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是件奢侈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1:56:48
越来越觉得自己从事的是个挑战良知的行业。她每年经手出版的书籍达十数种,如果把书籍比作精神食粮的话,那这些书绝大多数都是垃圾食品,但自己还得卖力去包装、吹捧、吆喝。与此同时,真正好的书稿却很难得以出版。道理很简单:市场才是硬道理,老板投钱可不是为了什么弘扬文化。此话可谓“于我心有戚戚然”。有人说当下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一个消灭理想、淡忘良知的时代。譬如先前我们对拉关系、走后门之类的行为尚抱有某种愧然,然而今天却可以理直气壮甚至堂而皇之了。我留心观察了一下,但凡一个人公开自己“曲径通幽”的办事诀窍,旁听者之中,绝对是羡慕的多,鄙弃的少。所以我曾经不无悲哀地感叹:“人们之所以痛恨拉关系,只是因为自己拉不上关系。”一俟拉上了,哪里还顾得上念及良知、自尊之类的书呆子词汇!我是个从不敢唱道德高调的人,我甚至不敢想象,假如我身为大权在握的官员或者房地产老板之类,我会不会也是一个贪官或者奸商?答案自然不容乐观得很,到哪山头唱哪歌,在一个可能实行“逆淘汰”规则的环境中,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往往并不取决于个体的道德高下。也许我能做的,就是在“贪”和“奸”之余保持一点人类的良知底线。比如,我不会纵容毒奶粉的产销,不会鼓励股民盲目入市,不会制造豆腐渣工程,不会截留救灾款项,不会逼人开胸验肺自焚抗拆,不会贩卖污染药具和病死猪肉,不会向公共水源排放致癌物质……但即便是这样可怜的底线,居然也被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官员和商人“突破无极限”。有官场中人打击我说,你本人也许不会去做这些,但一旦面对此类情况,你很可能也只会选择失语。我无言以对。确实,“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良知尺度可以作为自我的操守准则,却难以成为责众的法器,在诸多现实境遇下,融入“环境色”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安全”这样一个最低层次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谈论“自我实现”这样的话题毫无疑义显得过于奢侈。说点身边的实在事。这几年艺考热一浪高过一浪,笔者忝为敝校播音主持专业的考官之一,眼见了很多让人笑不出来的情景。为数不少的考生可以说完全不具备学播音主持专业的资质,比如形象气质、音质音色都离要求相去甚远,这些学生何以也要花上大半年的时间和上万元的费用去参加培训?原来此中大有学问:一是其学校老师带队来省城参加培训可以从培训学校拿到最高70%的学费回扣,二是培训学校对生源的需求多多益善,所以无论什么样资质的学生都会被鼓励参加。而对招考学校来说,考生越多所收报名费也就越多,于是乎,从中学到培训学校到招考学校,形成了一个共同赢利的利益链,又有谁会提醒那些原本毫无希望的考生及其家长?以上还只属于“缺失善意”的层面,此外的种种传闻就更让人不寒而栗。据说某些“牛校”早就明码实价了,高者达20万元,而最牛的考官甚至财色双收。这些虽是较为极端的例子,但视学生家长为开发资源确已成为最基本的一种思路,笔者亲耳听某招生负责人说,以后最好不要招农村考生了,家长们都没有什么资源。呜呼,当良心成为奢侈品的时候,人之为“非人”也就不远了罢!(责任编辑:新青年)
本篇文章来源于 乐读网:www.ledu365.com 原文链接:http://www.ledu365.com/a/xinling/4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