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根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4:07:52
"根叔"校长很潮很可亲被热捧,大学精神如何把"根"留住?
"根叔"能否治好虚脱的大学精神
日前,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2000余字的临别讲演打动了全场7700多名毕业生的心,全场起立高喊:"根叔!根叔!"根叔讲演随即在网络上受到热捧,一些已毕业多年的"老毕业生"们看后也表示热血澎湃,网友在留言中喊出"很想做根叔的学生"。"根叔"缘何会引发如此热烈反响?对于现今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和大学精神的塑造又有何启示?[欢迎讨论]


一次毕业讲话何来如此穿透力?"根叔"演说魅力何在?
有一种校长叫“根叔”,“根叔”赶潮又亲切
一个62岁的花甲院士愿意为学生串热词,亲自准备演讲内容,就一定在时刻情念学子、心念学情,联想起以前其新颖独特的观点与特立独行的风格,比如“创新人才培养不只是大学的事”;教师不是“论文机器”;登录该校“白云黄鹤BBS”,与大学生进行在线交流……直叫人觉得他的“潮与亲”其实是日积月累研究教育、体察学情的结果。
学生说:我们的世界,他都懂!“根叔”说:校长要用心讲话。
大学是“作育新人”的地方,育人不是制造一架没有价值目标的机器,而是塑造青年人的灵魂。每个人的灵魂都有其价值目标,真、善、美是这些价值的基石,而真可以说是基石的基石。教育工作者必须讲真话,以真以示人,方可司教育之职。如果不讲真话,满嘴假大空,为青年人所鄙弃,如何“作育新人”?
每个毕业生心里都渴望有个“根叔”   可如今姓“学”不姓“官”的校长有点少
大学生们与校长的距离太远了。这种“远”不是教学楼与办公楼的空间能丈量得了的,而在于大学校长与大学生们的心灵交流太少了。不管以前身份如何,如今地位怎样,校长都应姓“学”而不是姓“官”。只有姓“学”,才能在面对学生时将心比心,以情理服人,不端架子、耍官腔;只有姓“学”,才能把学子们看作向学的子弟,一心为他们的学业、前途考虑,而不是把他们看作一个个带来学费的人头。
中国大学"精神虚脱"?如何把"根"留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做到了吗?
在复旦大学105周年校庆前夕,校长杨玉良在答复记者提问时谈到,目前在中国的大学里功利主义盛行,出现了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很多大学过分地赶时髦,成为就业服务站。他认为,大学就该成为一个纯洁的学术殿堂,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传统,不妨保守,虽说改革也重要,但对目前的中国大学来说,坚持和回归大学精神更重要。
对于社会来说,大学体现某种超越性,对于学生来说,大学是梦开始的地方
所谓“母校”,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不是只教会你考试,帮助你找到工作的地方,更是使学生在精神和情感上受到濡养的地方。我们固然不能根据一次校长的演讲水平来判定大学的水平,但我们可以说,一个不尊重学生感受和想法,不从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中体现追求、确立价值,并以此对毕业生提出期望的大学,无疑将失去学生和社会的尊重。
“根叔”,大学需要你!  “去行政化”先从大学校长做起
做领袖的人有两种,一种使人慑服,一种使人悦服。毫无疑问,教育工作者应当使人悦服,而不是慑服,因为教育的出发点是爱。在一项有关“大学校长,什么素质必不可缺”的调查中,73.6%的人首选“民主开明”,72.2%的人认为是“尊师重教”,70.3%的人选择“懂教育”。所以,借助“根叔现象”,我们呼唤更多校长能多些教育家情怀,多播撒人文情怀和坦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