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可以不成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14 12:07:13
可不可以不成功2010年07月15日 20:02新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不成功,便成人

和所有成功学讲师一样,电影《阳光小美女》中的爸爸信奉的是这样的信条:“人只有两种,成功者和失败者。”这也是这个社会的普世价值观:所有的企业,不管是本土企业还是国际化企业,都削尖了脑袋要挤进世界500强;所有的父母,不管是还没离婚还是已经离婚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No.1;所有的励志图书,不管是原版还是引进版,都在教你怎样一步一步爬上成功的顶峰;所有的选秀活动,不管是电视上还是网络上的,都在宣扬一夜成名、从此名利双收的神话……你成功了,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失败?对不起,你不但是个Loser,还是个连自己也无法原谅的罪人,罪名就是:你居然还没有成功!

但是,人生真的非如此不可吗?是谁断定了不成功的人生就是没有价值的人生?是谁告诉我们“求上进”才是人生正道?成功人生除了成功或者失败,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吗?

如果所有人都被置于“成功/失败”二元对立的语境下,这个社会肯定出了问题。当那么多人被“榜样”和“导师”教导着踏上漫漫“成功”的时候,还有谁会真正按照自己个人的意愿来生活、依循自己独立的标准来选择?

成功学,还是“伪成功学”

事实上,在“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美国,人们已经开始在反思。《纽约时报》前著名记者亚历山德拉·罗宾斯出版了《过度追求成就者:身不由己学子的秘密生活》一书提醒人们,现在全世界的学生处在比以前更为强大的成功压力之下。她以中学母校的优秀学生为个案,他们承认自己已经努力到了极限,感到孤独、无奈、惶恐、无法形容的痛苦和心力交瘁;有的学生为了弥补精力上的不足,甚至用毒品来提神,而这也得到了父母的默许。罗宾斯说:“如果孩子们过度追求成功,那么,无论他们获得多大成就都感到远远不够。”

人们对成功的普遍焦虑,成就了成功学这门产业,同时也由于过于渴望、过于焦虑,使得人们对成功学的缺陷视而不见。首先,在目前流行的成功学话语中,只存在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对成功者捧得越高,对失败者的唾弃则越狠:都30岁了,男的还没房没车、女的还没钓到一个金龟婿,你彻底完了!——在这样的语境下,还没有成功的人只会日益感到压抑;其次,“成功”的概念被置换为“发大财”、“出人头地”,“成功人士”被塑造为住洋楼、养番狗、开名车、穿名牌,并且基本排斥除此之外的其他价值观,淡泊名利、闲云野鹤、满足现状、小情小调,通通都属浪费生命。——难道过有趣味的生活不算成功?其三,成功学鼓吹成功有捷径,可以复制、可以速成,“成功”仿佛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人人唾手可得。——有几个人是通过学习这些所谓“成功法则”成功的?贩卖“成功法则”的人倒真的赚大钱了。其四,成功学宣扬只要目标、计划明确,就一定能达到目的,“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如果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如果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这不是现代版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吗?还真有人相信每天背诵“成功语录”能发达的,不过此人后来得了强迫症。

不靠谱的成功学导师

《阳光小美女》中的爸爸,身为成功学讲师,到处演讲推广“成功九步法”,自己却从未体验过成功的滋味。

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文元撰文提及,为了搞清成功学的奥秘,曾专门去听一个名气没有陈安之响、但也属重量级的台湾成功学大师的授课。他说这位成功学大师讲的,无非是“去掉我执”、“返璞归真”之类的禅言或道论,而且错漏百出。他的观感是:“明明授课者在‘我执’,却要听者去掉‘我执’;明明授课者是在进行‘现代化’运营,却让听者去铜臭,归璞真;明明授课者自己并未真正成功,却要喋喋不休地大讲成功之道……好一副霸道相。听后令我绝倒:原来不过如此如此。这哪里是成功学,分明是一种舌辩术,完全是效法苏秦、张仪故技,凭借成稔于胸的骗人说辞,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有人评论陈安之的演讲煽动能力确实很强,“但就是因为太强了才是真正的致命之处”。他的演讲、培训费动辄成千上万,只要有人来听他演讲,他就算成功,因为赚到钱了,而且还不少。至于听众成不成功,他不必打包票,因为成功了是可以解释为他激励有效,不成功则是你自己不够认真、努力。这就是成功学大师的赚钱之道。他们也许称得上“成功”,但这个“成功”是建立在更多渴望“成功”的人身上的。

