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教育体系和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51:49
美国经济学教育体系和对中国的启示方汉明我自1994年离开复旦大学赴美留学到现在,一晃就已经有十一个年头了。我出国时国内似乎尚无互联网,所以我当时对到美国攻读博士意味着什么所知甚少, 而且觉大部分是从先前留美的师兄师姐那里听来的。十年来我对美国的经济学教育体系了解得多了,但似乎对国内十年来的进步所知甚少。所以,当梁晶老师约我就 中国经济学教育撰文时,我有点犹豫。我觉得还是利用自己的优势谈谈美国经济学教育体系,也许国内的读者能从其中得到一些关于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启示。一 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美国的本科生教育总的来说偏向于综合素质教育。高中生 被录取以后往往要到第三年初(Sophomore)才选定专业。这意味着美国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往往要上很多其他学科的课程。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我任教 的耶鲁大学甚至规定一二年级的本科生要选修一定数量的人文,自然和外语课程。在耶鲁和其他很多大学里, 经济系 本科生必需从经济系开的课程中选择十一二门课, 包括必修的经济学入门课(Introductory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中级课程(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统计计量和一门数学系开的数学课。经济系的本科生毕业后很多到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和政府部门做初级(Entry Level)雇员;很多人在工作几年后再读工商管理硕士。很少一部分会选择立刻上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在耶鲁,每年140名经济专业的本科生只有5-6 名)。有攻读博士学位职业志向的学生一般会受到教授的指点,在本科时就选上更多的数学课,甚至会在本科时就选听经济系的研究生课程。美 国很多偏重于研究的经济系(包括几乎所有的名校)不设置专门的硕士项目(Master's Program),很多人在读博士过程中能自动取得硕士学位。硕士项目往往有偏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公共政策学院和排名偏后的经济系提供。美国的博士项目(Ph.D Program)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经济系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入学申请。一个由5-6名经济系教组成的录取委员会会阅读申请材料,并从中选择最 优秀的学生给予录取和奖学金。值得一提的事,博士生录取时完全由这个录取委员会的教授们决定的;不在这个委员会的教授可以给学生写推荐信,但并不能告诉他 们应该录取谁。一年级的博士生基本上都修相同的课程:(1)高级微观,往往包括消费者和厂商理论(Theory of Consumers and Firms)、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Game Theory and Information Economics);(2)高级宏观,包括经济增长理论(Growth Theory)和商业周期理论(Theories of Business Cycles);(3)概率论,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学(Probability Theor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Econometric Theory)。所有的一年级学生必须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名称各异,Qualification Exams, Core Exams, Prelim Exams,等等)。系里一般会给学生两次机会,如果两次都不及格就会自动丧失继续攻读博士的资格。资格考试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最后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从事 研究和完成博士论文。两年级学生开始选修更专业化的课程(Field Courses)。主要的专业有:微观经济理论(Microeconomic Theory);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劳动力经济学(Labor Economics);工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经济史(Economic History);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Behavioral and Experimental Economics)等。当然,不是所有的经济系都五脏俱全; 甚至有些名校有的时候也不能配置所有的专业课。一般学生会选择至少两门专业。两年级的课程比起一年级课程来说,学生阅读的不再主要是教科书,而是经济学杂 志上发表的原文,甚至尚未发表的工作性论文(Working Paper)。二年级的专业课人数比较少,因此学生课上参与讨论比较多,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近和了解教授一便成为论文导师的主要机会。