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防未病”,健康干预须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08:29:51

学生“防未病”,健康干预须早

校园卫生保健有“软肋”亟需改进完善

2010年6月29日   08:科教卫·国内新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孙刚

  本报记者  孙刚

    市教委和市卫生局近日在杨浦区启动“医生进校园”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派出全科医生,为学生、教师和家长开展专业卫生知识培训,协同防治常见病、传染病,还将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医生为何要进校园?校园卫生保健还有哪些亟需改进完善之处?

上海学生近视和肥胖高发

    目前,上海在校的中小学生约160万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介绍,上海中小学在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方面居全国领先水平。本市还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多层监控、群防群治网络体系,去年应对甲流时曾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保障了孩子们的健康。

    不过,上海“小囡”健康状况也有明显“软肋”。据2009年6月的最新统计,上海中小学生视力低下(主要是近视)率达64.16%,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更严重的是肥胖,中小学生全人群中肥胖率达14.6%;而据新华医院对杨浦、宝山等区域5700多名二年级至四年级的小学生调查显示,肥胖和超重发生率达到36%,也就是说10岁左右的小学生中,小胖墩差不多占三分之一。其后果是,肥胖组儿童血压偏高的发生率为31.38%,Ⅱ型糖尿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发生率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如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疾病已经成为中国人群的主要健康威胁。虽然这些慢性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但其病因与生长发育阶段所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加强中小学阶段的健康干预,不但是当务之急,也是国家新一轮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卫生教师质和量均有缺陷

    专家表示,相比于对社会和家庭的健康教育,对校园里的学生进行集体性的健康宣教和防控,效果事半功倍。但本市目前的卫生保健教师队伍,却在量与质两方面都存在缺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防未病”事业的顺利开展。

    根据上世纪90年代出台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每600名学生须配备一名专职的卫生保健人员。目前本市卫生保健教师总量为2000多人,距离标准尚有不足。市教委有关负责人坦言,上海各校都有卫生老师,但一些学生超过千人规模较大的中学,卫生老师也仅一人,没有达到要求。

    卫生保健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的状况更为突出。根据规定,有学生宿舍的学校须设立医务室,配备有医疗资质的卫生专业人员。目前,上海中小学医务室的校医不少由过去的厂医转来,还有一部分来自医疗机构的转岗人员,以及外地引进等。据调查,校医中基本是初级、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凤毛麟角,知识结构老化且缺乏进一步培训进修的渠道,进校后专业水平不升反降。

    大多数没有学生住宿的学校则设立卫生室,配备保健老师,但没有明确的准入门槛,其中不少人是“半路出家”,从课程老师或者总务、财务人员“转行”而来。由于缺乏医疗背景,他们仅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量体温、处理小伤口等,即使经过培训可进行初步的急症处理,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至于较高层次的预防干预等更是力不从心。

校医培养亟待专业化

    为缓解矛盾,本市启动了“医生进校园”试点。据杨浦区卫生局介绍,全区12个卫生服务中心将派出具有本科学历的全科医生,每人分别对口几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每周安排半天时间进校服务。专家坦言,要有效维护学生健康,学校还须建立一支专业水准较高的专职卫生保健队伍,不能仅仅依靠全科医生帮忙。事实上,全科医生承担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重任,工作已非常繁重,单靠每周半天时间,一个医生面对数千学生,很难达到为学生“度身定做”预防保健计划的要求。

    专家建议,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创设条件,吸引有资质的医生加入学生卫生保健队伍。在实行绩效工资改革中,对卫生老师的工作要充分重视,提高报酬,让他们安心;同时,卫生和教育部门也应携手,给卫生老师提供业务进修机会,使他们拥有晋升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上海可借鉴为村卫生室培养村医的模式,在医学教育中开设专业,定向培养大专学历的校医,为申城的学生卫生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