什么样的成功才叫成功

如果一个社会只允许有“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语境存在,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事实上,本来就不应该用这种武断的二元对立模式来进行价值判断,有人愿意成功向上、出人头地,这无可厚非;但也要允许一些人发发呆、做做梦,过点没有多少追求的小日子。每个人的性格、成长经历都各自不同,不是非得每个人都得走不是成功就是失败这两条路,在这两条路之间,还有N条路通向各人所理解的成功。

比如说,男人和女人的价值判断会有所不同。有调查显示,9成香港专业女性认为成功的定义是拥有快乐家庭,其余依次为能够发展个人兴趣、经济独立和健康;多数受访者并未将子女成绩优异、到了某特定年龄要在工作上达至某个薪酬或级别,看作主要的成功指标。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同时自己也得到快乐;如果机遇和运气都不错,有钱也不坏,但这并非体现成功的唯一方式——这个网友的看法颇具代表性。

“他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一生没工作,情事不断还是个同性恋,花20年写了一本没几个人看的小说。但晚年回首人生,他发现那些难熬的日子才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因为那些日子造就了他。而快活的日子全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收获。”这是《阳光小美女》结尾的一段台词,说的是普鲁斯特。什么叫成功,什么又叫失败,其实并不绝对。(文/谭山山)

“成功学”有病:平凡人生——不成功怎成人(图)2010年07月15日 16:44山西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编者: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一样,但是成功学用单一的标准——金钱和地位才是硬指标——界定成功,它不仅给我们输入“只有获得社会认可才算不枉此生”的价值体系,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用“成王败寇”的思想影响着人们。

成功变成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社会的悲哀,我们对成功如此趋之若鹜是我们的不幸!

偶像人物:易中天

成功象征:易中天自从上了 《百家讲坛》以后,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学者变成一个“明星学者”,从一个普通的教授变成一个“超级教授”。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易中天现象。

行为特征:特立独行

人物启示:“每个生命个体都应该得到必要的尊重,切勿把自己的好恶追求强加给别人。”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一些人太喜欢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美好的东西强加给他人了,而且往往是以爱和关心的名义。他“反对励志、反对培优、反对成功学”。他认为,励志是天下最可笑滑稽的东西,他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励志。

语录:平凡论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士兵突击》

“不是我的,我绝对不要。”

——收废品的葛平安捡到一万元现金又交给失主

“我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财富数字不一样罢了。”

——盛大网络首席执行官陈天桥平常都是与盛大100余名员工一起吃盒饭

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给任何农民工一个预期,我们只给那些极特殊的、见义勇为的,甚至牺牲或者重伤的人一个市民待遇,我们应该给普通人一个合理的预期。

——白南生

金钱=成功?

事实上,不论我们认为这一评价标准是否合理,金钱确已作为一种观念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并且在各个领域发挥着它的巨大威力。一年一度的“胡润富豪榜”和“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似乎正向人们标榜着:“我们定义成功的标准是钱,只是钱”。而时下流行的“钻石王老五”、“小资”、“BOBO族”等时髦词汇也需要金钱作为其坚强的后盾。因此,财富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责任似乎并不足为奇。

众所周知,金钱可以换来很多东西,权利、名车、豪宅、奢侈品……这一切都成为一个人身份的象征,也会引来无数艳羡的目光,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自然这些都会被定义为成功,而这一切的“内涵”正是金钱。因此,金钱不仅用来定义成功,它更成了爱情、友谊等的筹码。但是,这个世界上总有钱办不到的事情,幸福、健康、快乐、知识……试想,如果一个人拥有一大笔钱,但他每天拖着病怏怏的身子或整日愁眉苦脸,你能称他为“成功人士”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他还不够有钱,那么,我再问,如果一个人拥有一大笔钱,但是这笔钱是祖上传下来的,或者是买彩票得来的,那他算得上成功吗?我想,这充其量也只是幸运。或者更有甚者,这笔钱是昧着良心得来的,那这也只是所谓的“成功”。当有一天,这些“百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们发现他们穷得只剩下钱了,这些钱也就只是一堆数字,什么也不是。

当金钱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后,“一切向‘钱’看”也就成了多数人的人生信条,他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挣扎着,将幸福感、勤劳致富、社会良心远远地抛在脑后,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视财如命款款地捧在手心;当金钱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后,成功的人就从来不肯错过任何一个表现俗气的机会;当金钱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后,也许有人成功了,整个社会却只能充斥着压抑和失败。

□张凌之

权力=成功?

