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弃的常识 - 生活频道 - 博客大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3:40:06

被遗弃的常识

2010-06-16 10:59:21
作者:夏小茶  来源:人在草木间

  前几天看了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Ⅱ》,是好早以前朋友青鸟推荐的。这个叫青鸟的朋友我一直没见过,他给我推荐了很多好书,至今还有好几本买回来还没开封的,就放在我此刻的正前方,笔记本电脑的背后。剩下没看的全是小说了,看小说是超级奢侈的事。我希望在这三天假期里看掉一本小说,但假期已经过去大半了……

  这几天想看的书还不只小说。最近同时在看的还有杨葵的《过得去》、奶猪的《我呸》、吉米•哈利的《万物有灵且美》。还有一本宁远的《丰收》,收到有一段时间了,还没看。还有老罗的《我的奋斗》,买了,还没看……真是的,好多认识的人最近都在出书,忙得我啊,看书跟完成任务似的,这样说不太好,但的确是有这样的感觉啊!

  还是先说这本《少有人走的路Ⅱ》吧。虽然我一向自认为小宇宙比较强大,也够自恋,但也有很混乱、很低迷的时候,记得当时青鸟给我推荐这本书,就是在我骚扰了他一下的时候(我一纠结就喜欢骚扰他)。最近我又不怎么好了,然后在朋友那里看到这本书,马上借了过来,以少见的速度迅速看完了。

  其实我很少看这种类型的书,和很多人一样,对这种心灵成长以及励志方面的书,都抱有抵触和怀疑,因为这类烂书实在太多了,稍微好点的无非也就是在讲一些常识。常识是重要的,但不能一天到晚地抱着常识来啃,更重要的是行动。每次青鸟给我推荐这类书(其实次数极少),我都要抵触一下,然后才被他说服。他看书很多,也相对比较了解我,所以我比较相信他的推荐。

  看下来,的确大多数是常识,没有太多新鲜的。但作为有名的心理医生,作者M·斯科特·派克会让那些常识更加清晰和系统化。当然也有吸收到新的东西,特别是看到第九章的时候,我有终于在这本书里发现了宝藏的感觉。那章叫《心灵成长的阶段》,把人的心灵成长分为了四个阶段:1、混乱的、反社会的;2、形式的、制度化的;3、怀疑的、个人主义的;4、神秘的、公有性的。最近几年,我偶尔会想到宗教的事,也对信教的人比较好奇,喜欢跟他们聊聊宗教的话题。没想到作者把教徒划分在第2阶段里面,很新鲜,也为我的疑问给出了一种解答。还有比如,在一个有着正宗宗教信仰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为什么偏偏容易叛逆,按照作者的4阶段分法,也有合情合理的解释。我不想啰嗦了,有兴趣的自己看吧。

  刚看完第九章,我在QQ上碰见我哥,我向他推荐这本书。如我所料,被他斩钉截铁的拒绝。我哥喜欢看网络小说,不爱买书,更别提这种书了。于是我施展了有生以来极其罕见的死缠烂打的荐书行为,要是换成别人,我才不关心你看不看呢。终于,在我说出“如果你不买或买不到我就空投一本给你”之后,我哥被我感动了……

  说了好多闲话,下面深情摘抄本书中我喜欢的一段故事。说到“人的本性就是改变”,作者引用了怀特在《石中剑》一书中的一个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还处于萌芽状态。一天下午,上帝把所有小胚胎召唤到一起说:“我将给每人三件你们想要的东西,无论是什么,我都满足你们。所以,挨个到我跟前来,告诉我你们的要求。”

  第一个小胚胎过来说:“上帝,我想拥有铲子般的手和脚,这样可以在地下给自己挖一个完全的家;我还想要一件厚厚的毛皮外衣,冬天御寒;我还想拥有锋利的前牙,这样我就能啃食青草。”

  上帝说:“好的,去做一只土拨鼠吧。”

  第二个小胚胎过来说:“上帝,我喜欢水,我想拥有柔韧的身体,在水里畅游;还想要能在水下呼吸的腮;我还想有一套能让我保温的系统。”

  上帝说:“好的,去做条鱼吧。”

  上帝询问了所有的小胚胎,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了。那个小胚胎似乎非常害羞,上帝不得不上前问道:“好了,最后一个小胚胎,你想要什么东西?”小胚胎回答说:“嗯,我不想显得过于冒昧,我也不是不知道感恩,我其实很感激您。可是……我想也许……如果不太麻烦的话……我想就保持现在的状态——继续做一个胚胎。或许将来什么时候,当我足够聪明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东西时,我再请求你赐给我……或者……如果你对我有所期许,你也可以给我三样你认为我需要的东西。”

  上帝笑了,说:“啊,你是人。既然你选择了永远做胚胎,永远保留改变的本能,我就赐予你统治其他生物的能力。”

  正如作者紧接着阐释的:“当然,我们大多数人早已脱离了胚胎期。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变得墨守成规,顽固不化,抛弃了改变。我注意到我父母和其他人,过了五六十岁后,对新事物缺乏兴趣,而且越来越固守自己的观点和世界观。于是我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直到20岁那年M·斯科特·派克遇到当时65岁的著名学者约翰·马昆德。他们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M·斯科特·派克发现这个老人对所有事情都充满兴趣和激情,他们常常一起辩论到深夜,“马昆德先生的观点每周都会改变三四次”。“这个老人不仅没在心理上变老,反而变得更年轻,更开放而有弹性,甚至多数儿童和青少年都无法企及。”

  这部分的结论是什么呢?“身体可以变老,但心灵绝不能变老……我们可以让心灵永葆年轻,不断成长。这种不间断的改变和转换的能力,恰恰是我们人性最显著的特征。遗憾的是,我们通常把它们遗弃了。”

  看吧,还是常识,被很多人遗忘和遗弃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