如果说一年级学生 的主要任务是上课、作业、考试和存活(Survive),二年级学生要培养的最主要的技能则是评论性(或挑战性)文献阅读(Critical Reading)。这是一个学生从上课到自己从事开创性研究的关键技能。Critical Reading 要求读者能对所阅读的论文(不管是理论性还是经验性研究)提出以下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Motivation)?文章的主要假设是什么,是否合 理?文章的方法和发现对理论或政策有无重大意义和广泛应用?文章有哪些缺陷,能否改进?最后要求读者对文章作出一个客观的综合评价。在一定程度 上,Critical Reading要求读者扮演一个匿名审稿人的角色,尽管所读的文章有可能已经发表了。博士三年级有要经历一个更 大的飞跃。所有博士项目都要求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研究课题,实现一个从上课(Course Taking)到独立的开创性研究(Independent Original Research)的转换。大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在三年级末或四年级初确定博士论文课题(Dissertation Prospectus)。确定博士论文题目,不是能够一天两天的事。通常要求学生能对有关文献的前沿(Literature Frontier)有一个充分地掌握;阐述自己的研究课题有如何创意和对如何完成研究课题有一个十分具体的时间安排,包括数据收集,基本理论模型等等。四五年级学生则是集中精力写工作论文(Job Market Paper)以准备找工作。在自己研究之余,四五年级学生通常要求频繁出席(如果不是一次不拉的话)系里有关专业的研讨会(Seminars),对同学的 研究做出建设性的评价(Constructive Comments),还有时要在系里的研讨会上提交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为找工作之前的模拟演习)。在上述的时间线中,很多学生在二年级之后会做系里的助教和助研。助教对外国学生尤其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助研则在一定程度 上与“徒工”相似,给予学生一个完成教授布置的研究任务过程中理解研究到底是如何回事。二  经济学家就业市场一般博士生在完成和精心修改(Polish)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以后开始寻找职位。有必要指出的是, 美国经济系的博士论文根本不要求写一本专著;通常的博士论文由两三篇相关课题的论文组成。工作论文(Job Market Paper)是这些论文中的一两篇组成。博士生的工作方向有教育机构(Academia)、私人企业(Private Sector)和政府机构及国际组织(Government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我本人比较熟悉的是教育机构的工作。找到教育机构工作最重要的是论文质量和导师及学校的推荐。由于美国经济学期刊实行匿名 审稿人制度因此发表周期很长,所以找工作的博士生一般都没有已发表或已被接受发表的论文; 雇人学校一般有系里有关教授对文章的评价作出决定。美国经济学博士找工作是一个重大问题;具体情节对第一次找工作的人来说相当复杂。所幸的是一般系里有专门的教授(Placement Officers)指点迷津。钱颖一教授曾经撰写“经济学家在美国”的文章对经济学博士找工作做了较详细的介绍,我不在此多述。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各系基 本上不直接雇佣自己培养的博士生, 即便是自己最优秀的毕业生。这个习俗如何形成我并不明白。但是它至少有两个重要的作用。第一,防止近亲繁殖,有助于学术观点多维化;第二,有外部市场对学 生论文质量做出评价而不是系里的有关老师说了算,这防止学生将大量精力放到政治交易(Politics)上。三 经济学研究经济系培养的博士必须能够独立从事开创性的研究。高质量的经济学 研究并没有一个模式。比如说,最近几年获得美国经济学会克拉克奖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的Matthew Rabin(2001 年)、Steven Levitt(2003 年)和Daron Acemoglu(2005年)有着完全不同的研究风格;他们相同的地方可能只是他们的开创性。a. 理论(Theoretical)与经验(Empirical)研究美国经济学界对理论(Theoretical)和 经验(Empirical)研究都很重视。一般经济学家要么从事纯理论或应用理论研究,要么从事经验研究;但最近十年来能两样都做,因而能将理论和数据结 合起来的学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往往把理论研究等同于数学化模型,其实不然。一篇好的理论研究要用的数学工具完全看其需要。在观 点创新等同的前提下,越浅显易懂的论文约受到重视。美国经济学会(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的主要期刊“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主要发表观点创新,浅显易懂的论文;而计量经济学会(Econometric Society)的主要期刊Econometrica主要发表数学更高深的文章。值得指出的是,数学比较浅显易懂的论文要想发表到“美国经济评论” 这样的顶级期刊上必须有相当新颖的观点;而数学高深的论文要想受人重视,其技术方法必须有广泛的应用性。经济学家毕竟不是数学家,经济学家也不可能懂所有 的数学。