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没有客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41:18
     ——北大法学院2010年毕业欢送会致辞

                                   北大法学院院长 苏力

     端午节刚过,又要迎来旧历十五,月圆的日子。未名湖畔,林荫道上,依旧是多少学子的足迹、呼吸,或许还有月光下爱恨交织的哭泣?遥想千年,诗人张若虚感叹“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还真是如此叫人迷惘。昨天你还在收拾着行李,憧憬着明天,步入了这个校园;今天你却又要收拾行李,托运着你的收获——也许还有困惑,或者只有困惑——走出这个校园。

     此刻的你,也许有些难过;此刻的我,“突然想看看你曾经纯真的笑脸”,并代表北大法学院,欣慰地也真诚地祝贺你们毕业!

     昨天,你憧憬着的明天,不会就是今天的学位服、毕业证、闪光灯、熟悉的烤串味,觥筹交错,还有那离别时的最后一吻。这仅仅是明天的一个开始,或者说是今天的一个尾巴。悄悄遛走的昨天,迎来的正是你仿佛正在期待、必须面对甚至还有可能幻想着去逃避的明天。

     因为,消逝的过去,总是那么匆匆;流淌的现在,一晃就是未来。时间在时刻见证着你我,你我又无时不在见证着时间。毕业之际多离愁,本不应唤起你太多的回忆,但作为老师,也是你成长的见证者,我又忍不住和你一起翻开昨天的日记。虽已尘封多年,却又算不上你的绝对私密。

     中小学的那段时光,父母的期待,乡亲邻里的注目,你终究没让他们失望,也赢得了在你看来也许非要不可——但又羞于承认而只好埋在心里的——尊严。无论是走读还是住校,反正是在你家乡念书,“我的地盘我作主”,每次考试又总是优胜者,那种感觉仿佛是上帝早就安排的一种人生礼遇,非我莫属的豪迈,舍我其谁的霸气。虽然,你此时很可能在心里默默地反对着我,甚至用你那掩盖了“洋洋”却又无法遮挡住的“得意”,一再表白自己做人其实很低调,或者干脆说自己天生就是“宅女”,也不是“犀利哥”,当然更不是“咆哮哥”。但不管你怎么抵赖当初的那种优越感,在可考的历史和有记载的事实面前,终究也逃脱不了谁也无法抵抗的见证。

     见证,是在你的主场。几年前,你扛着装满见证的箱包——对了,你扛的不是箱包,是见证——来到了你的下一个战场北大法学院。时间上,你在逐步走向生活的独立,白驹过隙的光阴见证了你的成长;可是空间上,却又不得不和你依恋的主场说声再见,来到了向往却又陌生的客场——他乡,甚至异国。远离你的家乡,亲人也不再陪伴,你已经长大了。不无自豪地在自己的Blog或者QQ空间,宣称今天你洗了一大堆衣服、和室友一起去逛了颐和园、买了最爱吃的朱古力——和我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的可口零食。你还参加了足球队,去清华客场作战也打赢了。你的能耐,不计其数。虽然,生活也难免给你带来烦恼和困惑,但一个电话,父母仿佛就在身边;一条短信,朋友就像在面前。很多时候,也许你已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此时,空间上的客场,已经逐渐消融于你,并理所当然地化作了的你的地盘、你的主场。

     见证,也是在你的主场。按理说,都是要踏上社会的人了,可是每年的这个季节,我总是站在这里,絮絮叨叨。接下来的你,更要独当一面,肩头的担子可能不再那么轻松。择业和就读的自主选择,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都足以使今天暂时的欢聚,在离开燕园后却又各奔东西。那里,无论是太平洋彼岸,还是喜马拉雅山以南,哪怕就是在北京——你呆了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城市,或者说干脆就在北大——有些同学要留校继续读研,——这也都已不再是今天的你我,无法“重复昨天的故事”。这就是残酷得让人心酸却又容不得选择逃避的现实,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情”相似。因为,你人生的下一站,又要进入另一个客场。

 

     可是,见证,没有客场。见证,永远在你的主场!

