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养生迷局 如何才能不被忽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39:35
“养生专家”张悟本的倒掉,留下一个纷乱迷离的养生迷局。这种迷局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养生书、电视上五花八门的养生类节目应该怎么分辨?我们以后又应该怎么看待和利用中医的养生学呢?

拿普通食品制造轰动效应

现代社会,自然和社会环境较以前有巨大转变,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同时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要求更甚于以往。而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多年来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以至于不少人纷纷采取自认为简单有效的方法养生保健,尽量少得病不得病,甚至有了小病也想自己在家解决。

有了这样的基础,养生热也就不难理解了。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养生专家表示,在台湾地区、日本等地,我们这些非常畅销的养生书都卖不动。原因很简单,在当地有完善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民众有问题在系统内就可以解决,大家对养生有需求,但没到狂热的地步。

值得关注的是,在养生热起来之后,带来的潜在利益使人趋之若鹜。利字当头,难免会有人动起歪脑筋。其实在张悟本之前,养生乱象就已经层出不穷。比如刘太医让大家喝蹄筋汤,林光常让大家吃红薯,还有给孩子开出“晚饭后吃一根冰棍”的长高秘方的“大道堂”刘逢军。本应该专业、严谨、科学的养生活动,看上去就像一场荒诞的娱乐秀。一些普通食品被包装成功能强大的“灵丹”,利用人们的认知反差制造最大的轰动效应,成了某些“养生专家”的法宝。

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有意无意间也起到一些推波助澜的作用。记者采访中,有两位养生专家不约而同地表示,媒体在把关上至少要负点责任。出书、宣传、做节目,要审查作者的资质和专业素养,不能为了追求收视率,什么人都拉到电视上讲,盲目诱导观众。

常识缺乏盲从心理加剧乱象

由于对健康太渴望,导致民众不切实际的心态。面对那些经不起推敲的所谓灵丹妙药,大家宁愿选择相信。科普作者瘦驼近来发表的一条微博,很能说明人们的这种心态。“从三聚氰胺到苏丹红以及各种环境问题,国人承受了太多名字看上去充满科学意味的所谓‘现代化的代价’,以至于投回了‘纯天然’的祖宗怀抱。却不知科学不能拯救一切,披着美丽外衣的反科学毁了一切。”

不知道什么可信,又急切地需要相信一点什么,再加上盲从心理,给了伪专家趁虚而入的机会。于是什么打鸡血、吃红薯、推腹法,种种怪异的名堂就出来了。

食品工程学博士、《吃的真相》作者云无心对记者说,许多人喜欢简单易行又功效神奇的东西,所以一旦有人鼓吹这样的东西就很容易相信,而不愿意去追究这些东西是真是假。有科学依据的东西,却往往不是那样赏心悦目,无论是公众还是媒体,就都没有兴趣去关注。“比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公布也有十多年了,如果让它的内容广泛传播的话,大多数的养生忽悠就都没有了市场。但是,我就不知道有没有媒体像宣传那些‘大师’一样去宣传,也不知道公众看到那样的内容有没有兴趣去实践。”

中医养生到底是什么

因为张悟本的神话破灭,民众对养生更加迷茫。而一些养生书作者在这个当口也选择了沉默。他们当中不少是因为接到了出版社的封口令,怕引火烧身卖不动书,以至于记者的采访也多次半途而废。但记者可以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感觉到,他们对张悟本事件是痛心或欲言又止的。到底中医养生有没有科学依据?市面上那些养生方法应该怎样分辨,记者采访了河北省中医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郭登洲。

据郭登洲教授介绍,中医最原始最经典的东西是《黄帝内经》,养生在《黄帝内经》中叫“摄生”,散落在各个章节中。“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的基本思想,是养生保健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这种理念发展到今天,相当于中国的预防医学。比如天花、水痘、猩红热等传染病,如今基本已经灭绝了,预防医学对社会做出的最大贡献,可以改变整个疾病谱的发生。“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充分地在现代医学的疾病治疗和预防当中得到了体现。

中医养生遵循一个规律,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饮食有节,一个指有节制,一个指有规律;起居有常,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恬淡虚无则是精神调节,这三方面做好了,人就会“真气、元气、正气”充足。中医养生讲究一个度,任何事情讲一个和谐。现在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养生有个偏差,就是过分强调某种事物、某种方法的作用,这其实跟中医养生的最基本规律是相背离的。

而且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看,这种绝对化也是违反科学的。人体生长发育、保持身体健康需要蛋白质、脂肪、矿物质、水、维生素等。这是最基本的一些元素,你把其他元素去掉,强调一种元素,不但不养生,人体的生长发育还会受阻碍。

