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能源安全:当前面临两大任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8:03:59
2010-07-19 10:42:57 塞拉斯托波尔中华网论坛 【大中小】发表评论
时闻中央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由温家宝坐镇及多部委之领导甚至有军方之高层参与,代替原来的国务院下属能源局(副部级)。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建国初期工业基础薄弱石油完全依赖进口,适逢中美关系紧封锁大陆沿岸所有港口,使得石油井口基本全部中断(除通过前苏联远东铁路陆运进口的石油以外),仅有的石油供应只能保证军方和政府的使用,迫使当时国内的汽车不得不改烧煤炭。这也是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开发国内石油的重要背景。到1959年也就是建国十周年之时大庆等一批油田终于建成投产,相关的石油化工等工业也同时起步,国内终于摆脱了西方阵营的“石油封锁”。一方面当时中国国内原油开采、提炼量基本满足当时的国内工业需求和消费工业;同时结合中国的海运能力和海军战力来说,当时解放军之海军根据装备条件(主力舰艇仅为前苏联二战时期生产战后淘汰的少量驱逐舰和护卫舰)及人员配置只能在中国领海内(不包括台湾海峡)执行相应任务,所以这时候中国海洋战略是滨海防御型海军,海军只能在12海里领海内,在岸基海岸炮兵及空军的掩护下,采用快艇狼群战术对来袭美国或者国军大型舰艇进行防御性攻击。所以当时的能源问题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解决是符合当时国内情况,尤其是符合当时国内海运能力和海军战力水平的。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在1993年之前国内原油产量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工业需求和消费,甚至在80年代原油还曾出口,但1993年后国内原油产量已无法满足工业需求和消费。石油进口量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例逐年上升,目前已经占到全国石油消费总量的50%(目前美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消费量的58%)。目前中国进口石油的来源地主要是三个地方第一,中亚、远东及俄罗斯;第二,拉美;第三,中东及西非。上述三个来源地除第一个来源地可以通过管道、铁路等陆路运输方式以外其余两个来源地只能通过海运,而海运石油达到大陆必须途经马六甲海峡及南中国海而这两个地方均为热点地区一旦国际情况有变,无海军护航之船队将必死无疑。所以说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的海运能力而海运能力的关键有在于海军战力水平(战时)。
二战时期的日本全国有95%的石油、90%的煤炭和铁矿需求必须由海运解决,由于日本海运得不到海军护航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一年内就损失了海运总吨位的一半,海运到日本本岛的原产品只能满足国内工业需求和消费一半。到1944年美军就基本卡死了日本的海外运输线,所以在1944年后的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战力下降极为严重,战斗消耗得不到补充这在海空军等技术兵种方面表现得极为明显,海空军战损的飞机舰船国内没有原材料生产。新飞行员由于没有充足的航空燃油进行必要的训练战术水平大幅下降,海军一方面没有新的大型舰船服役加入(除了只用了一次就被美军击沉的大和号)另一方面战斗中损坏的舰船也长期得不到维修。反观当时的美国由于国内资源丰富,本国资源基本能够满足工业生产需求,同时工业体系转入战时轨道,军队战损不仅能够随打随补而且军队规模装备水平战术水平不断上升。因此太平洋战场作为二战中次要战场却只用了4年的时间就解决了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能否在战时保护住重要的战略物资运输线是战争成败的重要保证,这条定律在二战中大西洋海战、越战中轰炸胡志明小道等许多大规模长时间战争中等到反复验证。
战争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二战中得以发扬的以短平快位主要特征的闪电战,此种战争形式要求军队转备好训练水平高对手相对弱小且战争的发动要具有突然性,在短时间内(1周-6个月内)武力解决问题后结束战斗。另一种,是所谓的持久战,此种战争打得是敌对双方的战争潜力,谁战争潜力大发挥的充分就能获得战争的胜利。第一种战争形式战时对战略运输线的依赖并不是很大,而第二种战争形式在战时对战略运输线就十分的依赖。比如二战中退守西南的国民政府在所有海运港口、中心城市和工业区被占领后只能依靠从一条双车道的滇缅公路上运输来的物资对少数所谓嫡系部队进行补充,当国民政府在战前装备主力德械师拼光后战力下降十分严重,这也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后缅甸被日军占领,唯一一条战略运输线被切断后,美军只能靠驼峰航线的战略空中运输队中国战区进行补给(通过该航线每到昆明一吨物资要消耗掉盟军3吨物资),到1944年时中国虽有500万军队可是每名士兵每个月只能补充到4发子弹(包括机枪手在内),稍有战争常识的人都知道就这种物资保障水平是无法进行战争的,由此可以看出1944年国军在豫湘桂战役(即日军的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中的大溃败就不仅仅只是人为原因了。而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也是为了开辟战略运输通道,通过东南半岛-中国大陆-朝鲜半岛这样一条路线避开美海军封锁的台湾海峡从而获得印度尼西亚的原油、马来半岛的橡胶等战略资源,但后来由于中国远征军和盟军在缅甸发起的反攻这一战略运输通道才被废止。
 
所以说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并不是成立个委员会就能解决的,在20年后国内目前探明的石油资源将开采完毕,届时中国的石油需求将全部依赖进口,在进口原油比例增加的情况下就不得不更加依赖于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航道的畅通,因此对于中国来说保障了航路的畅通就是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而保障航路畅通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海军扩军备战的力度。
笔者认为目前中国的任务有两个:第一,在马六甲海峡附近建立海空军基地,地址可以选择在文莱。(文莱一直是中国在东南亚不多的友好国家之一,而且靠近马六甲海峡)。第二,尽快建立中国的航空母舰战斗群。(航母战斗群至少要有三个以上才能保证持续的战斗力,一个战斗巡航、一个战备值班、一个检修训练)目前有不少人认为中国没有必要搞航母,应该把搞航母的钱用来发展潜艇尤其是核潜艇,笔者认为发展潜艇只能对敌方的运输通道起到威慑、攻击作用但无法保护己方运输通道的安全。我军在上世纪大力发展海军潜艇部队是因为那是我国的工业生产基本不需要海上运输,本国的资源就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与消费,但目前在我国用于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对外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海军的任务已经不是对敌方海上战略运输线的威慑和攻击而是对我国自身战略运输线的保护,战略运输线的保护主要依靠的是水面舰艇,而对水面舰只威胁最大的是敌方的海军航空兵。在目前的条件下单单依靠我军刚刚服役的中华神盾舰是无法在高强度攻击下保护编队内所有舰船安全的,届时移动缓慢的油船将成为敌军良好的靶船,只有航母战斗群能够全方位的保护编队内所有船只并对敌方进行立体攻击。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的能源安全=海上运输能力+运输通道的安全保证能力=海军的战力水平=航空母舰战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