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鹏就张悟本事件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45:25

林中鹏就张悟本事件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网评]   编辑:BYB.cn   日期:2010-06-11 15:05

■食疗属于养生,但并非其主体

 

 

  【byb.cn】(来源:新浪博客健康公益联盟)编者按:本篇文章是林中鹏先生于2010年6月6日就张悟本事件答光明日报记者的提问。(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最终确认,文章有些语句不够连贯)林中鹏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69d16b0100j1r4.html。

 

  林中鹏简介:林中鹏,中医文化学者。1939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现任中医人体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委;北京国际公益互助协会副会长。

  记者:养生之道的内涵是什么?

 

  林中鹏(以下简称林):吕氏春秋里面谈到一个最早的关于医学的定义,就是“生生之道”,第一个生是动词提高,第二个生是生命能力,道是根本性的规律。

 

  医学就是提高人的自康复或者自组织能力的学问,或者叫提高生命力的学问,所以它不是疾病的医学,不是现代西方医学所认为的疾病医学,它是提高你的自康复能力、或称自组织能力以后,把病给消除了。所以说整个中医是广义上的大的养生学。

 

  在《黄帝内经》里面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就是黄帝和他的老师岐伯在谈到瘟疫的时候,黄帝说几乎无论老少全都得了同样的症状,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就得不了病?(“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疫,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这是在描述整个瘟疫的症状,这说明《黄帝内经》对瘟疫、传染病已经了解的非常清楚。但是后面一段话写的为什么有些人就不得病?岐伯就告诉他,“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什么意思?自康复能力,你的自组织能力强了,外邪就不会干扰。

 

  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康复能力的学问,和疾病医学是不一样的

 

  养生的概念最早被官方认可——在民间。从公元前,从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养生的概念——是在公元610年隋朝的时候,是由当时的卫生部长,也就是所谓的太医令巢元方正式确定的。他写了一本书,叫《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里面一共有一千多候,也就是一千多种病,一千多种病。(书里)没有写药方,药方都是另外写的,(这本)书里面就说(开药方的办法)以后再告诉你,只有一个(治病)方式写在里面,叫养生方、导引法,也就是养生,怎么样使人康复,一共有是213种。

 

  记者:不用药物,通过养生的方法来解决疾病。

 

  林:这个事情就说明到那个时候已经把养生跟一般的中医之间就剥离开来,实际上一共是279种养生方导引法,把重复的刨去是213种。……整个中医药体系就是从刚才我们讲的《吕氏春秋》和《黄帝内经》时代开始,(实际上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伏羲时代)。

 

  (养生)最成熟的、表达的最清楚的应该是汉武帝的叔叔,就是淮南王。他组织了一批专家跟学者,写了《淮南鸿烈》,又称《淮南子》的。他对养生之道有一个描述,认为人体生命有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形,形是什么?就是物质系统,对人体生命的物质系统。

 

  第二个要素是神,人的自组织能力、自康复能力。

 

  第三个要素是气。他的原话是这么写的,“形者生之舍”也,物质基础就好像生命的物质,就是房子。“气者生之充也”,就是充实在房子里面,第三个是“神者生之制”也,也就是主导者是“神”,那么气是沟通神与形之间关系的一个使者,所以形、神、气是这样的概念。因此整个中医学来说,实际上就是这三个要素组成的,而且老大是神,也就是你的自康复能力,老二是你的物质基础,老三是气,也就是沟通神跟形之间的使者。后面这两句话很重要,“一失位,则三者俱伤矣”,就是老大、老二、老三位置不能调换,如果老三变成老二,或者老三变成老大,那么对身体就会产生危害,所以中医是这个原则。小的、狭义的养生之道也是这个原则。

 

   如何来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在《淮南鸿烈》里面也讲的很清楚,第一,“将养其神”;第二,“和弱其气”,因为你是做沟通的工作,你不协调行吗?而且为什么要弱呢?就是说你不要超过老大的地位,甚至你也不可以超过物质基础的地位;第三个是“平夷其形”,这点很重要,因为我们现在谈到养生之道的时候,现在大量的炒作,都认为就是食疗了,好像养生就是食疗、就是药膳,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个只是放在第二位的。所以现在我们讨论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中国养生之道的最重要的东西。因为他们假装不知道有神的存在,假装自康复能力好像不存在,所以拼命地去炒“形”,因此才会有这次的所谓食疗跟药膳的大起大落,实际上养生养什么?就是养“神”,或者说养“心”,或者说养“性”,。