另外,中医治疗的精髓是辨症施治,根据中医划分,人分为阳热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等,不可能所有体质都适用同一种养生法。比如说吃绿豆,有暑热症状的人吃了是对症的,而寒凉症状的人不宜吃。“养生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一种方法适合所有人,从理论也好从哲学也好,这肯定是不对的。”

最后,中医的养生调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药物比保健品纠正肌体的偏差要强多了,药物治疗疾病还需要一个过程,何况养生保健?一蹴而就的东西,就算短时间有效果,长远也有问题。”

如何让养生更科学更健康

虽然因为张悟本的倒掉,大家对中医养生产生一些怀疑,但中医的“简便廉验”,即简单、便利、价廉,客观来说也有一定的疗效,是符合民众需求的,所以恐怕养生热很难因一个张悟本“退烧”。之前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养生观念不改变,如果我们的养生市场依然龙蛇混杂,那很有可能会掉进下一个陷阱。

尊重不符合心理预期的科学

人往往渴望得到什么的时候,强烈的愿望会让人的判断能力出现偏差,不能正确评价周围的事物和环境。民众在对健康有强烈需求的时候,就愿意听到并相信,那些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简单神奇的食品、药物或方法。但这些很多时候是伪科学,甚至是陷阱。

郭登洲讲了一个诊断的例子,他的朋友介绍来一个病人,那人老觉得不舒服,认为自己得了病毒性心肌炎。而按照科学,诊断病毒性心肌炎需要符合主要指标几项、次要指标几项等,根据化验结果,这个人的症状连“疑似”都不是。但是病人心中还是不自在,恨不能让他诊断是病毒性心肌炎。“这时候如果有医生告诉他是,病人就觉着医生很厉害,别的医院诊断不了他能诊断,别的医生治不好他能治好。其实根本就不是病,什么治好不治好?”

云无心博士也提醒大家,作为没有专业知识的公众,面对各种健康资讯的时候,重点要考虑的是说法是不是有科学依据,而不是符不符合自己的心理期望。能够尊重不符合自己期望的科学事实,是不被忽悠的前提。

养生随着传统文化一起普及

要让民众相信科学,首先要向民众普及科学。据2009年底卫生部发布的“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仅为6.48%,其中“知道怎样获取健康信息和知识”这一技能普遍较低。

据云无心博士介绍,在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会发布很正式的消息,公众会以他们的说法为准,其他的那些“另类理论”没有太大的生存空间。好比空室效应,好的东西不去占领空间,坏的就趁虚而入了。所以,权威机构要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公信力,及时发布可靠信息,媒体要大力宣传,从而让公众获得可靠的知识。

另外,在采访中也有不少专家告诉记者,科学普及是最难的。写一两本专业著作,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但是写成科普书,就太耗心力了。中医养生的一些理论用直白的话表达不太容易,阴阳、虚实、气血,这些中医养生中常涉及到的词,令人感觉不明确,很难捉摸。郭登洲教授告诉记者,中医是在古代哲学(朴素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基础上发展的。但现在人们都去学计算机、学外语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都不知道了,都需要重新学起,中医养生文化的普及是跟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相辅相成的,不仅需要所有专家、医务工作者做出自己的努力,还有赖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在权威专家指导下辨症养生

科学普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之前,郭登洲教授建议大家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科学养生。养生作为中医的分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让老百姓直接读几本书就知道养生,很困难。中医讲辨症施治,一个人连自己什么症都不知道,怎么治?不如到正规的医疗部门,找正经的大夫,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养生。

如果看一些养生书,也尽量选择权威、专业的出版部门、作者的书。比如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郭登洲说,越是正经的专家,越不敢胡说。“我明知道这东西是黑的,你让我说是白的,就算我违心地去说,也会说得很含糊。但有人他不知道是黑的是白的,他张口就说这就是白色的。”相对而言,选择权威机构认证的专家,比自封称号的专家,更可靠一点。

把养生跟治病分开说

另外,就是养生和治病在宣传的时候分开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些宣传为了达到耸人听闻的目的,将治病与养生混为一谈,贻误病机。人的身体从病理学上可以分为没得病的、身体有变化要得病的、已经得病的、得病后要康复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养生方式,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已经发烧39°C了,吃再多萝卜绿豆也来不及了。如果一个人只是有点上火,舌苔黄了,吃点绿豆调节一下是有用的。所以养生要注意阶段,尤其是不能用养生代替治病。”

有关部门应规范中医养生

目前中医管理混乱,也是让很多中医从业人员痛心的问题。郭登洲教授讲,现在很多人,只要外面开医院的、开诊所的、做按摩的、做足疗的,都打中医的牌子。有的西医退休了,没地方干了,出去开个门诊也挂中医的牌子。“管理中存在很大的弊病,一些不是真正的中医也不太懂中医的‘专家’把中医玷污了,他们欺骗的是老百姓,毁的是中医的名声。这需要中医的管理部门,规范中医队伍,规范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