对经济学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数学头脑(Mathematical Sophistication),也就是说在必要时能够自己吸收有关的新的数学工具。美国的经验研究不只是看数据,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经 验研究方法的研究,因为任何一篇以数据为主的论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取决于所用的研究方法。一个很好的例子是James Heckman的选择模型(Selection Model)完全改变了之前的关于劳动力供给(Labor Supply)的研究成果。经验研究所用的数据偏重于美国的数据,虽然最近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发展中国家的数据用的越来越多。美国的数据来源各异,有政府 (如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Census Bureau等)收集的,也有盈利或非营利的私人机构甚至个人收集的;也有数据并不是特意收集的(比如工业组织重用的Scanner Data就是商家在经营中自然产生的)。总的来说,美国的数据强调其精确度和可重复性。很多期刊要求作者把数据提供给想要重复研究成果的其他研究人员,作 为接受其文章的条件之一。在经验研究方法上,美国经济学界有两大派别: Reduced Form Approach 和 Structural Approach。我不知道这两个英语术语该如何翻译成中文。这两大派别的区别在于它们对经济理论在经验研究的作用。Reduced Form Approach 认为经验研究应该让“数据自己说话”(Let data speak for itself)。他们认为经济理论模型是研究者的意志决定的, 把研究者的意志强加到数据上面而得到的结论只有在模型正确的情况下才会正确。因为研究者不可能知道什么模型是正确的, 他们的主要研究工具很简单:使用各种各样的回归分析(Regression)。Structure Approach 则认为,数据不可能完全显示自己是怎么产生的(Data only can never reveals its own data generating process)。Structure Approach原创于考尔斯基金会(Cowles Foundation,现位于耶鲁大学),Jacob Marschak 是早期的阐述者。Structure Approach 认为, 如果说经济研究的目标是数据产生结构(Data generating process)的话,那么只有在研究者的模型的协助下才能了解数据产生结构,即便研究者的模型可能是错误的。Structural Approach 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很接近于物理学家。物理学家要了解物质如何运转, 他们经常提出模型, 然后用实验检验。物理学家的模型可能是错误的,即便模型与目前所有的数据符合。但是没有模型, 物理学家的理论是毫无运用的, 因为一大堆无模型的数据不能被用来预测(Prediction)。Structural Approach 的经济学家注重模型, 注重估计模型中的原始参数(Primitive Parameters)。所谓的原始参数指得是那些在偏好和技术方程中的参数。这些参数不会因为政策干涉而变化(Invariant to Policy Interventions)。因此Structural Approach 得出的政策预测能通过卢卡斯批判(Lucas Critique)。相反,Reduced Form Approach 研究所估计的参数多数不是原始参数,因此无法用来进行预测,尤其无法预测从来没实施过的政策会有什么影响。b. 学院(Academic)与政策(Policy)研究对经济研究另一个有用的归类是学院和政策研究。美国教育机构的 教授主要投身于Academic研究,目标是将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并不直接关注这些论文能不能直接产生影响政策。学院研究者并不受其他利益的支配,因 而观点比较客观。相反,政策研究主要由Think Tank和政府机构研究人员执行,代表这些机构的利益。美国大学教授每年必须向学校申报除工资外得到的报酬和来源,强调研究者要避免利益冲突 (Conflict of Interest)。四 研究成果交流:工作文章(Working Paper)、研讨会(Seminars)和学术会议(Conferences)美国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的研究成果交流体系,这包括工作文章系列(Working Paper Series),研讨会系列(Seminar Series)和学术会议(Conferences)。基本上所有的主要的经济系都有自己的工作文章系列,以便外界的学者能有机会了解本系教授的最新研 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些系列现在很多都只发电子版,因而成本也不是很高。近几年来,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SSRN)成为这些电子工作文件的清算中心。这给在同一个领域工作的经济学家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了解最新研究动向的最好机会。研讨会(Seminars)则提供了一个更加动态的交流机会。美国经济系都有专门的资金邀请别的学校或其他机构的学者到本系讲述自己的最新论文。这种面 对面的交流使得系里的教授和学生能够掌握系外学者的最新研究,同时也给系外学者提供了交流意见,批评和反批评,和最终改进文章的机会。前面已经提到,系里 的教授和学生一般都积极参加本系组织的研讨会,并在研讨会积极发言。有趣的是,一个教授的名声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在研讨会上给别人提出恰到好处的 评论和建议。