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大師鄔達克【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09:36:06
 建 築 大 師 鄔 達 克  ★★★還舊樓主2010年7月5日覓自《网易新闻》★★★

邬达克

    邬达克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他把毕生绝大部分的设计留给了上海,设计了国际饭店、汉口路四行储蓄会大楼、大光明电影院、吴同文住宅,沐恩堂等大批著名的时尚建筑。他的作品分布广、质量高、种类多、风格变化不定,在世界建筑史上颇为罕见。他的建筑有力证明:邬达克是一个极具才华的建筑师,而其生活经历又充满了传奇色彩。
    从1918年到1947年的30年间,邬达克在上海的设计作品超过60幢,而三十年代的八九年间,问世的作品有26个之多。所有作品中,属于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的就有27件,占了全部作品近一半。从建筑类型来看,邬达克的作品包括住宅、大戏院、医院、银行、教堂、办公楼、旅馆、工厂、学校、俱乐部等等。这些作品无论从建筑类型还是从投资规模上来看都足以令人瞩目。     20世纪30年代,当时还只有十几岁的贝聿铭(I.M.Pei)看完电影,走出坐落于上海南京西路的大光明大戏院(Grand Theatre)。他抬头往上看,被一幅景象深深地打动了。剧院旁边的国际饭店(Park Hotel)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作为装饰艺术的典范作品,它威严俯瞰着由众多低矮小楼组成的上海滩。日后设计了很多世界著名建筑的贝聿铭说,这一情景给他带来了极大震撼,让他从此走向建筑设计之路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5年后,上海国际饭店依然是一栋引人注目的建筑风景,但它只是匈牙利建筑大师邬达克(Laszlo Ede Hudec)在上海设计的超过65栋建筑物中的一员,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而且设计独特,风格迥异。

匈牙利驻上海领事馆的文化教育参赞朱迪?哈吉巴(Judit Hajba)说道。“中国人认为邬达克就是个上海建筑师。”

邬达克是匈牙利人,家里是名门望族。他出生在奥匈帝国一个名叫Beszterceb a nya的小镇上,现在是斯洛伐克的中心城市,名叫Banska Bystrica。1918年11月,25岁的邬达克刚从俄国西伯利亚战俘营逃出来,流亡来到上海。很难想象,他日后会成为一个将自己的风格刻印在上海城市轮廓线上的人,但那时的上海充满新想法和新机会,对全世界的生意人、游客、冒险家和流亡者都敞开欢迎的大门。

“他在适当的时间出现在了适当的地方。” 哈吉巴女士说道。

大清王朝于1911年灭亡,在此之前,西方列强从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手中攫取了大量领土和租界,上海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城市,本土和外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凭借其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皇家约瑟夫理工学院(Royal Joseph Technical University)获得的建筑学学位,刚刚踏足这片土地的邬达克在一家美国建筑公司克利洋行(R.A. Curry)找到一份工作。皇家约瑟夫理工学院是仿照巴黎美术学院(Ecole des Beaux-Arts)设立的一所大学。

“可以看得出来,邬达克从未忘记他在学校接受的正统教育,总是让建筑物保持恰当的比例,即使像上海国际饭店这样的高层建筑也有基部、中部和顶部的划分。”《上海建筑》(Shanghai Architecture)一书的作者、建筑师安·沃尔(Anne Warr)说道。

邬达克与上海的结缘之路始于1914年。刚毕业的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加入奥匈帝国的军队,在与俄国人的交战中,他成为哥萨克人的俘虏,被送往西伯利亚战俘营。凭借其语言天赋,他除了原来就会说的斯拉夫语、匈牙利语和德语外,一路上还掌握了波兰语、俄语、英语和法语,最后利用一张假的俄国护照逃出战俘营,来到中国东北部的哈尔滨。在那里,他换了一张国境出入证,可以在中国和日本到处旅行。

邬达克到上海这个新兴都市的最初计划是赚点钱,然后回家。然而,他感觉在克利洋行的忙碌工作很有意思,并很快得到了晋升。克利洋行建造了很多学校、写字楼、私宅和商业建筑,同时获得不少设计奖项。邬达克特别喜欢自己设计的上海花旗总会(American Club)大楼,那是中美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和拉萨尔函授大学(LaSalle Extension University)的办公场所。多年后,它一度成为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的所在地。这个盒子一样的八层建筑外墙上贴有深棕色的墙砖,这种装饰手法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变得十分流行。该建筑深具美国乔治亚复兴式风格(American Georgian Revival)的特点,每层楼上都有对称的连排窗户。在顶层,邬达克设计了一排白色大理石的帕拉弟奥式(Palladian)拱窗,形成一个装饰性的骑楼。

邬达克决定在上海住下去,他娶了一个在上海出生的德国商人的女儿吉赛拉(Gizella)为妻,并创建了自己的公司。他为外国人设计住宅和办公楼,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和政客也成为其客户。

有一半英国血统的何东爵士(Sir Robert Ho Tung),一个商业王国横跨上海和香港的实业巨头,请邬达克设计他在上海的私宅。这栋建筑物有一个面冲南的门廊,矗立着威严的希腊爱奥尼亚(Ionic)立柱,此外还有半露方柱,法式窗户和带铁扶手的小阳台,庭院是一个曲径通幽的假山园林。整个院落实现了完美的中西合璧。后来,何东爵士的这栋私宅成为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所在地。

邬达克来到上海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这个城市渴望变化,而邬达克也想顺应这种变化,”沃尔女士说,“他希望以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来建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沃尔认为,1927年是邬达克的一个事业转折点;当时他去美国采风,其建筑设计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当邬达克从加州、芝加哥和纽约回来时,笔记本上画满了素描,满脑子都是各种新的想法。

“他的风格开始从古典主义转向装饰艺术和现代主义。”沃尔说道。

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国际饭店后来,邬达克承认自己在设计上海国际饭店时,受到纽约暖炉大楼(American Radiator Building)的影响。那栋大楼建于1924年,现在叫做美国标准大厦(American Standard Building),是布莱恩公园酒店(Bryant Park Hotel)的所在地。上海国际饭店还运用了很多当时的尖端技术,如洗碗机以及纵贯整栋大楼的奥的斯(Otis)电梯等。

沃尔说,当时的上海建筑物一般都在泥地上打松木桩作为地基。“而在上海国际饭店这个项目上,”她说,“邬达克提出一种全新的薄钢板堆垛系统,从而避免出现外滩沿岸建筑发生的地陷问题。”

由于中国内战的加剧,邬达克于1947年离开上海,先去了意大利,后来前往美国加州,1958年在那里去世。1949年,中共解放了中国;此后数十年间,邬达克在“老上海”的建筑作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大光明电影院(Grand Theatre)
汉口路四行储蓄会大楼(the Joint Savings Society Bank Building) 
沐恩堂(Moore Memorial Church) 
国际饭店(Park Hotel) 



布达佩斯这个美丽的城市是邬达克设计的灵感源泉 

邬达克的母校——布达佩斯科技大学  

邬达克出生的城市拜斯特尔采巴尼亚 ★★★還舊樓主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