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与罪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4:08:24
作者:佚名
人世间不喜欢金钱的人几乎没有,但金钱这东西对多数人来说,多了并不是好事,而是坏事。常言道,“男人有钱就变坏”。又何尝是男人,世上的多数人钱多了都可能变坏,都可能干出罪恶的事。有个朋友回忆道,他曾经做过一个很有钱单位的局长,拿着公家的钱经常出入餐馆,吃山珍海味,什么穿山甲、果子狸、猴脑、眼镜王蛇、蝮蛇、野猪、麂子、马鹿、甲鱼、乌龟,野鸡、斑鸠......没有一样没吃过;赌博、嫖娼没有一样没干过;后来被查处了,职务没有了,权力没有了,金钱没有了,餐馆少进了,赌场不进了,青楼不进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洁身自好了。不止是他,还有几个曾经有钱的朋友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不仅他们如此,当今社会有几人不如此呢?就是务农做工出卖自己血汗的穷人们,又有几人不如此呢?他们梦寐以求地希图拥有大量的钱财,过好日子,然后吃喝嫖赌,干那些肮脏龌龊的勾当。至于那些腰缠万贯的富人们,更是少有例外。他们多数人除了吃喝嫖赌之外,喜新厌旧,养情妇、包二奶、包三奶,更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是勾结官警,横行乡里,欺压良善,鱼肉百姓,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左右政权.......
不仅人是这样,国家也不例外。强盗国家美国与以色列就是典型。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于是就以“9.11”事件为托词,入侵主权国家阿富汗,以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为借口公然入侵了主权国家伊拉克,造成无数平民家破人亡;以色列凭借其强大的美国主子和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入侵了巴勒斯坦,滥杀无辜......不仅如此,美国还“误炸”了中国驻南大使馆,侦察机时常入侵中国领空,撞毁一架中国战机,美国飞机还数以千次地入侵朝鲜领空。这一切无耻强盗行经,都是美国和以色列的金钱在作怪。假如美国没有如此雄厚的经济实力,以色列没有美国主子的撑腰,这一切的罪恶都不可能发生。
金钱与罪恶是紧密相连的。拥有少量金钱的穷人们所做的不道德、无廉耻的事情就会少一些;拥有大量金钱的富人们所做的寡廉鲜耻、肮脏罪恶的事情就会多得多。有人说,古往今来,有很多积善行德、造福当世和后世的事情就是富人们慷慨解囊的结果。但是人们更应该明白,没有无数的穷人,哪来少数的富人?富人们的金钱与财富都来源于对穷人的剥削。没有穷人的血汗,世界上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富人的。因此,富人们的“慷慨解囊”不过是把穷人们创造的财富少量地还给穷人。再说,一个富人真正能够做到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他也就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富人,即使由于偶然的机会成为爆发户,但终究要变成一个穷人。只有嗜钱如命的不顾别人死活的守财奴才可能长久地成为富人。
尽管金钱与罪恶是一对孪生兄弟,但是世界上还是不能一时一刻离开金钱,政治家们、思想家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减少金钱对罪恶的制造。
怎样才能减少金钱对罪恶的制造呢?办法有二:孔仲尼说,“不患贫,患不均”。假如世人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相去不远,人人丰衣足食,就很难发生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事情,那么,卖淫女就少了,仆人就少了,强盗就少了。假如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相差无几,那么世界上以众暴寡、弱肉强食的事情就少了,天下的战事就少了,天下也就太平了。此为其一。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这三教的教义都是很健康的。假如世人都能笃信这些宗教,恪守教义,弃恶从善、乐善好施、从善如流、弭息争斗,行公义、好怜悯、施仁恕、存谦卑,那么,天下人也就不会肆无忌惮地不顾别人死活地攫取财富了,也就很少有人干那些无耻与罪恶之事了,天下也就河清海晏了。此为其二。
