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貢疑一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14:03:38
陳耀南
高僧印順導師(不稱「法師」,也不稱「大師」),真是學問極好。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聽勞思光教授講中國哲學,便已聞他屢屢提及大名。四十年後,在港大對下的佛哲書舍,整排整排是他的精裝著作,連書名自己也似懂非懂,敬佩之至!
那天拜讀導師一本小冊子,《生生不已之流》,他說:
「現生的苦痛與快樂,聰慧與愚癡、夭壽與長壽,這種千差萬別的眾生相,既沒有過去的差別因素,那就無法說明。如說這是神的意志,這是不能滿足人心的。而且苦痛多於快樂,墮落多於上升,神也不免太殘酷了!所以,惟有三世論的生命觀,才能圓滿而正確的,完成這一理念。」
說得好!這正是耶佛二教不可妥協、無法融通的基本分歧之處:「神本」與「人本」。說「所有宗教都不過導人為善。根本差不多」的先生,實在是太「差不多先生」了。
問題是:真理之所以為真理,就因為無論人心是否滿足,他都本來如此。譬如說:「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中庸》語),天地並不因為人心不能滿足,便沒有種種人以為憾的東西。佛家不是喜歡說「如實觀」嗎?教會小孩子也懂唱的聖詩:「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這就是「如實」了。
佛家用三世因緣之說,解釋萬事萬象,而一切歸本於心識;但是,前生如何如何,人又怎知道呢?又怎證明呢?為了一時的「滿足人心」而作的假設,是不是能真正的、普遍的、永久的「滿足人心」呢?恐怕導師也心中有數罷?
世間許多痛苦,往往是人類的功課,藉此才可以堅強、上進、自我改善,孟子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一段,正好是這種感悟之一。至於難以解釋,甚至一時難以心安的痛苦災難,人類也因此認識生命的局限,而知所謙卑。倘若一切歸咎自己想像、假設的前生,一切視為宿定,譬如暴君擅權,就說是他前生福報;好人受苦,就說他前生作孽,這才是「太殘酷」呢!
「人文」是有價值的,「人本」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人本主義」就太過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生老病死、壽夭窮通嗎?人可以做所謂宇宙無始無終大生命的總設計師嗎?無明一念,究竟從何而來?恨不能起導師於地下以教我!
〔來源:2007年5月15日 信報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