 

  这个三个“或者说”有它的历史渊源,在汉以前叫养“神”,到了隋以后,因为养生这个问题变成了很专业的一个概念,因此把养神改为养心和养性,是用到个人的;反而把“神”跟“形”这一对词用到社会上,所以一个社会如果健康不健康,看他物质基础怎么样,看他的社会道德的面貌怎么样,这个就是社会的“神”跟“形”,然后作为个人的养生之道反而变成另外两个词了,叫做“性”和“命”的关系。所以我们今天在报上面看的乱哄哄的这些东西,实际上只谈到“命”的问题,没有谈到“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没有谈到最主要方面的问题。所以,养生之道的概念实际上养两方面,一个养“形”、一个养“神”,今天我们媒体上渲染的养生之道只谈到养形,没有谈到养神。这个就是整个中国养生学的整个历史过程。

 

  我们今天讲的食疗、药膳,只是养生当中的一部分,而且并非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它很有意义、很有价值,我们需要讨论它,因为它对人类生命来说太重要了,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它,而是说它不是第一位,第一位的是养神,第二位才是养形,所以这一点是应该要清楚的。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否回答清楚了,你看看有什么问题。

■中医与营养学的区别和联系

 


 
  记者:刚才您讲的药食同源,这是咱们中国特有的吗?别的国家有这个吗?

 

  林:没错,药食同源是养形当中,就是刚才我们讲中医当中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最近做了一项工作,药食同源是和西方医学当中药食分开是相矛盾的,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所以现在的问题,药食同源之所以会引起质疑,是引起什么质疑呢?是引起了西方医学人士的质疑,当然外国的西医不会质疑,只有部分中国人在学习西方医学以后,认为西方医学是在医学问题上唯一的标准。这是一个老问题,我们一百多年来,或者说更远一点,两百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全盘西化。所以我们的标准、价值观完全是西方的,在医学上面,或者说中国医学的主流价值观是西医的价值观。因此,他对药食同源的概念就产生了这样的看法,认为就是不科学。

 

  应该说今天因为谈到了药食同源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恢复中医药价值观的话,这个药食同源就形同虚设,药食同源你如果不确立的话,就产生我们目前在饮食方面的尴尬的局面,这种尴尬的局面是什么?比如中央二台“食全食美”栏目,(旁边)一定要有一个营养专家,这么一来这个东西是很奇怪的,为什么?这个东西吃下来有没有“营养”,以这个作为准则,因为如果是世界上就只有一个营养学的标准的话,那(吃饭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我这样说起来好像很绝对,但是实际上你想想就知道了,营养学几个标准?糖、脂肪、淀粉,这是最早的三个要素,后来加个微量元素、维生素,现在又加个第6项——纤维素,好了,所有的食品都把含量分的很仔细、很科学,但是你发现这个东西很好,好在什么地方?这里有糖多少、脂肪多少,什么什么多少,都有个含量,这个叫科学。但是问题就来了,既然它是科学,我吃它们就行了,我就把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配起来,我不要吃饭了,就吃那个药丸就行了,很便宜,而且非常方便,一合成不就行了吗,花那么多时间去搞农业干什么,花多少多时间去搞多样化是为了口味?如果是为了口味,各种香料都有。

 

  所以今天我们为什么会产生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多数是因为我们在(食品方面)客观指标全盘西化的结果。(中华原创医学对食品)不这么认为,中医为什么认为可以药食同源呢?药食同源实际上在《黄帝内经》就已经讲了,我们的医道是干什么,是“聚毒药以攻之”,什么意思?就是不是“聚药以攻之”,我们治病不是光吃所谓的药,而是把毒也放进去,只要对人有好处,这个毒也是可以用的。现在我们按照西方医学,药是不可以变成食品的,食品是不可以入药的,这个是1995年我们在制定保健食品法的根据。因此这个保健食品法一公布以后,全国上下原来的我们已有的知识就跟这个法律产生了抵触,为什么?维生素A是保健食品,深海鱼肝油为什么是保健食品?因为它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E,有保健因子,因此它是保健食品。这个概念是从西方来的,但是西方又没有保健食品这个概念,所以我们现在的法律是偷梁换柱,本来西方的这个东西是功能食品的概念,你现在叫保健食品是告诉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凡是有功能因子的就能保健,有功能就能保健,将保健食品与功能食品完全等同了。这个东西是非常错误的一种概念,但是已经形成法律。

 

  记者:保健应该是中医概念?