谈    钱
可怕的不是钱,而是贪欲,即一种对钱贪得无厌的占有态度。贪与不贪的界限在哪里?我这么看:一个人如果以金钱本身或者它带来的奢侈生活为人生主要目的,他就是一个被贪欲控制了的人;相反,不贪之人只把金钱当作保证基本生活质量的手段,或者,在这个要求满足以后,把金钱当作实现更高人生理想的手段
一、钱对穷人最重要
金钱是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之一。一个起码的道理是,在这个货币社会里,没有钱就无法生存,钱太少就要为生存操心。贫穷肯定是不幸,而金钱可以使人免于贫穷。
不要对我说钱不重要。试试看,让你没有钱,成为中国广大贫困农民中的一员,你还说不说这种话。对于他们来说,钱意味着活命,意味着过最基本的人的生活。因为没有钱,多少人有病不能治,被本来可以治好的病夺去了生命。因为没有钱,多少孩子上不起学,早早辍学,考上大学也只好放弃,有的父母甚至被逼用自杀来逃避学费的难题。因为没有钱,农村天天在上演着有声或无声的悲剧。让我们记住,对于穷人来说,钱是第一重要的。让我们记住,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让穷人至少有活命的钱是第一重要的。
二、钱的重要性递减
对于不是穷人的人,即基本生活已有保障的人,钱仍有其重要性。道理很简单:有更多的钱,可以买更多的物资和更好的服务,改善衣食住行及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条件。但是,钱与生活质量之间的这种正比例关系是有一个限度的。超出了这个限度,钱对于生活质量的作用就呈递减的趋势。原因就在于,一个人的身体构造决定了他真正需要和能够享用的物质生活资料终归是有限的,多出来的部分只是奢华和摆设。
我认为,基本上可以用小康的概念来标示上面所说的限度。从贫困到小康是物质生活的飞跃,从小康再往上,金钱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满足就逐渐减弱了,直至趋于零。单就个人物质生活来说,一个亿万富翁与一个千万富翁之间不会有什么重要的差别,钱超过了一定数量,便只成了抽象的数字。
至于在提供积极的享受方面,钱的作用就更为有限了。人生最美好的享受都依赖于心灵能力,是钱买不来的。钱能买来名画,买不来欣赏,能买来色情服务,买不来爱情,能买来豪华旅游,买不来旅程中的精神收获。金钱最多只是我们获得幸福的条件之一,但永远不是充分条件,永远不能直接成为幸福。
三、快乐与钱关系不大
以为钱越多快乐就越多,实在是天大的误会。钱太少,不能维持生存,这当然不行。排除了这种情况,我可以断定,钱与快乐之间并无多少联系,更不存在正比例关系。
一对夫妇在法国生活,他们有别墅和花园,最近又搬进了更大的别墅和更大的花园。可是,他们告诉我,新居带来的快乐,最强烈的一次是二十年前在国内时,住了多年集体宿舍,单位终于分给一套一居室,后来住房再大再气派,也没有这样的快乐了。其实,许多人有类似的体验。问那些穷苦过的大款,他们现在经常山珍海味,可有过去吃到一顿普通的红烧肉快乐,回答必是否定的。
快乐与花钱多少无关。有时候,花掉很多钱,结果并不快乐。有时候,花很少的钱,买到情人喜欢的一件小礼物,孩子喜欢的一个小玩具,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就可以很快乐。得到也是如此。我收到的第一笔稿费只有几元钱,但当时快乐的心情远超过现在收到几千元的稿费。
伊壁鸠鲁早就说过:快乐较多依赖于心理,较少依赖于物质;更多的钱财不会使快乐超过有限钱财已经达到的水平。其实,物质所能带来的快乐终归是有限的,只有精神的快乐才有可能是无限的。
金钱只能带来有限的快乐,却可能带来无限的烦恼。一个看重钱的人,挣钱和花钱都是烦恼,他的心被钱占据,没有给快乐留下多少余地了。天下真正快乐的人,不管他钱多钱少,都必是超脱金钱的人。
四、可怕的不是钱,是贪欲
人们常把金钱称作万恶之源,照我看,这是错怪了金钱。钱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谈不上善恶。毛病不是出在钱上,而是出在对钱的态度上。可怕的不是钱,而是贪欲,即一种对钱贪得无厌的占有态度。当然,钱可能会刺激起贪欲,但也可能不会。无论在钱多钱少的人中,都有贪者,也都有不贪者。所以,关键还在人的素质。
