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海:科学家·企业家·农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2:12:28

李登海:科学家·企业家·农民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多彩人生

  • 日期:20090816
  • 作者:本报记者 李丽
  • 来源:齐鲁晚报
  • 【 查看PDF版】

 

 

 

 

 

 

 

 

本报记者  李丽

    ■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 ,他是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另一个就是中国的李登海 ,60岁的莱州人,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

    ■李登海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他培育的玉米种,使我国土地由每亩养活 1个人提升到养活 4.5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推广,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亿元。在国内,李登海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被种业界誉为“南袁北李”。

■科学家李登海

    一个玉米新品种,从培育到成功,几率只有12万分之一。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却取得了成功。

    8月7日上午,记者跟随李登海来到了他在莱州的实验场,这里一株株玉米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创造了世界奇迹。记者想要钻进一片玉米地参观根本插不进脚。李登海指着玉米地说:“这种玉米叫紧凑型玉米,是打开玉米高产之门的钥匙。”

    1972年春,李登海初中毕业后回村任农科队长。一次偶然机会获知,美国的玉米最高产量达到2500多斤。

    李登海注意到,玉米叶是平展伸出的,叶片易重叠,当一亩近4000株时,透风透光很差。能不能让玉米叶片竖起来,提高阳光利用率,加大玉米种植密度呢?

    一天,妻子张永慧把一碗面条端到床边。拨开碗中的面条,碗底露出了鸡蛋。“有了!”李登海豁然开朗,翻身下床,冲出家门,跑进玉米地。原来,李登海联想到了割开包裹、露出花蕊、提前进行人工授粉的方法。

    1979年秋,在莱州后邓村的一片农田里,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诞生,名为“掖单2号”的玉米,创下我国夏玉米单产 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年仅31岁、只有初中学历的李登海,一跃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在北方,玉米育种一年只能一次。为加快实验速度,李登海冬天到海南育种。从这年起,李登海再也没能在莱州家中过春节,他一年育种三次,自己的科研生命延长了3倍。

■企业家李登海

    “必须我们控股,这关系到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经过七年马拉松式的谈判,最终先锋种业俯首称臣。

    李登海是企业家。这位上市公司——登海种业的董事长,身家已过11亿元,被称为中国科学家首富。

    在登海种业的背后,还有一段故事:1996年,世界种业巨头美国先锋公司主动登门,要求合作。美国先锋公司创立于1926年,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种子公司之一。当年,李登海也正是看到了华莱士的高产玉米才下定决心进行科研。按惯例,对方提出控股60% ,李登海听了,马上就拒绝了。

    “必须我们控股,这关系到我们国家粮食安全。”李登海强硬的态度让合作一度陷入僵局,从此,美国先锋公司每年都会派人来和李登海谈判,但年年都因为控股权的问题无功而返。最后,先锋公司作出让步,让步到各占50%。

    合资双方占的股份一样多,那谁掌握公司的主导权?李登海坚决不干,他要求自己必须占51%以上的股份。他要的不是这小小的1%,而是控股权。

    美国人最终还是妥协了,破天荒以 49% 的股份与登海种业合作。2002年11月,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种业公司——山东登海先锋种业公司成立,中方控股51% 。经过七年马拉松式的谈判,李登海终于赢了。

■农民李登海

    李登海两岁多的小孙子李泽涛,已开始学会种玉米了,从小耳濡目染,一岁多犁地,两岁多学着播种玉米。

    李登海,1949年出生在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西由镇后邓村一户农民家庭,父亲期望儿子将来长大能出海谋生,就给他取名“登海”。“我受过穷,挨过饿,吃过树皮和野菜,知道粮食有多么重要。”李登海的外祖母就是饿死的。。

    后邓村的村民也说,登海就是个农民,“和大家没啥两样,邻里之间常串门。”妻子张永慧说,李登海最喜欢吃大葱蘸酱,每顿必有。去年,李登海终于下决心“奢侈”一把,给自家盖了个二层小楼,可只在新楼里睡了一晚,他便赶到外省玉米实验站忙去了,而妻子张永慧住了3天,实在不习惯天天爬楼。结果,老两口又搬回了那住了20年的平房。

    8月7日早上8点半,在登海种业的会议中心,听说记者集体来采访,李登海的妻子张永慧把儿子李旭华也一起叫来,让他见见世面。33岁的李旭华始终低着头,很腼腆。

    “儿子高中毕业就在家呆着,后来跟我学玉米育种。”李登海满脸歉意,这个农业科学家的孩子却连大学都没上。李旭华现在是登海种业的员工,每天都要去玉米地。

    令李登海感到欣慰的是,两岁多的小孙子李泽涛已经开始学会种玉米了。从小耳濡目染,一岁多就跟着李登海犁地,两岁多已经学着播种玉米了。一辈子奋斗在玉米高产研究最前沿的李登海,如今在小孙子身上找到了天伦之乐。

[李登海心声]>>>

身家只是纸上的数字

    本报记者  李丽

    除了农民科学家的称号,李登海被频频提起的还是他作为科学家首富的身份。2005年登海种业在深交所上市,李登海以超过11亿元人民币的纸上财富,赶超了袁隆平。

    四年后,李登海的身家又是多少?他如何看待财富?8月7日,在登海种业公司,李登海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我对吃穿没有任何讲究

    记者:您被称为中国科学家首富, 您现在的身家到底是多少?您如何看待亿万财富?

    李登海 :身家都是纸上的数字。这些钱不是我的,我必须保证登海种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每年能拿出2000万元投入科研。

    (登海种业的董秘告诉记者,按照8月6日的最新股价,李登海的身家已经攀升到20亿。)

    记者:作为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是不是热衷名牌?

    李登海:(看了看坐在一边的妻子,笑了笑)哪里来的名牌,我对吃穿没有任何讲究。昨天刚买了条裤子,168块钱。一般的衣服也就是一二百(妻子张永慧补充说,一般也就四五十块钱)。

    争取再增产 1000亿公斤

    记者:登海种业的经营状况怎么样?

    李登海 :截止到目前,登海种业的净利润是 6478万元,今年的收益有望过亿,是去年的30倍。明年的目标是 2亿,后年是 3亿。

    2007年,共青团中央举办的中国青年群英会,要求每位英模留下一句话,我是这样写的:我的前半生,所选育的高产品种累计为国家增产 1000亿公斤;我的后半生,要争取为国家再增产1000亿公斤。

    任何人都能成科学家

    记者:您曾这样总结过自己,从一个农村青年到全国青联副主席,从一个农民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您的成功对于现代青年来说有什么借鉴意义?

    李登海 :我最喜欢马克思关于科学的一句名言:“在科学面前,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而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我想告诉青年人的是,人要想干点事情,第一要有志气。任何人只要有不断拼搏的精神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就完全可以成为科学家。 即使是现在,一个农民,只要他具有了知识分子所具备的知识,并且能付出艰苦的努力,也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