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教育公平》引发观点大碰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22:31:08
正如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预计的那样,本报昨天与他的“对话”《怎样理解教育公平?》一稿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在本报接到的众多来电和电子邮件中,点头称赞、拍手说好的有;认为有失公允,不切实际的也有。本报“实录”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正方
东大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导仲伟俊:高等教育收费不能“一扎齐”
完全赞同先富起来的人可以多承担一点教育成本,高等教育收费不能整齐划一。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应该是免费的、由政府埋单,而准公共产品,服务的接受者是需要付费的。
“在考分距离录取分数线差距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有钱的人多出点钱进好的大学和专业”,接受好的服务,应该是可以考虑的。
“考什么样的分数能进什么样的大学”是建立在将高考的分数看成绝对公平的基础上的。一般意义上讲,高考是选拔人才。现在只靠高考分数选拔就是公平的吗?这也不一定。目前高考高分得者也只能算是应试能力很强,高考分数不一定能全面反映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国外的教授学者到我们国家来都感觉到奇怪,在他们那里,不仅不同的大学收费不同,连不同的专业收费也不一样。比如工商管理专业,因为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比较好,收入比较高,它的收费就要明显高于其他专业。
既然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是需要接受服务者付费的,那就需要服务的提供者确保其产品质量,产品质量不好,接受服务者就有权提出质疑,甚至拒付费。另外,从接受服务者的角度来说,上大学交钱实际上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项投资,不同的学校和专业出来的学生就业前景和收入可能不同,其投资也应该不同。这样一来,通过不同学校和专业学费价格的差异,好学校和一般学校的生源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均衡,冷热专业的报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均衡,热专业也不至于现在这么难进,冷专业也不至于没人愿意读。南京某教育公司总经理徐先生:按质论价,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
“交钱能否进大学”、“能否提高大学收费”,这些都是教育界最敏感的话题。
我认为,作为一个教育厅长,能面对公众讲出这样的观点,是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来的,是相当有诚意的。
我详细地读了王厅长的这篇对话,静下心来,前前后后看了3遍。他的观点不无道理。在目前的情况下,确实是“分数比钱公平,钱比条子公平”。“花钱进大学”一定要建立在制度公平公开的基础上,要在阳光下操作,这样才公平。如果花钱能进好的大学,我对教育也是做了贡献的,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公平的。
现在什么大学都是同一个收费标准,所以大家都打破了头往好的学校里面钻。一旦按质论价,很多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南京某高校经济管理学院李院长:高校走向市场是迟早的事3年后,王斌泰厅长“怎样理解教育公平”话题里提到的很多问题都将不是问题。
我们的社会在发展,观念也在不断更新。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是箭在弦上。引进多元化资金,让高校走向市场,这都是迟早的事情,也都已经是教育管理者们提到议事日程上的事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程建军:大学收费“一扎齐”很奇怪国内的大学到目前为止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招生是计划,各项资金是计划,科研也要靠申请项目和经费,也是计划……在今天这样的市场经济社会里,这样的模式已经所剩不多。
国外的大学则是按照市场模式来运行的,除了部分满足公共教育的、州立的教育是免费的,其他的教育产品都是要付钱的。除了收费按照教育资源的优劣,它的收费还根据纳税人所在地制定不同的标准,本地人读本地的大学是一种收费,外地人来读大学收费就不一样,是另外一种收费。因为,本地人缴税,对本地的经济本来就做了贡献,在享受教育方面也应该有不同的优惠。比如,江苏的学生读江苏的大学是一种收费标准,安徽的学生要来读江苏的大学就应该是另外一种标准。在国外,不同地区的人读一所大学所缴的费用要相差几倍。
所以,现在的大学收费“一扎齐”是很奇怪的事情。
大学收费的问题如果改革了,“交钱上大学”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其收费上就已经体现,学校就不会再在乎分数线下那些有钱人交来的钱。因为,市场化操作下的高校要为其教学质量、社会声誉全权负责,学校办好了,钱自然就多了,效益就好,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反方
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胡翼青:出国是因为国外大学更有吸引力
公平是个非常复杂的话题,有公平就有不公平。从现实操作来看,公平涉及到太多的因素,它不是哲学上的理论探讨。如果要把教育资源优质优价付诸操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比如确立全新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建立大学教育资源的评估机制等等。
“考大学,分数不够钱来凑”,这样的做法更是有失偏颇。其出发点也经不住推敲,国外大学吸引我国学子和学费不能成为我们收钱的理由。
大家为什么都出国留学?有一部分人并不是因为在国内上不了好的大学,而是国外的好大学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与国外的大学相比,国内的大学教育质量确实还有差距,其间不仅有硬件上的差距,更有制度、人才上的差距,因此靠降分收钱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南京九中学生家长陆先生:“交钱上大学”就是不公平大学里的优质教育资源本来就稀缺,稀缺的东西还不能通过公平竞争去争取,那我们国家还有什么不能通过钱来买的呢?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为国家持续发展、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后备力量的地方,它当然应该选择最优秀的人才来培养。所以,高校选拔人才的方式应该是公平的,而不是建立在有钱的基础上的。交了钱为教育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交钱来上学的学生被培养成人才的几率肯定比考上来的学生小,万一他们不能被培养成人才呢?那不是浪费了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吗?南京一中学生家长贾女士:“交钱上大学”影响计划内招生
打个比方,某大学总的招生计划是2000人,其计划内指标是1800人,计划外指标是200人。按计划内指标划线,其高考录取分数线是640分。其余200人可以低于这个分数进校。如果没有计划外指标呢,那这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不就可以划在635分或者630分了吗?这样,低于640分的部分考生不也可以进去了吗?
而且,一般来说,上大学是穷人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途径。在分数都不够的情况下,有钱人通过钱进了好大学,而没钱的人仍然进不了好大学,他们之间的差距不就更大了吗?所以说,在当前的情况下,只有分数是最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