学术会议(Conference)给研究者提供一个更加浓缩,但是多边的交流机会。美国经济学会每年组织年会 (Annual Meetings),计量经济学会每年组织夏天和冬天两次年会,其他大型年会还有动态经济学会(Society of Economic Dynamics)的夏天年会,金融学会(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的年会,公共经济学会(Pubic Economic Society)的年会,等等。除了这些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公开投稿、学科综合、广泛参与、时间较长的学术会议以外,美国还有很多小规模的,课题比较 专门,和参与者以邀请为主的短小型会议。比如说,著名的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简称NBER)每年组织很多领域的小型会议,只邀请NBER自己的会员,和几个最有关的局外人员,时间上只有一天或一天半,所以可以在 周末举行。很多系本身也会举行一些小型会议。比如耶鲁大学的考尔斯基金会(Cowles Foundation)每年会举行一些课题不定的小型会议。大型会议的好处在于听众较多,起到“一石击多鸟”的目的;缺点是时间较短,因而在讲述论文上往 往只能蜻蜓点水。小型会议则给予论文提交者较多的时间,因而在讲述论文上能比较深入,并且可以和与会者有较多深入的探讨和会后的交流。五 研究成果的发表:期刊体系和匿名审稿制(Anonymous Referee System)我个人觉得美国经济学教育体系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它的研究成果发表体系。美 国经济学届有一批层次不一的期刊体系,包括最顶尖的五大综合性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ER)、Econometric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PE),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RES)和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这五大综合性期刊中,AER 和Econometrica分别是美国经济学会和计量经济学会的主要期刊,一般有很有成就的经济学家任主编,主编哪个大学并不是确定的;JPE和QJE则 分别由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教授主编,从不例外;RES是英国皇家经济学会的主要期刊,主编总是有欧洲的有成就的经济学家担任,同时也有一个外国 编辑组(Foreign Editors),一般有美国教授组成。五大综合性期刊以下还有少量的二流综合性期刊,包括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国际经济评论,由宾西法尼亚大学和日本的大阪大学经济系主编),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年创刊取代European Economic Review成为欧洲经济学会的主要期刊)和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年前是欧洲经济学会的主要期刊,后来因为欧洲经济学会和其出版商Elsevier的矛盾而独立)。各个专业有自 己的顶尖专业期刊。比如Journal of Finance(金融)、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宏观)、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经济理论)、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工业组织)、Journal of Econometrics(计量经济学)、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公共经济学)、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劳动力经济学)、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发展经济学)、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国际经济学)等等。顶尖专业期刊又有二流专业期刊,在此不一一列举。所有期刊都采纳匿名审稿制 (Anonymous Referee System)。匿名审稿制有两种形式,双重匿名(Double Blind)或单重匿名(Single Blind)。所谓双重匿名是指作者不知道谁是审稿人,审稿人也不知道谁是作者;所谓单重匿是指作者不知道谁是审稿人,但是审稿人知道谁是作者。当然现在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审稿人能从论文的题目很方便的查出文章的作者,所以匿名审稿制最重要的是作者不知道谁是审稿人。因为作者不知道谁是审稿人,审稿人能够毫 无顾忌的阐述自己对论文的真实看法。期刊的主编在收到投稿以后 一般会根据文章内容将论文寄给二三位对本课题有较深入研究的学者请求审稿。审稿人要写一篇匿名的审阅报告(Referee Report)和一封给主编的信。审阅报告一般对论文详细评述、指出错误、提出改进的建议等等;给主编的信里,审稿人则对此文是否合适发表做出推荐。主编 根据审稿人的推荐和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可以选择“拒绝”(Rejection),“修改重投”(Revise and Resubmit),和“接受”(Accept)的决定。