贪与不贪的界限在哪里?我这么看:一个人如果以金钱本身或者它带来的奢侈生活为人生主要目的,他就是一个被贪欲控制了的人;相反,不贪之人只把金钱当作保证基本生活质量的手段,或者,在这个要求满足以后,把金钱当作实现更高人生理想的手段。
贪欲首先是痛苦之源。正如爱比克泰特所说:"导致痛苦的不是贫穷,而是贪欲。"苦乐取决于所求与所得的比例,与所得大小无关。以钱和奢侈为目的,钱多了终归可以更多,生活奢侈了终归可以更奢侈,争逐和烦恼永无宁日。
其次,贪欲不折不扣是万恶之源。在贪欲的驱使下,为官必贪,有权在手就拼命纳贿敛财,为商必不仁,为牟取暴利可以不顾他人死活。贪欲可以使人目中无法纪,心中无良知。今日社会上腐败滋生,不义横行,皆源于贪欲膨胀,当然也迫使人们叩问导致贪欲膨胀的体制之弊病。
贪欲使人堕落,不但表现在攫取金钱时的不仁不义,而且表现在攫得金钱后的纵欲无度。对金钱贪得无厌的人,除了少数守财奴,多是为了享乐,而他们对享乐的惟一理解是放纵肉欲。基本的肉欲是容易满足的,太多的金钱就用来在放纵上玩花样,找刺激,必然的结果是生活糜烂,禽兽不如。有灵魂的人第一讲道德,第二讲品位,贪欲使人二者都不讲,成为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五、做钱的主人,不做钱的奴隶
有的人是金钱的主人,无论钱多钱少都拥有人的尊严。有的人是金钱的奴隶,一辈子为钱所役,甚至被钱所毁。
判断一个人是金钱的奴隶还是金钱的主人,不能看他有没有钱,而要看他对金钱的态度。正是当一个人很有钱的时候,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来。一个穷人必须为生存而操心,我们无权评判他对钱的态度。钱的作用就更为有限了。人生最美好的享受都依赖于心灵能力,是钱买不来的。钱能买来名画,买不来欣赏,能买来色情服务,买不来爱情,能买来豪华旅游,买不来旅程中的精神收获。金钱最多只是我们获得幸福的条件之一,但永远不是充分条件,永远不能直接成为幸福。
六、钱考验人的素质
金钱是对人的精神素质的一个考验。看一个人素质的优劣,我们可以看他:是否对不义之财毫不动心;对已得之财能否保持超脱的心情;富裕之后是否仍乐于过相对简朴的生活。
奢华不但不能提高生活质量,往往还会降低生活质量,使人耽于物质享受,远离精神生活。只有在那些精神素质极好的人身上,才不会发生这种情况,而这又只因为他们其实并不在乎物质享受,始终把精神生活看得更重要。
按照马斯洛的著名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呈金字塔结构,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第一、二项是生物性需要,第三、四项是社会性需要,第五项是精神性需要。我们也可以更笼统地把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项。
一般来说,如果较低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较高的需要就难以显现出来。一个还必须为生存挣扎的人,我们无权责备他没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可是,在较低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较高的需要是否就一定显现出来呢?事实告诉我们未必。有一些人,他们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已经远远超过生存所需,达到了奢侈的水平,却依然沉醉在物质的享乐和追逐之中,没有显现出任何精神需要的迹象。
也许,对人的需要结构还可以作另一种描述。比如说,如果把每个人的潜在需要的总和看作一个常量,那么,其中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比例便非常不同。物质需要所占比例越小,就越容易满足,精神需要也就越容易显现并成为主导的需要。相反,如果物质需要所占比例很大甚至覆盖全部,就难免欲壑难填永无满足之日了。人的潜在需要结构的这种差异也就是人的素质的差异。姑且不论这种差异的成因,我们至少得到了一个尺度:在生存需要能够基本满足之后,是物质欲望仍占上风,继续膨胀,还是精神欲望开始上升,渐成主导,一个人的素质由此可以判定。
七、钱尤其考验企业家的素质
财富是我们时代最响亮的一个词,上至政治领袖,下至平民百姓,包括知识分子,都在理直气壮地说这个词了。过去不是这样,传统的宗教、哲学和道德都是谴责财富的,一般俗人即使喜欢财富,也羞于声张。公开讴歌财富,是资本主义造就的新观念。我承认这是财富观的一种进步。
