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稀课”共赏中感悟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林莘的《为人民服务》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6:53:28
  ——林莘老师上的《为人民服务》赏析
  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  潘舸平


  2008年12月3日,在江干区第六次小学语文新课程研讨会暨总结会上,我们有幸观摩了福建省特级教师林莘老师执教的《为人民服务》课堂教学。
  《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老三篇”中的一篇,毛主席的这篇光辉著作,这篇课文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小学升初中的过渡学年,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也是最后一篇的议论文。这篇课文小学阶段课本中的唯一的一篇议论文,本身就属于 “稀文”。而对于从未听过别的小学老师上议论文的我来说,听林莘老师上这一课,听到的就是一堂“稀课”。然而“稀课”不稀,因为“稀课”本身也在遵循着小学语文的教学规律。
  一、大背景与小课堂
  任何一篇文章的产生都离不开时代大背景,也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也一样。
  《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的即兴演讲。张思德生前是中央警备团战士,1933年参加革命,任劳任怨,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在那样的非常年代、特殊时期的时代背景下,毛主席发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号召,“为人民服务”从此成为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思想和我们的行动指南。
  在一些各级党政机关的醒目位置,我们也经常会看到由毛泽东同志书写的“为人民服务”的标语,“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党政工作人员的座右铭和行动口号,在“为人民服务”提出以来的大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一代代的中央领导集体将这一思想不论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加以发扬光大,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这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所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
  这样的一种道德标准,如何传递给我们的学生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形成共鸣?这是学这篇课文我们要思考的,也是我们教学这篇课文所要承载的人文内涵。在重大的集会,特别是在阅兵仪式上,首长检阅部队时说“同志们辛苦了!”战士们则高声响亮地回答:“为人民服务!”成为一种定格。林莘老师在课始引入了天安门广场上阅兵式的一段录像。“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响彻云霄、惊天动地。此时恰逢中午时分、饥肠碌碌,师生们为了为本次研讨活动还要上完这一堂课,师生对话“同学们辛苦了”,引导学生对曰“为人民服务”,巧妙地将小课堂的学习置身于时代各发展阶段的大背景。
  在教学“死的意义”一段,主席先用什么证明自己的观点?用了经典名句“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证明自己的观点。毛主席自己就是伟人,为什么还要引用别人的话?用别人的话来说,更具有说服力。主席引用谁的话?是司马迁的话,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的话,为什么?流传了千百年、千锤百炼的真理。精彩的一段教学将要呼之欲出了:你又仿佛想起了哪位名人、哪位志士的名言?学生的回答是一波波地涌进我们的心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生当作人来,死亦为鬼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些名言在我们耳边回荡,表现民族气概,这就是什么?这就是名言。我们引用的是千百年、耳熟能详的名言。所以引用名言,我们不可能不学、不可能不用。林莘老师的这一段的教学让我们明白了,语文教学要根植于经典文化的大背景,要让学生广泛地积累,并将学生的积累应用于语文的实践过程中来。
  二、让语文学习徜徉在“厚”与 “薄”的辩证之中
  林老师引导学生思辨,这篇课文和以往学过的课文一样吗?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学生回答说大概是讲话稿。张思德同志是好同志,一般我们在讲话时才说的。以往的课文,经常有细节描写,这篇课文有吗?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就是分析问题、讲道理的,有深刻的思想。接着林老师再告诉大家这篇课文的重要的特点、规律,每段话都有作者要讲的重点、要点,放在每段话的开头或结尾。接着就与学生一起找要点:先找到关键的一句,再把这关键的一句加以概括、再提练。第二自然段概括出了“死的意义”,第三自然段概括出了“不怕批评”,“接受批评”也可以。第四自然段自己读、自己找,学生找到、概括出了“团结互助”、“互相关爱”等,林老师给予肯定:非常准确,用哪一个都行。
  此时,林老师告诉大学一个读书的方法:再长的课文,提取关键很重要,这就是把文读短了。
  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师:现在我开始演讲了。首先我们要明白死的意义,接着要不怕批评,最后我们要团结互助。
  这样演讲行吗?不是把要点都告诉大家了吗?
  生:太笼统、太抽象了。
  生:当时的情况是在追悼张思德同志,要把张思德的事迹也要讲出来。
  师:此情此景……
  生:像流水帐一样
  师:不是流水帐,就是提纲。怎样具体展开、具体地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呢?我们不但要把书读薄了,还要把短文读长了。我们就是要这样的一个来回。记住这个好方法。
  好一个这样的来回,主席先用什么证明自己的观点?经典名句——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接着就将学生的积累发挥到极至。
  教学继续进行着,“主席继续展开说明——(生读)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这句话用了什么办法吗?对比。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轻如鸿毛。
  这句话你读懂了吗?老师只读出一个字,哪个字?死。
  为人民利益而死,怎么解释?你能用哪个词语来代替它?
  生:牺牲、就义、捐躯……
  下面个死呢?死不足惜、爆毙、下地狱……
  为什么不同的解释?立场不同、态度不同、观点不同,这就是我们的语言有温度、字字有温情。我们要读出这种对比、 这点不同。
  指导学生读。
  想想主席当时会有怎样的手势?
  谁读前半句、老师读后半句。
  为人民利益而死,主席是非常感慨,不该笑,……
  会读吗?读出强烈的对比。
  希望你们读得一气呵成、秋风扫落叶一样的。
  停一停,看着他去死。再读。
  同学们,这一比,比出了情感,比出了爱与恨,比出了是与非。记住这样的好办法——对比。
  如何把文读长了?又总结出了一个好方法:对比着读。
  三、无字之学亦语文
  主席在对比中告诉我们,到底怎么样的死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呢?主席进一步地展开,认为怎样的死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主席觉得对比还不够,举了谁的例子?张思德。
  张思德是谁?主席为什么给他这么高的评价?从两小时的电影里截取了两分钟的片断,看仔细了。
  是的,对张思德这个人物的认识,可以提供一段关于张思德事迹的文本,也可以提供别的非文字的材料。而林莘老师利用多媒体,提供的是电影《张思德》中的典型片断,并与学生边观看、边议论情节:
  师:见到张思德了吗?喜欢他吗?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生:追猪,到江里还追,追的是猪,是老乡的命根子。
  生:喜欢送水的镜头。很危险还跑得那么快。
  生:推轮胎。地上火……
  师:那样的天空、那样的天气、那样的行为……
  生:……
  师:见过卖力的,有没有见过这么卖力的?
  真心、细心、爱心,三心牌好孩子。
  孩子还叫他爸爸,还没结婚……
  每一个经典的镜头,就是一个生动的事例,刚才说镜头,就是在举例。在这些例子中我们看到了怎样的张思德?非常朴素,朴素得就像……看到的是为人民服务。
  这一个教学片断,让我们感悟到了,无字之书亦语文的道理。
  “稀课”共赏,不论什么样的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语文课中的教材,我们在教无论什么样文章的时候,只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我们就一定能教出高效的语文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