,保持对官员政绩考核的连续性。让地方政府不单纯对GDP负责,而应对环境和公共服务负责,修正官员的短视政绩观,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而且要引入多维绩效评价机制,把官员绩效评估主体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增加普通民众对官员绩效评价的话语权。逐步打破官员心中的GDP魔咒.
附录:
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解释了,为何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我们对GDP指标的依赖掩盖了病态的经济
玛丽·连恩, CFO.com | 美国
2009年09月29日
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阿玛雅·森领导的一个由顶级经济学家组成的顾问团发布报告称,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这么出乎人们意外,原因之一可能是我们的监控系统失灵了。市场参与者与政府官员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正确的统计指标上。
这项由法国总统萨科奇委任的调查指出,一个主要的失误是,GDP被作为经典指标广泛引用,它不能很好地衡量总体福祉,这其实有一段时间了。
简单说,GDP衡量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水平,由其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定价价值来体现。但长期以来这个指标的缺陷存在争议;即它没有算上财富分配不均、自然资源消耗、地下经济和货物服务的质量。
斯蒂格利茨、森和他们的同事说,比起经济危机以前,这个缺陷现在有助于我们更佳了解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现状。斯蒂格利茨上周五在Labaton Sucharow主办的一个讨论会上称,“在以绩效为导向的社会,你衡量的指标会影响你做的事情。如果你衡量错误的指标就会做错事。”
斯蒂格利茨认为,核心问题是GDP的计算中掺入了假的利润。他指出,比如,2007年所有公司利润有41%由金融业贡献而且与负债相关联。换言之,这些收益都是向未来借的债啊。
结果,2008年金融机构计入的大量次贷相关损失榨干了2007年和前五年的利润。斯蒂格利茨说,“这些年的利润其实是空中楼阁,我们还以为是好年景。”
不仅如此,在经济危机的泡沫急剧增长之时,产出或资本比实际上的价值要高很多,比如不动产高出了30%强。所以用来计算GDP的所有货物与服务的价值“被高估”了,斯蒂格利茨总结说。
他还补充道,GDP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也有缺陷,因为2003年至2007年间美国消费的繁荣是基于负债的,而通过借债来产生消费是不能持续的。
还有一个基本衡量指标上的失误和家庭收入有关。排除通胀因素,中等家庭收入2008年跌至50,303美元,比2000年少了4%而且还在继续快速下降。斯蒂格利茨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因为同时期人均GDP已经从2000年的33,700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38,100美元(排除通胀因素)。
美国社会正在加剧的财富不均,导致这两个指标背道而驰,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趋势违反直觉。这暗示着GDP增长的同时大部分公民的生活水准在下降。
还有一个问题是在诸如医疗保健部门,GDP计入了投入但忽视了产出。所以当经济效率降低时,由于有更多钱花,投入和GDP就增长,“但你真正关心的东西正在走下坡路,”包括大家的健康,斯蒂格利茨认为。
医疗保健花销现在占美国GDP的16%,这个百分比在稳步上升但“美国的健康产出并不和投入相对应,”他说。这意味着其他国家钱花得少效果还好——比如法国只花了占GDP11%的医疗投入就在预期寿命和其他健康指标上领先美国。
斯蒂格利茨还强调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美国和其他国家给自然资源定的“错误价格”。“我们的定价系统基于一个前提,即有一个我们最稀缺的资源不值一文,我们知道这是错误的,”他说。
这个最稀缺的资源就是清洁的空气。斯蒂格利茨的理由是,工厂和汽车排放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而地球大气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有限的。
他说,许多专家认为二氧化碳排放应被定价在每吨80至100美元。只有美国最终这样考虑把碳排放的经济成本因素,才能影响和化石能源生产相关的所有东西。否则价格将会始终扭曲。
斯蒂格利茨说,“我们的会计框架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而这个框架是有瑕疵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为游说使用能反映自然资源消耗的指标设立经济委员会,斯蒂格利茨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国会说如果我们这么做就不提供资金,我当时就知道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如果我们不为碳定价的话,碳产业是非常顽固的。”
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之后,GDP被用来衡量股票市场行情。但这些年来,它正在逐渐成为衡量社会运行得如何的指标,“而这是两件迥然不同的事情,”斯蒂格利茨说。他劝告市场参与者避免用股票市场作为衡量经济健康程度的标准,特别是经济低迷期。“用股票市场来衡量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非常糟糕,”他解释说。
斯蒂格利茨说,正在下降的工资可能会支撑股票市场。现在的情况是:考虑到工资有更大的下行压力,现在美国实际失业率很可能比官方的9.7%要高很多,工资下降可以使单个公司短期利润提高但最终会减少需求总量,妨碍经济强劲复苏。
今天的股票市场价格看上去也很高,这是因为美联储意识到经济还未强劲反弹所以保持利率处于低位。低利率自然妨碍了投资者寻求合理回报。斯蒂格利茨问大家,“你是想银行存款为零呢,还是把钱放到股票市场搏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