不过,我们应当仔细分辨,这一新的财富观究竟新在哪里。按照韦伯的解释,资本主义精神的特点就在于,一方面把获取财富作为人生的重要成就予以鼓励,另一方面又要求节制物质享受的欲望。这里的关键是把财富的获取和使用加以分离了,获取不再是为了自己使用,在获取时要敬业,在使用时则要节制。很显然,新就新在肯定了财富的获取,只要手段正当,发财是光荣的。在财富的使用上,则继承了历史上宗教、哲学、道德崇尚节俭的传统,不管多么富裕,奢侈和挥霍仍是可耻的。
那么,怎样使用财富才是光荣的呢?既然不应该用于自己(包括子孙)消费,当然就只能是回报社会了,民间公益事业因之而发达。事实上,在西方尤其美国的富豪中,前半生聚财、后半生散财已成惯例。在获取财富时,一个个都是精明的资本家,在使用财富时,一个个仿佛又都成了慈善家、道德家和哲学家。当老卡耐基说出"拥巨资而死者以耻辱终"这句箴言时,你不能不承认他的确有一种哲人风范。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发展民间公益事业的条件也许还不很成熟。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成功的企业家所共同面临的:钱多了以后怎么办?是仍以赚钱乃至奢侈的生活为惟一目标,还是使企业的长远目标、管理方式、投资方向等更多地体现崇高的精神追求和社会使命感,由此最能见出一个企业家素质的优劣。如果说能否赚钱主要靠头脑的聪明,那么,如何花钱主要靠灵魂的高贵。也许企业家没有不爱钱的,但是,一个好的企业家肯定还有远胜于钱的所爱,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和有理想的事业。
黄金究竟是何方神圣,竟会化为财富的象征,它质地固然坚硬且柔韧,延展性好,外表固然雍容且光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它既不能吃,也不能喝,更不能穿,除了附着在女人的身上作为点缀的那些饰物和某些阔佬手指上那明晃晃的东西之外,似乎,便没有其他任何可以看到的使用价值了,它还不如钢铁,木材,玻璃等物质对于人的实实在在的有用性,甚至还远不如一片瓦砾,一张废纸,就是这样一个在人类的物质生活中很难觅到其一丁点原子存在的东西竟成为人类顶礼膜拜的“圣物”,竟会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和小市民的伤感情绪,统统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马克思语),竟会驱使无数智商高超的人心甘情愿的用尊严,人格,感情,甚至用生命来与之交换,此中滋味,不得不令人再三玩味,卡尔.马克思曾说:宗教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那么,对黄金宗教般的崇拜,又反映了人们怎样一种感情,又是谁压迫谁而产生这样痛苦而又亢奋的叹息呢?
1776年,一位来自爱丁堡附近一个小镇的老人—亚当斯密,发表了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巨著,这本巨著即是后人所熟知的《国富论》,其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在这本书里,这位古典经济学的开创人为了更为清晰的阐述他的价值和价格理论,特意列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钻石和水”的例子,他说“应当注意,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他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水即是前者,而钻石则为后者,他又指出“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国富论》出版之时的英国还正处于“重商主义”的重重阴影之下,以托马斯.孟为代表的重商主义者极力鼓吹:政府对贸易应采取严格控制的政策,积极鼓励出口,严格限制进口,扩大贸易顺差,从而不断的积聚金银,因为当时有一个普遍的几乎是常识的认识:金银即财富,而亚当斯密的理论就象一缕春风,吹进了闭塞、布满灰尘的经济学大厦,人们开始摈弃“重商主义”的羁绊,迈向“自由贸易”的黄金时代,但是,后来的世界却依旧如亚当斯密所指出的那样“冰冷和无情”,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却依旧,甚至越来越凌驾于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并渐渐失去了其本来的面目,经济学严谨的逻辑似乎被现实世界的逻辑严重的扭曲了,君不见,那么多天才的制度经济学家和新制度经济学家整天苦思冥想,如何使上述二者的交易顺利的进行?