 

  林:对,保健原来是中医概念,但从1995年以后就不是中医的概念了,这是第一。

 

  第二个,现在我们老百姓都知道,像绿豆汤,大夏天的喝绿豆汤清热、解毒、消暑,那么现在这个是很有保健作用,谁都知道,但是现在不行了,它不能当做保健食品,为什么?清热因子在哪儿?解毒因子在哪儿?消暑因子在哪儿?你得找出那个物质基础,找不出来,对不起,你不是保健品。因此我们全国百姓都是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实际上是处在“全民违法”的一个局面中)。假定这个法律是对的,又假定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的东西是存在的,这就是两层皮:我可以既要听他的,也要保持我们传统的东西,这样是不能长久的。这里面是什么原因?就是价值观的问题,因为我们保健食品法是运用西方的价值观来衡量中国的食品概念,1995年以后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摩擦,实行了15年以后大家才知道,这个法是对中华文明,中医药学的养生文明是很大的冲击,冲击在什么地方?就是除了营养学的标准以外,就是所谓的保健品,还有没有别的标准?中医有自己的标准,叫性、气、味。性、气、味里面最关键的是性,这个是温的还是凉的,比如说绿豆汤是凉的,但是作为西方医学来讲,就认为这种讲法怎么能叫科学,什么叫凉?凉的因子是什么?我们说在冬天的时候吃一点桂圆温补一下,那也不行,温补因子在哪?根据什么?他们不知道,(记者:那应该是经验的东西)不是经验的东西,所以这个就是我们现在包括中医界人士,在这个问题上不敢说自己的判断标准是标准,现在我们在谈养生的时候,经常是这么说的,“西医是这个说法,我们中医是这么说的”,而不敢说我们中医的标准也是标准,这样就引起了目前的很多问题。

 

  《宪法》第21条(指中西医在学术上的平等的条款)到今天为什么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行政上不能执行下去?就是因为他们在思维当中认为西医那个有定量的是科学的,中医这个东西是经验,经验能作为标准吗?不能。实际上,中医的性、气、味不仅仅是可以作为标准,而是从科学的角度,从现代科学前沿的角度,它是研究复杂生命的过程当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我们曾经做了一幅图,这个图就是说明西医的标准是科学的,中医的标准也是科学的,但是西医的标准有他的缺陷,中医的标准有他的优势,所以这两种东西本来是不矛盾的。但是现在强势的是西医的价值观,而把中医的价值观抹煞掉,这个是目前我们出现的关于食疗、药膳为什么迟迟到今天不能普及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你只能用西方医学的价值观。比如说牛肉、羊肉、猪肉,你要吃什么?西医很坦然告诉你,分析一下,哪一个蛋白质好我们吃哪个,对我们来说没有哪一个可以吃,哪一种不能吃的;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是很明确告诉你,猪肉是中性的,但是微微有一点偏凉,牛肉也是中性的,微微有一点偏温,羊肉是大温大热的。在冬天吃的时候,所谓的药膳就是当归羊肉汤,当归、甘草、羊肉,没有说喝当归猪肉汤的,什么原因?因为羊肉是温补的,那现在问题就来了,你这个羊肉是温补的,你根据什么?没有根据,他认为没有通过化学分析的,没有经过营养学分析的都是没有根据,不科学的东西。

 

  比如谈到牛奶的问题,现在到底要喝牛奶还是喝豆浆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很简单,不是中国人提出的,是WHO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6种健康饮品当中提到了豆浆,没有牛奶,这本来是很客观,这个是西医的概念、西医的观念,不是中国人的事,结果(就在)中国人(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实际上已经脱离开学术问题了,一部分专家说牛奶比豆浆营养要好,但是有一部分人认为豆浆比牛奶要好,但是从中国医学价值观的角度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用性、气、味去看。如果从营养学来比较,是1斤黄豆(中含有的蛋白质)相当于11.7斤的牛奶,但是牛奶的蛋白质是短链蛋白,也就比较容易吸收,豆浆是长链植物蛋白,不太容易吸收,有这个区别,因此,主张要喝牛奶的就谈到了一系列的理由,甚至两边的专家就吵起来。

