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编制地名规划 着力提升城市品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6:39:19

科学编制地名规划  着力提升城市品位

 

河南省信阳市民政局

(二00九年十月三十一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根据《民政部 建设部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的通知》和《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信阳城市地名规划编制工作在河南省民政厅的具体指导下,本着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科学规划的原则,在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开展后,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信阳市城市地名规划》编制工作。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市地名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现将信阳编制城市地名规划的简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入研读,准确把握信阳人文基础

信阳地处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东连安徽省、南邻湖北省、西北分别与本省南阳市、驻马店市接壤。京广、京九铁路和国道106、107线及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与国道312线及沪陕高速横穿东西。淮河蜿蜓其北,大别山、桐柏山绵亘其南。信阳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南北地理分界线上,蓄名山大水,兼南北风情,被誉为“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信阳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信阳毛尖、千年名刹、革命老区、名胜景区、自然保护区绚丽多彩,名山、名水、名寺、名城交相辉映。信阳雨量充沛,河流众多。淮河干流横穿信阳市7个县区,占淮河干流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市域98.2%的面积属淮河水系的流域面积。信阳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社会安定,生活舒适,信阳是“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信阳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众多姓氏均源于此。早在8000多年前,境内淮河两岸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战国时期,信阳是楚国的疆域中心;唐朝中叶,信阳再次成为中央王朝粮食、兵源和财源的重地。早在西周时期信阳就开始形成城市,有2800多年的建城历史,古称申国,所以信阳又称申城。自北周在今浉河区设置申州起,这里始终是地方政权所在地。宋代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更名为信阳,沿用至今。信阳市是我国解放后首批命名的152个城市之一,1949年解放,1950年市、县分治,199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信阳地区,设立地级信阳市,总面积18915平方公里,总人口802万人,辖2区8县。

信阳特有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淮河曾三度为南北方不同政权的分界线。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信阳既是南北文化、东西文化的交汇地,也是中原文化向闽、台文化的传播地;既有中原文化的熏陶,又有楚文化的渗透,即受吴越文化的辐射,又受川陕文化的影响。使信阳形成了兼具南北之长,东西之优的淮河上源文化之地。信阳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曾孕育出楚国名相孙叔敖、大史学家司马光、中原硕儒马祖常、明代文学家何景明、闽王王审知等古代历史名人。信阳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子路问津之处,又是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的故事发生地。信阳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是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也是邓颖超、许世友、李德生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乡。

信阳属河南省中等城市,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到2020年,市规划城区面积将达100平方公里,总人口100万。信阳城市总体规划将信阳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为实现中等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的跨越,客观上要求城市地名规划必须跟城市建设规划同步进行。为此,我们依据《民政部建设部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的通知》和《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结合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实施,集中力量、集中时间、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出《信阳市城市地名规划方案》,于2006年12月经市人民政府审议批准并颁布实施。

