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烟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23:14

中国烟斗新页

                                                                                         作者  阮一凡

中国抽烟斗的历史也不短,甚至在东汉的古墓中,也发现过铜制烟斗的遗物,而自明末烟草传进中国后,烟斗并不罕见。但是多半只着重抽烟解瘾,顶多到珍玩的程度,在烟草的味道变化上与烟斗独特的艺术价值并未有太多着墨。

烟斗虽小,但是道理却不少,材料如果取材天然,得抗高热又不能太热,透气却不能漏气,更得无杂味以免妨碍烟草之味。纵观国外的烟斗史,烟斗的材料从金属、牙角料、陶瓷、石料与各式草木材,最后在19世纪中,无意间才发现石楠木兼具最适当的透气、抗热与无味各项优点。因此目前石楠木制烟斗,已经成为烟斗的主流材料。尤其在“二战”后丹麦自由式烟斗的风潮引领,在艺术风格上更是突破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然而中国却没有生长适合制烟斗的石楠木,这可能也是中国烟斗进步缓慢的原因。以往中国烟斗都是以旱烟竿为主,然而因为金属的高热,常常使烟草品尝起来过于辛辣。目前传统的旱烟斗几乎没有任何艺术上的突破与成就,反而不如日本,不但保留了传统烟竿的精细制作工艺,更有一些在此领域称雄的工艺大师。而中国目前的现代烟斗,材料虽有进口的石楠木来制作,但造型上多半师法西方,缺少中国元素的灵魂,偶见什么八仙过海、百子戏园,一则体积巨大,毫不实用,二则因文化差异难以跨出国界,自然不成气候。但最近麦永标先生的作品,则让中国在国际烟斗界上发出了一道崭新的光芒。

麦永标先生虚长我两岁,因此我都叫他老麦。他是海南三亚边的西岛人,这个离三亚约二十分船程的中国极南小岛,面积只有两点五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还不足三千人。麦先生念美院出身,后来在大学里学习建筑,取得了建筑师执照。最后做城市规划,再跨足房地产,取得了相当出色的经济成就。原本他开始抽烟斗只是为了减少纸烟的烟瘾,但在抽了几把国外大师制作的烟斗后,却又启发他早年在美术工艺品上的创作情怀,因此自然而然就想自己动手制作烟斗。

由于有财富基础,老麦广收各国名师与名厂的烟斗,目前他的烟斗收藏已突破千把,可说件件都是精品,各种口味的烟草也是品尝无数。以此为基础,在开始制作烟斗后,他不但结合了以前在美院所受的工艺训练,广泛研究各式材料的可能性,更深入研究许多中国近乎失传的传统工艺技术,因此他的烟斗作品,不但兼具了西方的优点,更融合了许多中国的意念,以我看来已胜过日本在此方面的成就。例如他重新研究一种失传的技艺,这是在黄金材料上浅刻的技术,用手去摸只是一片光滑,感觉不到任何刻痕,但是肉眼可见到非常复杂的图案。感觉似乎是用镭射在水晶玻璃内雕刻的效果,却没有借助任何现代科技工具。还有在木头上涂蜜,让蚂蚁去咬,让木头看起来如中国传统庭院中摆放的奇石,因此烟斗造型上有了更独特的中国意境。

除了在烟斗木工与各式装饰材料上的研究外,最近他还研究出一种新的斗嘴形式,不但让烟草品尝起来味道更极“中”又富有变化,而且更符合牙形,让烟斗叼起来更轻松稳固,还比一般烟嘴更少棱角,不但线条流畅,而且不易积垢,在清理与卫生上更胜目前所有的烟斗。

老麦2008年5月带了他的作品参加了芝加哥斗展,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丹麦烟斗泰斗安茱丽看了他的作品后,称赞他是极具风格特色,却又能不断突破的烟斗艺术家,在2009年中国第一届海南斗展后,更收了老麦为徒。目前老麦已创立“老纳”烟斗品牌,想在烟斗界大展拳脚。但老麦还有一个更大的宏愿,他想邀请世界烟斗大师在他的家乡三亚西岛设置工作室,指导岛上的居民制作烟斗。

这是一个三赢的策略。我衷心期待他的成功,来打响中国烟斗品牌在世界上的名号。

作者师从波士顿交响乐团的传奇小号首席罗杰·佛桑,对雪茄烟草等有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