如何又保证交易的费用降至最低?(当然交易的形式还远没有这样简单,但谁又能否认这不是最基本和最终的交易形式呢?),而他们的良好愿望却总是一次次撞到现实的南墙上——人们更愿意储存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人类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呢?两者之间的交易似乎永远也无法实现对等。
记得在上个世纪的初叶,魔鬼曾夜访钱钟书先生,与钱先生把酒围炉,促膝谈心,引为知己,但是,可能由于过于贪杯,临走时竟忘了与钱先生论及“钱”字,回到冰火之国后,整天念念不忘此事,俗话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眼见的人间物欲横流,道德失规,不觉痛心疾首,后悔不迭,遂派金钱使者下凡人间找寻钱钟书先生,不料,钱先生早已经驾鹤西去,金钱使者懊丧不已,漫无目的的在京城上空盘桓,时近午夜,不觉感到口干舌躁,饥肠辘辘,想找个人家歇息一下,恰好笔者当时正脱离商界,暂时蜗居于京城的东北地带,整日诗书相伴,苦心钻研经邦治世之学,时常读书至深夜,日子过的倒还算快活,这天晚上,夜阑人静,我照旧在宁静的书房里挑灯夜读,但忽然听见有人轻轻地敲打着我的窗户,我抬头一看,看到一位顾盼生辉,光彩照人的摩登女郎,她正隔着窗户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我心存疑虑,我陋室一间,家徒四壁,凄清如许,她找我何求,但是看到她非常焦急的样子,似乎确实有要事相求,便把她请进了屋子,这时,她突然现出了原形,果然象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丑陋,粗鄙、鬼影祟祟,看到我惊恐的样子,她赶忙解释“其实我并不是鬼,我是金钱使者,我这副模样都是你们人类逼迫而成的,想当初,你们人类还处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困境时,上帝就派我来到人间,试图来帮助你们,后来,你们在我的帮助下,发展生产,鼓励交换,日子过的蒸蒸日上,但是,你们却渐渐忘了我的身份,竟相占有我,因为我,你们连年征战,涂炭生灵,因为我,你们兄弟失和,夫妻反目,因为我,你们铤而走险,泯灭良知,因为我,你们行为失范,道德滑坡,酿成了无数的人间悲剧,上帝因此而怪罪于我,将我打入魔界,变成这样一副丑陋的摸样,浑身上下散发着“铜臭之气”,而且还被你们辱骂为“万恶之源”,你说,这世间还有比我更冤枉的吗?”,金钱使者的话使我羞愧难当,不知如何应答,“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杜绝这种悲剧愈演愈烈呢?”我急切的问他,金钱使者摇了摇头,面露难色,“恐怕得等到你们的经济足够发达的时候,发达的已再不需要我来扮演中介角色的时候,但是,谁能知道那一天要到什么时候才能降临呢?恐怕在你的有生之年里,是不会看到我有一个清白之身啦!”。金钱使者的突然造访使我惊诧不已,但是,她的一席长谈,却使我茅塞渐开,没想到浑身散发铜臭之气的她,竟还是一副冰清玉洁之身。
不知不觉之中,东方渐白,金钱使者便要起身告辞,她说,天明之前我必须离开,赶回冰火之国向魔鬼交差,她恋恋不舍地走到门口,忽然扭头问我“你知道,为什么人们如此处心积虑的想要占有我?”,我摇了摇头,大惑不解,“其实,你们人类并不是真正抬举我,发自内心的爱我,一切都是你们的贪心在作怪,贪婪的人们就好象你们传说故事中的四十大盗,他们比谁都清楚,一旦占有了我,就等于掌握了打开阿里巴巴宝藏的暗语:芝麻开门”。
金钱使者化作一缕青烟袅袅而去,目睹着她飘然而去的身影,我默默地祈祷:但愿她再一次光临人间的时候,人类已经不再需要她了,但愿她能恢复她那妙龄少女般美丽的容颜,然后静静的站在我们的博物馆中等待后人们的参观。
时间就是金钱作文
俗语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不正说明时光比金钱更重要吗?举个例子吧,举世闻名的大富翁比尔盖兹你晓得吗?听说他看见地上掉着一千美金,他都不弯腰捡一下。不是他不把一千美金放在眼里,而是由于他认为时光实在是太珍贵了。按比尔盖兹总资产来计算,他一秒钟就能够赚来一万美金,而弯一下腰捡钱却要用6秒钟,用6万美金来换一千美金,那不是太可惜了吗?