 

  这里面我认为应该这样,首先第一个要排除利益集团的因素,别因为我们有很多牛奶公司,你一说他豆浆好,豆浆又便宜,那我的牛奶还卖给谁,所以我们希望专家心平气和,从科学的角度对待这个问题。这些专家们主张牛奶好的也没有错,因为刚才我们讲了短链蛋白是容易吸收,但是从中医的性、气、味来说,它是偏寒的,中医的性、气、味的标准点是什么?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大多数的中国人作为衡量它的标准,如果对大多数人吃起来没有问题的都叫“中性”,比如说五谷杂粮,咱们起码几十万年了,吃起来对人都没有让你偏左偏右,或者偏寒偏热的毛病,因此它是性中的,黄豆是性中的,因此豆浆是性中,很适合于人服用,他是从性、气、味的角度,不是从营养学的角度。赞成西方标准的科学家,认为这里是短蛋白,但是对于85%的中国人来说,喝牛奶都有反应,什么原因呢?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它偏寒,但是对比如说像蒙族、藏族,他没有这个问题,他们很适应,所以这个标准谁对谁错,我看都对,1斤黄豆等于11.7斤的牛奶,他都能分析出来,你说他科学吗?很科学,从蛋白质的角度;但是从性、气、味的角度来说,你吃进去肚子都不舒服,虽然你喝了那么多的蛋白质,因为他不舒服,抵制你,你就消化不良,你就吸收不了,起不了11.7斤的作用,甚至还把你吃下去的别的东西泄掉,但是能不能改变?能改变,改变什么?就是如何发酵一下,变成酸奶,我看到张悟本那本书里说酸奶不能喝,这是一个误会,他可能说的是勾兑的酸奶,我们天然发酵的酸奶,是当牛奶发酵变成酸奶以后,只要没有杂质,发酵出来的酸奶是不会发臭的,天然发酵的酸奶它的性已经改变了,已经不那么寒了,而且很容易吸收,从性来说已经变得靠近温了一点,改变了原来的凉性。

 

  所以这个问题本来如果你两种标准都采纳的话,你就不会出现去争。你看看《红楼梦》里面讲,在喝奶的时候喝的是羊奶,没有人去喝牛奶,什么原因?是因为羊奶偏温,牛奶偏寒,对身体比较虚弱的,像林黛玉之类的喝羊奶比较合适,但是从西方的角度来说,用营养学来分析的话,羊奶只有牛奶营养的90%,同样里面含蛋白质,羊奶还少一些,但是中医从古代从性、气、味的角度已经有了定论,认为羊奶比牛奶性温。因此我们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围绕一件事,就是中医药有没有自己的价值评估体系,它揭露了一个什么问题?揭露了今天整个中医衰败的原因,很难救起来的原因,是放弃了自己的价值评估体系。所以刚才您问的那个问题,大概就是这样,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存在,本来东西方各有自己的价值评估体系,在医学上不可以互相取代,但是可以互补,这个互补实际上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方向,这个是很积极的。 

■“康乾”非“盛世”而是“浩劫”

 

 

  中医:“康乾浩劫”而非“盛世”

 
  记者:您昨天在电话中说中医放弃了自己的价值评估标准,这个进程大概是从清朝“康乾盛世”的时候开始的?

 

  林中鹏:所谓“康乾盛世”要说几句话。一个就是我们今天中医出现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国家现在很重视,我们历届的领导都很重视中医,建国以来哪一个领导不支持中医?都支持,投的钱很多,但是越多中医越扶不起来。新成立的一些中医院是用西方医学的价值评估体系(建立起来的),很难产生所谓的名医。因为你是用西方医学来评估,所以这个问题就非常难办。

 

  为什么说我们现在中医界要反省,你到底要怎么做,难道你是要恢复到解放前吗?我们现在不行,你恢复到解放前,那个时候是不是中医还很好?也不好。恢复到什么?恢复到满清时代你满意吗?中医是不是就解决问题,实际上满清在中医学术上是一落千丈。

 

  记者:那个时候是因为满清不信这个东西,他入主中原不信这个东西?