中国人对权力有着天生的好感。

从封建社会的“学而优则仕”到清朝末年富商巨贾捐钱买官,再到近年来的公务员热,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只有做官才是奋斗的目标所在,只有拥有权力才算作取得成功。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些人将权力看作是成功的标准,他们为了获得权力往往不择手段,这种对权力的狂热导致他们为了权力几乎抛弃一切。

当代社会中对权力的追逐缘于千百年来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所谓官本位,就是将官位的高低也就是个人拥有权力的大小当成一种核心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这种官本位思想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并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们周围,经常会见到成功的企业家去竞选人大代表,或是某村因为村委会选举造成流血事件——这些都是官本位在作祟。在多数人眼中,做官意味着拥有权力,人们满足于获得各种特权以及支配他人的权力,并且渴望更大权力。

官本位思想被看作是东西方价值观的主要区别之一,在西方社会,人们普遍遵循的是“天赋人权”的价值观念,认为自己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而公共权力只是为了保障私人权利而存在,这就决定了在公权力与私权利发生冲突时,往往私人利益会得到保护,这使得西方国家的官员们会受到限制,而不像在传统社会中官员可以为所欲为,这种对权力的制约避免了西方社会对权力的过分崇拜,同时也造就了西方相对理性的成功观念。在他们看来,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在于其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而绝非是否拥有权力。

□孟超

励志=成功?

4月,说到励志教育时,易中天说,他“反对励志、反对培优、反对成功学”。他认为,励志是天下最可笑滑稽的东西,他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励志。他认为,志是每个人自己的,有志,不励他也有,没志,怎么励也励不出来。而且你去励志的话,励的就不是他的志,而是你的志,这也是“己之所欲,强加于人”。

成功学逻辑在中国“流毒”已久。古时候苏秦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结果,回到家里,老婆不给他缝纫,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都不认他这个儿子。而在当下,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仿佛一夜之间,成功学图书、成功学大师、成功学短期培训班层出不穷,此起彼伏。

我们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急功近利,开始狂热地追求成功?其实只要稍微想一下就能发现这些口号和内容漏洞百出:成功怎么会变得如此简单而可以复制?但就是我们迫切地渴望成功的心情压抑了面对这些“忽悠”正常的理性判断。

抛开社会、师长强加给我们的外在因素,思考我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是内心的富足,是自我实现,是哪怕没有人认同也要一直坚持下去的梦想。而这一切会被励志教育抹杀,成功学最终要告诉你与金钱和权利不挂钩的理想是一厢情愿,没有价值的傻瓜哲学而已,“豪宅、宝马、年入百万”才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成功永远都是少数,对于我们而言,更为要紧的是挫折教育,是甘于做一个普通人的思想。

□王晓莎

淡定=成功?

我的一个同学很喜欢看这样励志的书籍,此君本来就性格内向,可是看了很多很多的这样的书籍之后,我感觉到这种书的流毒了。

生活真的就像励志书籍里面所讲的那样简单?有了好的心态,有了自信就能成功?我看不尽然。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所谓励志书籍,什么二十岁决定你的一生,什么三十岁如何如何,四十岁如何如何,态度决定一切……明眼人一看就是鱼目混珠,好多都实际上没多大使用价值。

真正的心态是淡定,淡定不代表消极,它讲究的是一种在对人生的困难和希望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一个人所应该有的有益的心态。

□李言

平凡=成功?

我发现中国人的励志和国外的励志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中国的励志比较鼓励人立下大志愿,卧薪尝胆,有朝一日成富成贵。而国外的励志比较鼓励人勇敢面对现实生活,面对普通人的困境,虽然结果也是成富成贵,但起点不一样,相对来说,我觉得后者在操作上更现实,而前者则需要用999个失败者来堆砌一个成功者的故事。

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意思就是,概率这件事是很准的。因此,我们不会买彩票中500万,我们不会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我们不会坐飞机掉下来,我们当中很少的人会创业成功,我们之中有30%的人会离婚,我们之中大部分人会活过65岁……

社会上一夜暴富的新闻很多,心里的惊涛骇浪除了打翻承载你目标的小船,并不会使得你也一夜暴富。我还是过普通人的日子,要普通人的快乐,至少,晚上睡得着觉。

□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