听了这些事,有人就可能说:可是,我的时间太少了,根本不够用。那我就再给你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群学生跑到教师面前说:“教师,你布置的作业太多了,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做其他事了。”教师听了后说:“那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教师说完搬来一个大水桶,里面放满了石头,接着教师让同学们往桶里放弹珠,不一会儿,水桶里放满了弹珠。此时,教师又拿来一盆细沙,倒了进去,直到水桶中不能够放入一粒沙子为止。教师又说:“在这个水桶里还能放入一些水。你们若是能挤出这么多时间,生活肯定会变得格外充实。”
我认为大家想好好利用时间,那就请你少看电视,少玩计算机。那些均是消磨时间的东西。要多学习,多看书,那样才能成为像比尔盖兹那样有成就的人。
不做金钱的奴隶
人类70%的烦恼都跟金钱有关,而人们在处理金钱时,却往往意外地盲目。
巴尔扎克是金钱的追逐者。他一生都在追求金钱,但金钱未光顾他,使他成为百万巨富。但可贵的是,巴尔扎克没有成为它的奴隶。
《人间喜剧》作为一部社会风俗史,它反映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升的历史,特别是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金钱关系”,正如巴尔扎克自己所说的:“写尽金银底下的丑恶。”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深刻刻画了金钱所具有的毁灭性和逼人腐化堕落的魔力,并将其作为全部作品的中心主题。正如丹麦评论家勃兰克斯所说:巴尔扎克小说中的真正主角是谁呢?是没有姓名没有性别的英雄——在资产阶级社会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权力--金钱。正是“金钱权力”这个角色成为《人间喜剧》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的推动力,决定了人物的关系和命运。
在那个金钱决定一切的时代,巴尔扎克命中注定要在金钱的魔影中生活,他无法选择,无力超脱。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巴尔扎克是“为写作而谋生,绝不是为谋生而写作。”
巴尔扎克一生都在和金钱打交道,他整个一生是靠欠债度过的。他从青年时代经营出版印刷业破产负重债开始,接连不断的商业、企业经营上的惨败,破产与败诉的打击,以及他的不善理财,不善节俭,收支紊乱,使他一直是旧债未了又负新债,债台高筑,至死都未能还清。高利贷商人和债务监狱的执达吏追逼着他。他发出无奈的哀叹: “我差一点失去面包、蜡烛、纸张。执达吏迫害我像迫害一只兔子,甚至比对兔子还厉害。”债务的阴影时刻笼罩在他的头上,使他一放下出神入化的神奇之笔,“回到冷酷的现实”,便感到心悸不安。为了躲债,他和债主们巧妙周旋。为了逃避执达吏的追捕,他挖空心思地隐藏行踪。人常说“狡兔三窟”,巴尔扎克的藏身之处何止三处。
更为有趣的,是一天夜里,一个小偷爬进了巴尔扎克的房间,在他的书房里乱摸。巴尔扎克被响声惊醒,他一边悄悄地爬起来,点亮蜡烛,一边十分平静地微笑着对那个惊慌失措的穷小伙说:“亲爱的,别找了,我白天都不能在这书桌里找到钱,现在天黑了你更别想找啦!”
我们显然发现,当一个人面临金钱考验的时候,他的个性会明显地反映出来——是贪婪者,还是豁达。常言道,欲速则不达。只为钱而活着,肯定就是一种变态的心理,自然会决定一生的行为都是为钱所左右。这种人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会在金钱面前变成奴隶而挫败自己另外一种有价值的目标。
在经济生活里,财富对每一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诱惑,正是这种诱惑才使得人们去努力奋斗,却创造财富。有些人在财富面前失去了正确的心态,有的利用手中的权力攫取财富;有的不顾一切抢动财富;有的坑蒙拐骗,发不义之财。这些人都是不能正确面对财富;泯灭人性,误入歧途。正确的心态应该是靠自己的思想和智慧,靠自己的付出和劳动,却创造财富或得到财富。
清朝山西太原有一个商人,生意做得红火,长年财源滚滚,虽然请了好几名帐房先生,但总帐还是靠他自己算,钱的进出又多又大,他天天早晨打算盘熬到深更半夜,累得他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夜晚上床后又想到明天的生意,一想到成堆白花花的银子又兴奋激动。这样,白天忙得不能睡觉,夜晚又兴奋得睡不着觉。这老头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老头隔壁有一对靠做豆腐为生的小两口,每天清早起来磨豆浆、做豆腐,说说笑笑,快快活活、甜甜蜜蜜。墙这边的富老头在床上翻来覆去,摇头叹息,对这对穷夫妻又羡慕又妒忌,他的太太也说:“老爷,我们这么多银子有什么用,整天又累又担心,还不如隔壁那对穷夫妻,活得那么开心。”
老头早就认识到自己还不如穷邻居生活得轻松洒脱,等太太话一落音便说:“他们是穷才这样开心,富起来他们就不能了,很快我就让他们笑不起来。”说着,翻下床从钱柜里抓了几把金子和银子,扔到邻居豆腐房的院子里。
这对夫妻正在边唱边做豆腐,突然听到院子里“扑通”、“扑通”地响,提灯一照,只见是闪闪的金子和白花花的银子。连忙放下豆子,慌手慌脚地把金银捡回来,心情紧张极了。不知把这些财富藏在哪里好,藏在房里怕不保险,藏在院里怕不安全。从此,再也听不到他们说笑,更听不见他们唱歌。邻居富老头和他太太开玩笑说:“你看!他们再笑不起来,唱不起来了吧!早该让他们尝尝富有的滋味。”
其实,面对财富,人应该保持一份平常心态,有一点现代意识,积极地创造财富,快乐地享受财富,尽已所能,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