 

  林:我们谈谈——因为这个本来跟学术没关系,但是跟学术的成因有关系,要稍微讲一下——刚才我们已经讲了,养生之道作为医学上的主流之一,从隋朝到明朝,历代的国家都有颁布,养生之道都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隋开始,唐朝、宋朝,特别是宋朝,宋朝颁布的所有的经典都有养生方、导引术,甚至包括金元四大家,就是南宋、北宋以后,所谓的四大家留下的著作里面都谈到了养生的问题,都谈到了导引的问题,这说明什么?就是在金元那时候都没有改变,尽管是少数民族在统治,但是都没有改变。

 

  到了明朝以后那是很清楚,在太医院是有导引科的,甚至他们在培养人才的时候……

 

  记者:这个导引科是什么?

 

  林:导引是什么概念?刚才我们讲,就是在隋朝的时候把养生的概念……提出两个,一个养生方,一个叫导引法,这两个混在一起的,导引是什么概念?叫“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你看三个要素,领导的导,要让你的气变的非常和,你要心平气和,中国的语言……翻成英语怎么翻?没法翻,只能按照它的意思去翻,但是这个是养生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以“导气令和”,就是说养生的最重要的关键是让你心平气和。第二个“引体令柔”,就把你的身体关节都松开了,中国最早的医术现在我们保留的是公元前186年,吕后时代写的叫《引书》,吕后凤凰二年,这本书在荆州那个地方,就是湖北张家山247号汉墓里面发掘出来,一共是1236枚的竹简,其中《引书》部分是一百二十多枚,里面大量的导引法养生方,里面非常丰富,但是我们也很奇怪的是中国对它没有研究,最早对它有研究的是德国——张家山汉墓1984年就发掘出来了——在波恩大学里面,我参加了那个会,他们已经公布了他们对《引书》的研究结果,《引书》就是讲的养生的内容,养“性”的内容。

 

  我们今天中医界里面一直就把刚才讲的巢元方在公元610年的《诸病源候论》这本书,213个导引法都视为是我们中医自己的,是我们医学的范围,但是这本书到今天为止没有一个人会用,只是从文字上面做一个解释,但是如何用,没有人进行研究。所以应该说我们对养生的研究现在基本失传,只有在食疗跟药膳上面做一点小文章而已,整个养生的概念已经去掉一大半,因为刚才开始我已经讲,老大(指“神”)……

 

(药食同源:点击放大)

 

  这幅图纵坐标是西医营养学的标准,横坐标是中医的标准……讲的就是说食疗当中的性、气、味……比如说肉都一样,什么驴肉、猪肉,如果你让一个营养学专家冒充成养生专家的话,那问题就很大了,你怎么解释牛奶跟羊奶之间什么关系?牛奶跟酸奶之间是什么关系?再一个,牛肉、羊肉跟猪肉之间又有什么关系?都是蛋白质。但是从中医角度上就(反而)分的非常细,所以不要以为是西医的标准定量做的很细,中医的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里面这种思维方式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有关系的。举一个例子,南辕北辙这个成语,说的是一个人驾着一辆车去旅游,路中去问,我要到某某地方,人家告诉他你现在方向错了,然后旅游者怎么回答?不要紧,我这个马很结实,我这个车非常好,路人就告诉他你应该是北辕,你不应该是南辕,你方向错了,他又回答,不要紧,我这个经费多的很,旅费很充足。这里面说明了什么?定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把旅费、马匹的好坏、把车结实的程度就看成西医的量,所以西医的量如果定性不准确的话,西医的定量方法有可能会危害到最后的决策。中国很多成语里面都包含着这样的智慧。因此中医和西医的标准应该互参,而不是像现在用一种来代替另一种。所以你看牛奶的问题你说不清楚,豆的问题你也说不清楚。

 

  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关于豆的问题。黄豆是中性的,你吃多一点没关系,但是有一条,豆腐你可不能够使劲吃,为什么?豆腐磨完以后,豆腐好吃,但是豆腐是寒凉的,在农村都知道,因为农村里面哪个地方买豆腐?只有家里做豆腐做一大锅让孩子吃,吃了以后孩子有的受不了,寒凉,胃疼、胃病就出来了,什么原因?做成豆腐的豆已经变成寒性。所以从西医的角度虽然都是植物蛋白,你变成更细了,把渣去掉了更集中提炼了,这个因子就出来了,蛋白质就多了,好啊,但是从中医的角度这个已经变成寒凉了。