二、高度重视,科学编制城市地名规划

(一)形成合力,全力推进。对市级民政部门来说,编制城市地名规划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它既无现成资料可利用,又无工作经验可借鉴。为确保规划工作顺利展开,市民政局及时召开党组会,研究制定具体措施:一是建立组织。将职能部门的任务转化为政府督导任务,得到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为此,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分管民政的副市长任组长,市建委、规划局、财政局等18个有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信阳市地名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民政局牵头,具体负责编制《城市地名规划》工作。二是配强人员。为保证《城市地名规划》编制任务按时完成,我们在全局范围内遴选办公室主任及工作人员。三是落实经费,为规划编制工作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撑。在编制《城市地名规划》过程中,市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长(现市委书记)王铁同志给予高度关注,亲自主持召开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讨论会、评审会,明确提出了地名命名要做到“有文化、有出处、有规律、有创意、有品位”的指导原则,并在市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亲自签批城市地名规划编制专项经费,从而保证了地名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摸清底数,科学编制。近年来,随着信阳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城市新区建设及旧城改造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老地名逐渐消失、新修道路不断扩张、延伸,随之出现了先建路后命名、一路多名、有路无名、名不符实、不遵守命名规则、不按程序命名等现象,既影响城市的形象,也降低了城市品位,又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要求规范城区地名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及时组织市、区两级地名工作者,深入实地,进行全面调查摸底。一是组织人员深入城区的街头巷尾。一条街道、一条小巷核实,摸清底数,收集相关资料并标注成草图;二是查阅市区地名档案和方志史籍,掌握了有关地名历史资料;三是采取走访座谈等形式,详细核实相关地名资料。先后走访了老住户、老地名工作者、信阳师范学院的有关专家学者等,收集整理500多条相关地名和近百条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地名专名分门别类归纳成几个各具特色的地名组团,有历史文化系列、山水园林系列、名胜古迹系列、名优特产系列、科技教育系列、吉祥美愿系列、时代特征系列、方位序数系列等等,为规划命名集聚了资料。通过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了市区相关地名的来历、含义、历史沿革和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民情及城市未来规划用途等状况,为确定地名规划的设计和理清思路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突出特色,彰显文化。在编制《地名规划》时,我们坚持《城市地名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紧密结合。一是根据河南省政府批准的《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将信阳城区确定为“鄂豫皖交界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工贸旅游综合发展、具有山水园林风貌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地名规划》确定为以“传承信阳历史文化、突出信阳山水特色、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宣传魅力信阳、体现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在规划思路和地名采词上反映城市功能和区域特色,进一步宣传信阳名山、名水、名人、名寺、名景、名茶。二是坚持城市分区规划与整体规划协调统一。根据《城市总体规划》 “一主四副”(一个市级行政片区和四个区级片区)组团和功能定位,《地名规划》将市辖2个行政区和3个管理区按照不同功能划分五个区块,每个区块突出1个地名主题。浉河区是个老城区,《地名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位,该区以商业中心、教育、行政、文化、商贸服务业和居住为特征,将老街名称原则上予以保留,新建街依据片区功能,命名时突出名山、名寺、名景、名茶这一主题,以救过朱元章一命的名寺“灵山寺”命名一条“灵山大街”,以名山“鸡公山”命名一条“鸡公山大街”,以信阳名茶命名一条“茶韵路”等,围绕浉河美景命名了8座大桥。南湾风景管理区,《地名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位,以浏览观光、度假休闲为特征,命名时突出一个“南”字,彰显一个“水”字,以名水“南湾湖”命名一条直通南湾湖大坝的“南湖路”和“南湖大街”等。平桥区是发展中的区级行政区,《地名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位,命名时重点突出平桥区的“平”字和供电基地的含义,以电力命名有“光明大街”,以平桥地域命名有“平桥大道”、“平安大道”、“平东街”、“平西街”等,增强指位性。羊山新区以市级行政中心和文教科技为特征,《地名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位,以服务业、金融商贸、文化、旅游、居住为特征,重点突出名人、名茶、名水和优美环境,以名水命名有“浉水大道”、“淮河大街”,信阳这片土地先后走出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等400多名将领,以此命名一条直达火车站的大街为“将军大街”,以一首历史弥新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命名有“桂花路”。为纪念本地历史名人、一生为官清廉、公而忘私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楚国名相孙叔敖命名有“孙叔敖大道”,以妇孺皆知在信阳产生的“司马光砸缸”历史典故命名有“司马光大道”,为纪念信阳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将一条横贯主城区的大道命名为“宜居大道”,以长久提醒市民爱护环境建设好家园。信阳工业城是个新兴工业聚集区,道路笔直,《地名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位,命名时重点突出工业城的“工”字,采用数字化命名。通过城区区块组团式命名方式,彰显各区特色,较好实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衔接和协调。三是坚持地名规划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以突出线状地名的个性化。信阳地名资源十分丰富,毛泽东来信阳视察时曾提到的“信阳八景”,现在分布在市城区的就有“龟山晴雪”、“浉河泛月”、“贤山松风”、“申塔朝晖”、“魁楼晚照”。我们以此命名的有“贤山大道”、“松风路”、“映月路”、“申碑路”;从信阳出土的战国铜质编钟演奏的“东方红”乐曲曾载入卫星,响彻环宇,规划中就命名一条街道为“编钟街”;因春秋时期信阳为申国,历史上称“申城”,规划中将城区一条大道命名为“申城大道”;为宣传红色老区、纪念在信阳新县诞生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将横穿市行政服务中心大楼前的一条大道命名为“首府大道”;依据市民的感情,为纪念1949年4月1日信阳解放时解放军进城经过的第一条路,就将该路命名为 “四一路”等,这些反映城市个性化的特有名称,具有较强的稳定和排它性,有效的避免了雷同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四是坚持城市地名规划注重体现层次化。我们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市政府的要求,确定凡外环路以内的路街通名一律按大道(大街)、路(街)、巷三个层次分类,凡东西走向的路街(含大致呈东西走向的斜街),其通名一律称大道、路、巷;凡南北走向的街道(含大致呈南北走向的斜街),其通名一律称大街、街、巷。具体标准为路面宽一般在50米以上、长2000米以上的为大道、大街;路面宽一般在5—50米之间,长1000米以上的为路、街;路面宽在5米以下的为巷。较长的道路按东、中、西或南、中、北分段。现在到信阳,只要说某某路,就是东西走向,如果说某某街,就是南北走向,遇有下雨下雪等不良天气,也不会迷失方向。

三、完善机制,确保地名规划运行健康透明

(一)编制方案,搭建框架。 首先,地名规划编制确定了六条原则,即:遵照国家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的原则;尊重历史、照顾习俗、体现城市特色的原则;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的原则;含义健康、内涵优美的原则;好找好记的原则;整体规划与局部相协调的原则。其次,根据城市功能划分地名规划区域,体现地名的群体性和规律性。第三,确定地名适用范围和通名定向与等级标准,使通名规范,名符其实,做到编制的地名规划文本齐全。如:地名规划方案、地名规划说明书、地名规划列表、地名规划图等,内容全面,层次分明、版本规范。

(二)反复论证,征求意见。一是借助媒体,征集民意。市政府将规划初稿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公示,广泛征求和收集社会各界意见。二是邀请专家,科学论证。我们有针对性的邀请地方史志编修学者、大专院校的民俗研究专家、长期从事地名工作的一线人员,集中座谈,建言献策。三是主动出击,上门征集。我们根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能人、明白人较多的特点,主动上门征求意见和建议。经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地名规划送审稿。

(三)严格程序,审批公布。按照有关法规和河南省民政厅的要求,我们将编制的《地名规划方案》及时上报市人民政府,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核后,以政府文件形式正式向全市颁布实施。同时,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并广泛宣传,让社会知晓,让群众认可。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们在开展地名规划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做了一些工作。但地名工作的成效与老大哥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地名管理体制的理顺问题,人员和经费缺乏等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制约信阳地名工作的创新发展。我们将借此机会,虚心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仁学习,不断探索,努力把信阳地名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