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遗产:镇巴民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9:09:46
国家非物质遗产:镇巴民歌  来源:新华网陕西频道

      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地处巴山腹地,承接川陕,文化积淀丰厚,民风纯朴,自古民间即多自娱自乐文化活动,尤其甚者,是民歌之风,盛行全县。衣食住行,处处有歌。婚丧嫁娶,事事有歌。居家省亲、处世为人、说古道今、劝善修身、无不有歌。无论男女老少,开口都能歌。

    单说劳动,就有“放羊歌”、“砍柴歌”、“放牛歌”、“插秧歌”、“薅草歌”、“茶歌”、“渔歌”、“背二歌”……

    如《插秧歌》:“四月插秧下了田,低头看见水中天。手插秧苗排成行,退步原来是向前。”

    《背二歌》:“打一杵来唱个歌,别个说我穷快活。何曾有个快活处?背起背子难上坡。”

    在这些歌曲中,不仅形象状写了镇巴先民们的生产劳动方式、劳动情状以及劳动技艺的传承,同时也在山歌中倾诉了他们对生活的重负、世道的艰辛、命运的舛错和人生苦难的哀叹。

    虽他们苦苦挣扎于社会底层,但同样对爱情、自由、幸福充满向往、企盼之情。如“郎在山上唱一声,姐在屋时乱了心,四脚板登坐不稳,手提麻线理不抻”。

    还有“民风民俗歌谣”、教人品行操守的劝诫歌谣。如《十劝贤良》:“五劝贤良君子听,妯娌和气莫相争。煮油熬糖能者去,支人待客会者行。妯娌不必分词论,莫争你强欺惹人。妯娌和气家庭顺,何愁家道不兴运。”

    1932年红四方面军在镇巴建立根据地后,又产生了一大批红色歌谣。如“红军住在降头山,山高坡陡路又远。生怕红军受饥寒,半夜把粮背上山”等歌颂了镇巴人民跟随红军改天换地艰苦奋斗的悲歌壮举,为镇巴民歌这座宝库赋予了新的内涵。

    镇巴民歌是数千年来镇巴人民创作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是镇巴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镇巴民歌题材非常丰富,歌曲种类很多,包含了号子(劳动号子,山歌号子),山歌调子,通山歌(又称茅山歌、姐儿歌等),小调,风俗歌曲(嫁歌、孝歌等),祭事性歌曲,曲艺(渔鼓、花鼓、青水曲子)等。按歌词内容可分为“劳动类”、“生活类”、“情爱类”、“民俗类”、“时政类”、“历史传说故事类”和“红色歌谣类”等。

    镇巴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非常重视民歌的收集、整理和传承保护。2004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2006年,《镇巴民歌》和《镇巴渔鼓》同时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质文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7日又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南民歌撑旗人”刘光朗先生把镇巴民歌唱到了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去年在安康举办的首届陕南民歌节上,评选出的陕南十大民歌手中镇巴就有吕朝斌、张泽香、田洪涛、陈琪四位获此殊荣。2007年,一部上百万字、收录了4000多首镇巴原生态民歌的《镇巴民歌总汇》编辑出版,为保护镇巴民歌起到了巨大作用。最近由镇巴县选送的原生态民歌《拉石头号子》组合唱在“中国原生态民歌”大赛上荣获季军,让镇巴民歌声名远播,传遍四方,生机无限。(龙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