 

  今天我们来看,同样是黄豆,如果你把它发酵了变成豆豉,这个豆豉就是温性的。……还有我们今天食品的安全问题非常成问题,中国人吃不到真正的酱油。我这样说你可能说怎么没有,到处都是卖酱油的,你怎么说没有酱油呢?因为豆豉是经过发酵,是有活性的,现在我们所有的酱油都规定加添加剂,我们现在中国人一年吃的几万吨添加剂,没有人去管它,它为了防腐但是你不知道,这里面生物活性,一防腐就防掉了,所以现在防腐防掉以后,我们现在肠胃的细菌很弱,我们人跟细菌们共生已经不知道几十万年了,这几十万年当中都共生在一起,现在你要加添加剂,要防腐,所以大家吃进去要杀这个细菌,好了,杀完以后现在在酸奶里面又增加所谓的益生细菌,一方面让你吃添加剂,一方面让你吃益生细菌,这些都使食品安全成了问题。所以今天为什么大家关心食品,不是没有道理的。从这些大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能够理解目前大家为什么对这个问题那么关注。

 

  记者:刚才我看您讲了两个特别重要,一个是现在中医放弃了自己的价值评估体系,还讲了一个就是我们对于养生的研究现在已经基本失传了,这两个有必然联系吗?是不是因为我们首先放弃了这个价值评估体系?

 

  林:这两个是必然联系的,我现在讲一下它们是怎么回事。满清统治的时候。我现在为什么忌讳讲这个事,我们跟满族是兄弟民族了,不要谈了。

 

  记者:民族团结……56个民族一家。

 

  林:这个东西是非常错误、非常危险的观念,明年就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了,当年孙中山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能够去说咱们以前都是兄弟,你杀了我的祖先,没关系,我们现在都是和平,是兄弟了。汉族和满族当然是兄弟,但是对满清统治者当时的行为你可不能够这么评价,否则是对中华民族的一个亵渎,毛主席、周总理在对日本友人谈话时也是这么评价日本人的,就是要把少数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和广大日本人民区别开来。

 

  当时在康熙已经坐稳江山以后,曾经发出两道上谕,你们可以到档案馆去查的,第一道上谕说朕是不吃药的,朕的皇阿玛也是不吃药的,朕的太皇太后也是不吃药,当然这个药前面应该括弧加一个“中”字。他说这个话是可以理解的,从文化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什么?满族以前是信萨满教,有病就做做法,(满族)也有他(治病方面)的东西,但是他绝对不是中医。比如末代皇帝溥仪有一次偷吃水晶肘子,因为饿坏了,就是节食——满族有自己的习惯——偷吃了,因为一看自己从来没吃过,一把抓了就吃了,等到抢回来已经吃了一大半,最后怎么办?按照满族的规定要“蹲”,就是四个太监抓起他举起来把他摔下去,为什么?怕他囤食。这是他们的所谓的医疗方法,好不好我们不好评价,就是说这是他们的文化,所以他们不吃药。你要知道,他们是代表入主中原里三代的君王,第一代孝庄皇太后,第二代顺治,第三代康熙,都不信中医的。这条上谕是干什么?就是说你们以后不要提这件事,是教训他的臣工的,所以他就是这种态度,对医学就是这种态度。你看整个满清一代,我们的中医学基本上没有发展,但是还有个别的好东西出来,都是在民间层次,谁呢?吴鞠通、叶天士,都在满清初年,还有几位抗清的义士,像傅青主、像王清任,这都是在民间的,但是在御医里面、太医院里面没有,乏善可陈,因为这就是他们的态度。

 

  等到1822年,道光干脆——乾隆时代已经有太医院——跑到太医院去,从现在开始针灸取缔,这个是在太医院里面取缔,1822年,就是道光上台的第二年。

 

  记者:那就是道光二年。

 

  林:到这个时候,满清统治者就把中医的整个体系肢解了,只留下所谓的中医……今天中医的教育基本上就是满清的思维方式。把中医,原来针灸是放成了另类。道光理由很简单,真龙天子的身上怎么能够让人家拿一个针往你身上捅呢?不是为君之道,做皇帝的是不可以让你这样,因此就把它(指针灸)消灭。几千年的文化到满清发生了大倒退,但是我们现在接受了,我们现在很多中医都不会针灸。针灸的命运是这样,“养生”的命运更是列入等外。在满清时代的所有医术,带有官方性质的医术全部把养生都排除在外,跟明以前大不一样。

