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监不能忽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2:48:18
香港有时评家曾以讥讽的态度,对内地的历史热加以冷嘲。在他们看来,当今的中国知识分子只能向数千年的历史找话题,抒所见。
这类时评家是有偏见的,我认为有背于中国人的常识。
作为中国知识分子,能对中国的历史一无所知么?最早的《诗经》著述中就提出过“殷鉴不远”的史学观点了,所谓“殷鉴”就是“以史为鉴”。从孔老夫子著《春秋》就提倡了“以史为鉴”的史学传统,形成春秋战国以来为史学家承传的史观,尽管有“百家争鸣”,各抒议论,但借鉴历史以看治乱兴亡却是有共识的。
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开篇就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引导读者对历史进程、国家形势作冷静思考。又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阕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临江仙》的词,引导读者对历史作客观的评价。可以说古往今来有关国家的历史发展无论是前进、倒退、循环……都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对在历史上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也受到人们的考问、探索。而顾炎武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激发了无数志士仁人的反省与思考。鲁迅这样发誓:“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他曾沉浸于历史,发出要求改变无声的中国,争生存于世界的呼唤。历史证明,不论是章太炎、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还是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翦伯赞……都曾“以史为鉴”,发出过惊醒民族免于沉沦的呐喊,终于推动了历史巨大的飞跃、转变,创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时代。
但是应该看到,“以史为鉴”,也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以远例而论,秦始皇统一的大业为什么很快就被推翻?西汉的政论家贾谊以《过秦论》深刻地指出是秦行暴政、仁义不施而导致秦亡的。汉吸取教训,以王道的仁义代替霸道,建立了符合民心的政权,出现了史家赞颂的“文景之治”。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作了专题的治世宣播,就是寄寓“以史为鉴”的意义。
皇皇的文史证明,历来的政论家、史学家纵论国情的治、乱、盛、衰,大抵“以史为鉴”作一面镜子,有的持进化论,有的持改良主义,但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才有唯物史观的传播。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史学家身份的郭沫若发表了一篇《甲申三百年祭》的著名论文,“以史为鉴”地论述明崇祯的统治以及李自成农民起义入主北京却又失败的教训,藉以引起革命政权的高度警惕,当年曾传播中外。如今读来,是其义犹新的。
可见,“以史为鉴”的议论,具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的重要内容,是绝不容忽视的。从历史上还可以找到大量鉴于史训的意义深远的故事,许多著名人物如司马迁、刘知几、司马光以及明清时期的顾炎武、钱大昕、赵翼、章学诚……都弃官修史,寄托了对国家民族成败兴亡的感悟而立言警世。这“古今多少事”,都曾引发过“历史热”,而这些“历史热”无疑还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