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丹法如何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08:45:42
                                                       上品丹法如何炼
                                                  (南怀瑾<我说参同契>)

根据道家的正统道法,上品丹法的观念,金木水火土是个代号,不一定指有形的东西.譬如这一段所提到的坎离两卦,坎离分别代表水火.在<易经>卦名当中,水火是既济,既济是好的;颠倒过来水火就未济,未济是不好.那么,什么是水火既济呢?我们看到做饭烧茶,水在上面,火在下面烧,就是好的.火在上面烧,水在下面毫无用处,这个是很简单的物理,要懂得.所以,诸位修道打坐,上面的头脑"嗡嗡"地发热,红光满面,心思不定,妄念不断,就是火在上面,水在下面,这是气虚.所以老子讲,"虚其心,实其腹",这就是火下降了.因此禅宗祖师利用老子这两句话骂人,说有些人没有悟道,自己以为悟道,就是"空腹高心",刚好与老子这个话相反.上面妄念不能停,就是心火不能下降;精气神不能归元,就是坎水不能归元.念多就是虚火,心不清净.佛经经常用清净圆明,就是代表取坎填离这个道理,要心境凝定,元气才能充盈.

中宫是土,这个土究竟指的是什么呢?道家有一个名称,叫"真意".提到真意这个名称,我们又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佛学讲唯识的第六意识我们大家都容易了解,第六意识的根是第七识,叫"末那识",也叫做"意根".末那识是梵文,很难翻译,包括了很多,佛学名称又叫"俱生我执"----与生命同时来的那个我.这个我不用思想去想他,生命自然有我,是本能的活动. 这个"末那识"有时在别的佛经上,就干脆用中文"真意"来代表.如果我们研究学术思想,就看到唐代以后佛道两家思想上有了交汇,修持的方法也融会了.真意在道家就是真土,这个是戊己土.所谓真意真土是什么呢?就是有念无念之间,也就是上次我们提到"一阳初生处,万物未生时"那个一念不生的境界.

禅宗佛家讲空,一念不生不是没有东西,是有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真意.唐宋以后的禅宗灵知之性这一念,有形无形停留在中宫内外,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这个是内丹基本的一步.所以"皆秉中宫,戊己之功".拿佛家来比喻,这个时候等于是无念,无念之念是为正念,永远定在这个境界.对于身体方面,就停留在中宫这一部位.保留久了而静极,用老子的话,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就是空到极点,静极空极在这个中宫,五行就归元,就集中起作用了.正统道家,在这个时候,真正的精气神才搞得清楚,它的消息才来,才能把握得住.但是不要过分,因为无念太过,虚灵太过,要出毛病的,这个就是火候问题.

那么要如何来调呢?下一章会提到这个问题.在这个境界久了以后,把药物调整好才可以谈服食,吃这个丹药.为什么无念清净境界要吃丹药呢?在理论上没有办法懂,如果真做功夫,到那个境界就晓得,若有若无之间,并没有一个有形的东西,但是的确有这么一个作用.所以老子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空空洞洞,若有若无之间是有东西.你说真有吗?没有,也就是佛家讲"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

真土真意与孟子

戊己在道家有形的修法是守中宫,中宫就是真意,也叫做真土,所谓"住意"----意识住在中宫.上次我给大家贡献的意见,不管男女老幼,如果用有形有为的道家修法,守上丹田或者守下丹田,通通不及守中宫可靠稳当.但要说明,这些都是有为的修法,不是无上道法,无上的道法是无形的真意.

拿佛家来比较,佛家唯识的八识中,第七末那识就是"俱生我执",那是没有思想意念以前,它天然若有若无的有这个我相的存在,这个是意根的作用.所以唐宋以后的道家讲无上道法,所谓真意,它采用的名称就是佛道两家的混合.真意真土的境界,在若有若无之间不守任何一处,心境都摆在中和的状态.

如果用儒家的道理来说明,所谓真意就是<中庸>里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个道,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其中,差不多十分之六是理论哲学的道理,十分之四是真功夫;庄子也一样,有许多话是真功夫,很难做别的解释.我们一般念<中庸>都读错了,我们要注意,孔子,孟子,曾子,子思都是山东人,念他们的文章最好要懂山东话.<中庸>的"中"要念成去声,我们跟山东朋友谈话,对了没有?中中中!山西人也有这个话,中了就是对了.开枪打靶,子弹中了没有,这是中了.所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都没有动,等于佛家讲"一念未生处"."发而皆中节",该用的时候还是要用,并不是只要清净,虚无.发而能够中节"之谓和",一动一静之间和起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个是儒家修养的境界,也就是<参同契>第二章的所谓"皆秉中宫,戊己之功"的道理.

我们就拿炼气的工夫和养气的学问来讲,就是孟子在<尽心篇>里头所讲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完全讲的是功夫,没有办法讲理论啦!假使不从真正修养功夫来解释,孟子就是只讲空洞的理论,那孟子岂不是自欺欺人!真是做功夫才知道所谓亚圣并不是偶然得来的.他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在<尽心篇>讲得很清楚,"可欲之谓善",喜欢修道只能讲善行开始,不一定要有基础工夫;到了第二步"有诸己之谓信",是工夫要到身心上来,自己知道.拿<参同契>这一章来比就是"戊己之功"到了.

我不晓得你们诸位见过多少真正修道家的人,像我们当年所看到道家的老前辈们,有时候正在跟我们谈话,忽然不讲了,把眼睛一闭,什么都不理.我们也懂得就走开了.过了半天再去看他,拿佛家的话说,他慢慢地出定了.不是他去找工夫,是工夫找上门了!像这一种情形,到那个时候身心自然地非进入那个境界不可,就如孟子所讲"有诸己之谓信"."信"有两个解释,一个自己确信不疑了,另一个解释就是"消息",工夫来找你,不要你去找工夫.我们大家修道找工夫,找那个境界找不到;等它自然来找你时,自然清静了,自然要进去那个定境.

真正的戊己土,是真土是真意,不在有形的身体内,外,中间,但是与身体的中宫之气有关系.所以到了中宫之气充实了,就是道家所谓"气满不思食",这个时候自然可以断除饮食;不是完全断去,是不吃饭的时间可以拉长."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到了这三种境界我们也不要把他看得很高,在我看来基本上等于孟子所讲的"有诸己";在道家来讲道已经上身体了.我们普通修道不管你气脉通了也好,别的什么也好,道还没有上身呢!只能说"可欲之谓善",只是喜欢做这件事而已.
“冬天可以吃冰,夏天我是不主张吃冰的,我宁可喝烫的。另外饭后 吃水果我是绝对不赞成,我们刚把热的东西吃下去,跟着又把凉的东西吃下去,就把它盖住了。久而久之不生病才怪。每个人的舌头吐出来都是白白的,上面都有寒气。这个水果是可以吃的,但最好在平时吃,为什么一定要在饭后吃水果?这都是习惯,不通!我们的身体地二生火,下面火上来,如果拿道家的义理来讲,有真火有虚火,虚火就是发炎了。虚火是什么呢?等于点蜡烛有亮光,冒的烟就是虚火。你以为有热,那个并不热而是寒的,所谓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陰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