 

  因此,现在一个食疗(为什么会引起)大家爆发出对养生的热情?而且只是(对)养生的一小部分(爆发出)这种热情,千万不要认为是乱,这个说明什么?大家终于算明白过来,我们这一段时间以西方医学作为价值评估体系,对我们人体生命来说是有损害的,我们放弃我们的国宝作为一个标准是有损害的,所以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不管这个现象的背后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所谓的乱,我觉得这个都可以理解。 

■评价体系的融合与冲突

 

 

  评价体系:融合与冲突


 
  记者: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您刚才讲的时候也提了几个,包括现在有很多人热衷的食疗,还有气功、针灸,还有什么其他的吗?

 

  林:气功这个定名,原来古代叫做导引跟养生,本身就是叫养生。气功是这样的,为什么会叫成气功呢?本来叫养生方,刚才我们讲的是隋朝公元610年开始,就正式成为国医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气功是近几十年给它(定的名字)?

 

  林:气功是怎么回事?因为刚才我们讲,(气功)在有清一代基本上没有了,为什么,因为虽然康乾不能杀尽民间的所有一切的好东西,但是因为没有国家和政府来支撑,最终是不行的,所以一直到民国也不行。我们导引跟养生(气功)的这个概念是在革命战争时代形成的,具体的说是在1948年,就是解放战争前夕的时候,那个时候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当时在保定山区,有一个粮库的管理员叫刘贵珍。解放战争是没日没夜的,从领导到下面干部,没日没夜的工作,因此很多人神经衰弱,所谓我们现代西方医学的概念,神经衰弱,胃溃疡,神经官能症等等很多病症。这个刘贵珍也得了病,一下子体重掉到只有70斤多一点,已经变成一个骷髅了。第一,解放区本来就缺医少药,第二,即便有药西医西药解决不了这种疲劳综合症。所以最后没有办法了,就是请他先回家修养,认为这个人肯定不行了。最后一百天以后,他突然归队了,红光满面,体重增加了三十多斤。他们的领导非常惊奇,就问你是用什么办法?他说我也不知道。就是他的一个叔叔,是一个农民,目不识丁的,就教给他一种养生方法,就坐在那边什么药也没吃,就把他这个病治好了。再查所有的病都没有了,所有(西医概念上的病)都没有了。当时的专员,就是专区的领导就很重视,这个很好啊,“不吃药不打针,人人可行”。这三句话是谁写的?是当时的内务部部长谢觉哉谢老,由他写出来的,最后题词出来的。当时的那个专员我前几年还去拜访他,他已经九十多岁高龄了。他就告诉我,当时说这么好的东西应该推广,但推广得有一个名字,他们也不知道它历史上叫什么?那个农民叔叔就跟刘贵珍讲他也不知道叫什么。那么最后干脆就定名叫气功,所以气功疗法,是我党在解放战争当中是由于这个疗法对革命的贡献而定下来的。定下来以后,是刘少奇亲自批准的,建立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当时拨款非常艰难,但资金还是拨下来了。以后十大元帅都在那疗养过,都练过功,包括朱德,包括陈毅,包括叶季壮,那个时候外贸部的部长,还有各级的中央领导,几乎没有不在那受益的。然后开全国劳模会的时候,就把刘贵珍——因为他把这个方法整理出来,有功了——作为全国劳动模范,毛泽东亲自接见。这个就是(“气功”定名的)整个过程。它立过大功,而解放以后大批的论文,学术论文也证明它对很多西方医学认为的非常困难的疾病都能治好。所以卫生部是在 1955年12月29日由中央卫生部颁发的一个奖状,而且发给奖金三千块钱,当时来说是一笔巨款。“气功”这两个字就这样算固定下来。

  

  气功后来为什么变得臭了,怎么会变得这样。除了某些特殊性事件外,还是因为康熙的阴魂不散……  刚才我们讲气功是养生的主要内容。

 

  记者:食疗也是?

