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毁了新疆巴里坤的“肾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20:03:47

 

谁毁了新疆巴里坤的“肾脏” 2007-03-25 21:23 http://hi.baidu.com/qqcy/blog/item/d053798bcd2ea613c8fc7ae5.html

湿地,被科学家称为“地球肾脏”

  早就听说新疆巴里坤盆地中部有一片水草丰美、鹤鸣鸥舞的好地方——湿地草甸草原。据说,这个季节常常能看到成群结队的蓑衣鹤、雁鸭,幸运的人还能遇见美丽的白天鹅。6月13日,记者兴致勃勃地来到这里——巴里坤县城以北7公里的红星一牧场附近,眼前的情景让记者倒吸了一口凉气,哪有什么湿地、水泊、绿色、飞鸟?只有一座一座的沙包上布满了金黄色的芨芨草,芨芨草最深处有半人多高。

  该县水利局工程师蒋建钢沉重地告诉记者:这是湿地严重退化的迹象。据有关资料和监测数据反映,巴里坤湖湖面由1944年的140平方公里,缩小到2005年丰水期的90平方公里,湖水水面下降了4米多;134万亩的湿地草甸草原,80%出现退化,30万亩草场消失。

  是谁将“地球肾脏”糟蹋成这样?它将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大自然发出警告:下一个古楼兰随时会出现
  
  湿地是地球上富有多样性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兼有水、陆特征的生态类型。它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而且还有巨大的环境调控作用,诸如滞蓄洪水、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等。正是由于湿地的存在,才使自然界许多珍稀动植物物种得到保护,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

  1982年,自治区与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联合对湿地动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结果表明,巴里坤湿地属典型的高山湿地,地势平坦,地域辽阔,范围东至伊吾军马场,西至巴里坤湖以西,总面积为134万亩。

  由于草甸地地下水位高,长期积水或部分季节性积水,土壤潮湿,因而植物生长很旺盛,总覆盖度平均为67.2%。湿地内生长着大量的藻类、鱼类和水禽,大面积的芦苇沼泽为栖息和繁殖在这里的水禽提供了隐蔽的场所。

  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历史上巴里坤因蒲类海而出名,巴里坤草原也因此美名远播。黑鹳、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蓑衣鹤、大天鹅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大量的雁鸭类、鸥类、雀形目鸟类以及多种鹭类、鹌鹑、石鸡等,依靠湖周围的湿地生存和繁衍。

  巴里坤湿地跨11个乡镇场及3个兵团农牧场,周边养育着7万人和50多万头牲畜。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这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干燥、水资源锐减,绿洲外围的宏观生存环境存在着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林地减少、草地退化,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县委书记王健全告诉记者,上个世纪60年代,每亩草场产草量600公斤;到了80年代,不足350公斤。去年的一次调查显示,每亩只产40公斤鲜草。红山、奎苏一带约30万亩的草场已蜕变成荒漠。同时地下水位下降,大量野生植被衰退或死亡,荒漠化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沙化、水土流失,加之冰川退缩,湿地萎缩,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恶化,珍贵野用药植物数量锐减。

  哈密是沙尘暴主要沙源地之一。巴里坤湿地萎缩也导致沙暴、扬沙、浮尘天气连年不断,且有加剧的趋势。1998年5月,该地区发生罕见的沙尘暴,漫天尘沙滚滚,风起屋掀,沙扬田毁,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据统计,解放以来,哈密地区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8亿元。

  有专家指出,哈密东天山冰川是惟一重要的水源地,巴里坤湿地又是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一旦遭到破坏,哈密将会成为第二个古楼兰!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天灾不及人祸:人为破坏是罪魁祸首
  
  蒋建钢说,巴里坤湖湖面退缩,除了由于近年来气温升高、干旱少雨,天山东段的巴里坤山山体蓄水下降、注入巴里坤湖的山水减少等客观原因外,不排除人为的因素。他指着不远处新开发的“北湖旅游景区”说,上游堵水围湖搞旅游,下游就会因缺水而退化。

  记者了解到,2004年,红星一牧场开发旅游,在河的下游筑坝拦水,形成了占地300亩、库容20万立方米的湖面。今年,经过水文工作者的实地测量,人工湖每年蒸发掉了17万立方米的水。

  该县水利局副局长孙建军给出了一组数字:巴里坤水资源总量10亿余立方米,可利用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3亿立方米、地下水3.7亿立方米、冰川水3.15亿立方米。这些年,由于大规模地开荒造田,水井增加了五六百口,60%至70%的地下水已被开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地下水位每年以30厘米的速度下降。

  工业污染也是一个原因。县环保局书记贾列力分析,巴里坤湖蕴藏着丰富的芒硝资源,探明储藏量约5229万吨。上世纪60年代,盐湖化工厂建成,随着硫化碱产量的扩增,生产用水不断增加,致使渗入盐湖的地下水持续减少,直接影响了芒硝资源的再生。另外,生产排出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自然生态。

  超载过牧,草场遭虐。巴里坤是一个牧业县,拥有天然草场119.7万亩,最大饲养量达50万至80万头只。2005年,县域内饲养牲畜超过了100万头只,严重的超载放牧,使草场不堪负重,致使80%的草场不同程度地退化。加之农药、化肥大量使用,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林地缩小,农田撂荒,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有人这样形容: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的确,水是生命之源,当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枯竭了,生态环境不复存在了,人类还有立足之地吗?
  
  
保护地球“肾脏”:采取抢救性措施恢复湿地功能
  
  巴里坤湿地保护迫在眉睫。围绕“生态立区”,一场湿地“保卫战”环东天山打响。

  2005年4月,自治区正式批准在此建立自治区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将巴里坤盆地农牧结合水土保持列为“东天山生态功能保护区———巴里坤湿地亚区”进行保护和建设。

  今年,该县制定了《巴里坤湿地生态功能保护暂行规定》,严禁区域内打井取水,并明确了保护区管理职责,责任追究和处罚条例。同时,大搞节水农业,在柳条河流域实施定额灌溉,并进行人工种草。该县计划“十一五”期间种植人工草料基地20万亩,经过两年努力,已完成人工饲草基地10万亩。从今年起禁牧轮牧,每年休牧5万亩天然草场。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投资700万元,引水灌溉1.5万亩荒漠化湿地,截至发稿时,已灌溉了1万亩。

  入春以来,哈密地区有关部门调集两部火箭作业车进行人工降雨,巴里坤普遍降水达5.3厘米,为草场春季恢复提供了墒情储备。

  尽管如此,巴里坤湿地保护任重道远。有专家指出,“东天山生态功能保护区”工程的实施,对于蓄洪防旱、涵养水源,保护土壤、促淤造陆,防止沙化、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项目已经启动,引出天山雪水注入巴里坤湖,湖水面逐渐回升。但是,由于资金紧缺,工程无法顺利进行。预计工程投资12亿元,地方财政的钱只是杯水车薪,需要国家的重点支持和资金投入。

  巴里坤湿地的保护范围广、任务重,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地方、兵团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按照保护的有关要求,建议自治区设立专门机构,成立湿地生态环境管理站,进行湿地保护的规划、管理和生态恢复建设。

  这些年,该县对化工企业进行了治理,投资搬迁、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三废”排放。但是,污染的势头并没有遏止,推广清洁生产、建立“循环经济”模式难度还很大,治理技术和治理资金相对短缺,有待于自治区及各方面技术、资金的全力支持。

[来源]:新疆日报网 2006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