     不管你走到哪里,坐落于何方,那里就是你的主场。当今世界,人才济济;现实社会,竞争激烈。一方面,“北大”这块驰名商标,也许在就业时会让你有幸成为一次“免检产品”,但个人品牌的打造,却并非一劳永逸地仰仗你的母校,人才质量认证的标准,不会因为出身而赋予天然推定的特殊待遇。因此,上进心可以是热忱的,但头脑总得保持冷静、清醒。你周围的人,无论是做事和处世的经验,还是继续锤炼的潜质,未必比你差,在可期待的竞争空间而言,应预设为你不断追求进步的理想向标,或者作为一种推力和助益的现成资源。

     另一方面,或许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言说,身在异乡的客场,也未必非得给自己套上或宏大或具体的目标拘束,——有时候,正是这些情不自禁的刻意或者莫名其妙的定位,框定了本应萌生于清水的芙蓉,进而让本不那么轻松的生活,变得更加沉重而单调、飘浮又乏味。学会幸福着你的幸福,外在的客场自然化作内心的主场。康德早就提出,人作为感性现象界的存在,他的任何行为、活动和意志不过是自然机械系统的一部分,遵循着严格的因果律;但人作为本体的理性存在,可以意识到自己是不属于时间条件的,他的行为、活动和意志只服从于理性的自我立法。这一“意志自律”也许能够给你带来一种启示:身在客场,心在主场,尝试着反客为主。南非世界杯的美国队,决定能否出线的小组赛最后一场,0:0的比分拼抢满90分钟,但接下来却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一球改变命运,回报了令人感动而叹服的那份执着。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你一味地去追逐似应铁定归你的利益时,却常常不尽如人意,因为此情此境,你可能有千万条理由以为占据着、掌控着“主场”,只可惜,总是一厢情愿的想象,却恰恰使你不幸滑向了心不甘情不愿的“客场”。而这里,正是他人的“主场”,你不是场上的主角。当你用淡定而非淡漠、平常而非平庸的心态,去积极地享受生活、正当地追求幸福的时候,你迟早会喜笑颜开地拥抱你的见证,见证你的一路走来。

     见证,没有客场!话说到这里,你也许在责怪我不怀好意,竟敢鼓动你模仿“圆滑”、复制“阿Q”,力图过一种没有棱角的生活。虽然说,转型时期社会利益主体和利益形态多元化,交错杂会的多元社会文化,也在不断冲击着人们仿佛越来越脆弱的价值观,但我还没有你想象中那般“不厚道”。这些年,不少人批评北大精神患上了“衰弱症”,严重一些的,干脆说北大精神已经“绝迹”了。身为当代北大人,每每听到这样不无尖锐的抨击,总觉得不仅找不到“北”,连那个“大”也仿佛夹杂着批评的火药味,顿时冲向了三万英尺的云底。

     我不是单纯描绘——更不是夸张表现——身为北大人在遭遇外界批评时的脸红、心虚或者抗辩,而是包括你我,都应当认真地反省:留在或者走出这个校园,在我的主场你的主场,至少作为法律人,应责无旁贷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鲁迅先生在《无声的中国》讲演中,劝戒青年人要“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因为“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作为中国人、法律人,是要发出一些声音的;作为北大人、北大法律人,在真理和正义面前,更不应保持沉默!这是法律人的使命,它来的毫无理由,也注定是要和我们绑定终身的。这才是法律人真正的主场,也是中国法治的希望。

     见证,没有客场。突然发觉,我说的略显沉重了。如果脱去我唠叨的那些刻板,允许我将此化作一首轻松愉悦的歌,那么,在毕业分别之际,我郑重提议:你们,永远的北大法律人,“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北大法学院,永远祝福着你们!也请允许我,为了你,为了这一刻,再煽情一回:“如果全世界我也可以放弃,至少还有你值得我去珍惜!”

     

                  2010年6月24日改定于北大法学院科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