层次不一的期刊体系起到了给文章“测定质量”(Quality Certification)的作用;而匿名审稿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发表的文章的质量。很多期刊都采用了数据公开化的政策,以便保证经验性论文的结果能 被其他学者重复(Replicate)。目前美国经济学期刊体系的一个很大的缺点是发表周期(Publication Cycle)太长。一篇论文从初稿到最后见到打印稿至少要两年以上。这一方面显示了对发表的文章质量的严格要求(因为一篇论文往往要经过好几轮修改),但 也严重影响了教授评估,因为很多年轻教授往往在第五六年时仍然没有什么已发表的文章。六  教员的评估:终生教授(Tenure)制度对所有在美国教育机 构任职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来说最大的首要目标是取得终生教授职位(Tenure)。在美国一旦取得终生教授职位就意味着终生就业有了保障,因为除非犯罪,大学 不能解雇取得终生教授职位的教授。取得终生教授职位的难度当然很大程度上要看是在什么大学。但是所有的研究性的大学授予终生教授职位主 要看研究成果,包括已发表的论文和著作等等, 一定程度上还要考虑到未来研究计划。不同大学的标准有所不同,但不同标准只是一个量的区别。在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芝加哥等名校取得终生教授职 位要求最为严格,往往要求候选者已经是有关专业的学术领头人。评终生教授职位不光光看文章数量,更主要的还要看文章的质量, 要看文章是否发表在顶尖期刊上。从助理教授到评终生教授的时间任系而异,有六年、七年、八年和九年不等;有的学校还会给生育小孩教员一 些延期。总的来说,一旦助理教授到了评终生教授的时候,系里会让其提交所有有关的材料,包括简历、论文、研究计划阐述等等。系里会请求该助理教授有关领域 的本校以外的知名教授写推荐信,以便取得信息决定是否应该给该助理教授终生职位。取得终生教授职位对助理教授提供了工作的强大动力。在 美国学校里经常能看到助理教授比研究生工作更加努力的例子。可是,一旦取得终生教授之后,又有什么机制保证教授们继续有努力工作的动力呢?当然,绝大多数 终生教授有内在的动力(Intrinsic Motivation),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也会尽力投入研究。美国的经济学家劳动力市场也提供一些外在动力。比如说,在工资上终生教授的涨薪可能更 其论文发表有关,更重要的是,只有活跃发表的教授才有可能从好其他的好学校拿到抢挖的高薪俜书,而拿到外校高薪俜书往往是涨薪的主要途径。在名校取得终生教授职位很难。那么,如果没有拿到终生教授职位又如何呢?很多人会在其他学校拿到终生教授职;有些人会再寻找一个助理教授职位,一遍又更 多时间发表文章;也有人转向私人企业或政府机构及国际组织任职。有趣的是,有研究表明,没有拿到终生教授职位的人几年之后一般跟取得终生教授职位的同行基 本上同样快乐,真是,“塞翁失马,谙知非福”。七 对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启示以上我对美国经济学体系作了一个较详细的介绍。总的来说,它包括博士生培养、博士生工作市场、研究成果交流、研究成果发表和终生教授制度五个方面。为提 到的还有一个“认可制度”(Recognition System)。美国经济学会最有名的奖可能是前面提到的克拉克奖章(Clark Medal),每两年颁发一次,并且只授予40岁以下的经济学家。另外的荣誉有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Distinguished Fellow,这是一个终生成就认可的荣誉。中国经济学教育跟国际接轨才刚刚起步,路程还很遥远。我个人 认为,中国经济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国际性的经济学家;也就是说,等到中国培养的经济学博士能够在欧美市场找到就业和能在国际著名的期刊上发表研究成 果,就象中国培养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一样。这显然是一个长期目标。欧洲经济学界培养的经济学博士最近十年越来越多的在美国找到工作证明这个目标在长远是可 行的。在短期内,中国经济学显然是更加应用形的,而且应用也主要取决于中国经济改革出现的现实问题。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具有一定的必然 性。我觉得短期内中国经济学教育可以从美国借鉴的是:讲经济学博士和应用性的公共政策博士区别开来;经济学博士生课程在条件成熟时于国际接轨;将市场机制 引入经济学博士就业市场,减少甚至取消留本校任职;将学院研究和政策研究分开;注意大学教授下海产生的利益冲突; 教员考核制度更加注重开创性研究成果。我认为,中国经济学教育跟国际接轨并不意味我们也的有很多国际性期刊。恰恰相反,我认为我们不需要再增加国际性期刊。毕竟,如果中国出版的国际性期刊如 果只有中国人读的话是不会有多大的国际影响力的。德国,日本和法国都没有自己国家的国际性期刊。我认为中国应该花大力气手极更多的跟中国经济问题有关的数 据,并将其英文化。我觉得在中国经济学教育跟国际接轨的突破口在于以国际认可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问题。这对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都是有利 的。我觉得美国经济学界对中国经济问题,甚至包括中国历史,都充满了兴趣, 但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http://bbs.cenet.org.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30&ID=415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