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谏迎佛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39:33

  这是中国历史上儒佛矛盾斗争的一个重大事件。两汉之际,古印度佛教传到中国,开始只在少数上层人物中流传。汉亡以后,魏晋南北朝混乱时期,佛教得到广泛流传。隋唐时代,是佛教鼎盛时期,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儒学并称"三教",互相争立,形成鼎足之势。外来宗教与本土的传统思想不相适应,经过几百年的磨合,佛教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唐初几个皇帝都是佛教的信仰者,佛教盛极一时。佛教盛行后,严重影响唐朝政府的财政收入,给征兵、劳役、官吏诸方面都造成严重困难,在人民中,积怨甚多。当时有识之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依据儒学思想,提出反佛的意见。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儒佛矛盾以一种激烈的形式暴发了。

  凤翔(今属陕西)法门寺有一座佛塔,内藏佛指骨一节,称为舍利,每三十年开一次塔,把舍利取出,让人瞻仰、参观。元和十四年是开塔的时期,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韩愈听到这一消息,写下《谏迎佛骨》,上奏宪宗,极论不应信仰佛教,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韩愈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如今,佛已死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应该将这骨头"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世之惑。"韩愈最后极为恳切地说:"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表示愿负得罪佛祖的一切责任。

  唐宪宗接到谏表,大怒,要处死韩愈,当时大臣裴度、崔群出来说情,说韩愈"内怀至忠",应该宽恕,以鼓励忠臣提意见。宪宗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太过分,还可以容忍;他甚至说东汉以后,奉侍佛教的皇帝都是短命的,怎么能说这荒唐的话呢?韩愈作为人臣,竟然狂妄到这个程度,怎么能赦免呢?"最后决定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到潮州后,写一谢表,向皇帝表示悔过、谢恩。

  从这一事件来看,韩愈没能阻挡宪宗迎佛骨,还险些丧命。被贬以后,还上表谢恩,说明韩愈反佛是失败的。受此挫折以后,韩愈做事特别谨慎,深伯得罪人,觉得自己一个人单枪匹马,无力回天。但是,思想的影响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当事者也未必清楚。韩愈的谏迎佛骨表当时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但他敢于据理力争,铮铮铁骨,已冲击了许多人的心灵。第二年,"奉佛太过"的皇帝就一命归西,重复了历史上"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的悲剧,证明了韩愈"佛不足信"的论断。再加上韩愈讨究儒术,弘扬道统,文斥异端,情理并茂,"始若未之信,卒大显于时","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新唐书·韩愈传》)韩愈的学生李翱、李汉、皇甫湜、孟郊、张籍、贾岛、刘义,都成为当时有名的文学家。韩愈卒于长庆四年(824),过了二十一年,到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秋七月,诏天下佛寺僧尼并勒归俗"。这是佛教"三武之难"的最后一次大劫难,又称"会昌之难"。前两次是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诏令灭佛的法难。会昌之难,时间很短,到第二年五月,新上台的唐宪宗皇帝就"诏上京增置八寺,复度僧尼"。佛教极盛时,与官吏、百姓矛盾很深,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佛教受到严重打击,元气大伤,从此再也不能重现当年盛况。这与韩愈的谏迎佛骨的反佛思想有关。韩愈的文学地位大大扩大了他的反佛思想的影响。因此,可以说,韩愈的谏迎佛骨为唐武宗灭佛作了舆论准备。韩愈作为文学家、儒学家对宋明时代也有深刻的影响,宋明时代,儒家辩论时常指对方为"释教"、"禅学"。朱熹把佛学当作当代的墨杨之学,要像孟子辟墨杨那样,大破释教,以"辟佛"为己任。总之,韩愈的谏迎佛骨,虽然在当时没有明显的实际效果,而在几年、几十年以后,他的反佛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