 

  林:食疗不是主要的,不是最主要的。

 

  记者:现在反而只能来炒作这个了,因为没有人研究这个。

 

  林:对,所以我们现在因为对气功这个东西有忌讳了,为什么?有XX功的问题。XX功是变成邪教了,所以现在谁也不敢说气功,但是我觉得应该实事求是。气功是气功,XX功是邪教,这个不能够混为一谈。过几天(2010年6月22日)要开一个世界大会,就在北京开,这个是中央批准的。

 

  记者:气功大会。

 

  林:第六届世界医学气功大会。为什么?因为现在全世界有八十个国家都传播气功,都从气功得益,两个发达国家相继都可以报销,美国现在也有一部分可以报销,这个是中国的光荣。刚才我们已经讲了中国在三百年来对世界没有什么贡献了,有哪一个科学发明是拿得到世界上去的?没有,就这个。

 

  记者:针灸算是治病范畴的了,不算是养生的范畴了?

 

  林:针灸治病在19世纪已经出去了。已经不是现在出去的了,它出去的很早。

 

  记者:算是治疗了,不是养生的,不包括在这个概念里面?

 

  林:针灸也有养生的,养生针法,就是说提高你的整个康复能力(并不是具体治哪个病)。正如我们刚才所说,养生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个是身体的,就是“形”,就是人的物质基础,一个是“神”,就是人的自康复能力的。还有一个是“气”,是自康复能力和物质基础中间的协调。中医是通过提高你的自康复能力来解决问题的,比如说像非典(SARS),开的药方没有一个是杀灭病毒的,而是治疗得病的人。

 

  那么如何看待中医和西医的价值?西医是治疗人所得的病,中医是呵护得了病的人。我把你的自康复能力调整高了,好了,你自己会对付这些病毒;西医呢,我一看到病毒我就要杀它,但很可能就是病毒是死了,你人也死了。所以为什么这个非典是中医来解决,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在非典这个问题上面,最后是很不公平的待遇,开庆功大会的是西医,为什么?因为中医你虽然能治好病,你仍然不科学。这个话从谁讲起的呢?是陈独秀(梁启超?)讲起的。陈独秀在五四的时候说,“中医虽能愈病,然不能以愈病之理服人”。意思就是说,你中医虽然能治病,但是你怎么治的,(讲不清楚),所以你不是科学。所以说上个世纪初已经是西方价值论,这些东西就比较根深蒂固。

 

  记者:您刚才说的像如果说食疗对应的那个是形,可能也有神,气功是不是可以说对应那个气,您刚才说生命三要素里面形、神、气?

 

  林:主要对神。

 

  记者:主要还是对神。那个气的话这个很虚的一个东西了?

 

  林:不是虚东西,它也是一个非常实的东西。因为中医最后也是讲究气,刚才我们讲引用的《黄帝内经》,里面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你物质基础非常好,你这个神——自康复能力也非常好,在这种情况之下,水涨船高,你的气也非常的正常,非常的充盈,但是不能够把气作为最主要东西。所以气功这个名字叫坏了,它好的地方是很通俗,气功,是练气的功夫,很容易理解。但是也给歪门邪道造成了许多可乘之机。所以它不如叫导引好,不如叫养生好。导引是讲它的技术关键,“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养生是讲的它本质问题,是呵护你的自康复能力。

 

  现在我们就转到那个养生方里面的食疗和药膳的问题。这个问题中医跟西医之间是有分歧的。这个也是导致我们最近为什么舆论会大起大降,这么热烈,一本书可以销四百万册,是不是这样多,我们也不清楚,媒体上是这样说的……是因为有需求。这种需求是什么?就是从1995年以后《保健食品法》公布以后的一个反弹,这是根本的原因。刚才讲了保健食品法这个完全是以西方标准这个价值观来衡量我们的饮食文明的,这个是做得很失败的。这个是背景,(现行标准)因为跟老百姓(心目中)养生的观念是不一样的,因此(那本书)一呼百应。我们现在的食品安全的问题很成问题,添加剂是普遍的,有些是硬性规定的。人们都要吃添加剂,一个国家吃几万吨的添加剂,说这些是消毒的、杀菌的。那么你要知道天然的东西加了这些东西以后它会是什么样的后果,但是这又是合法的。所以今天我们在食品这个问题上面是应该好好整顿,这个整顿是应该两方面,西方的价值观是可用的,但是不等于东方的、中医的价值观是不可用的。当他们出现矛盾的时候,你应该把它协调。我们里面有一个图就是专门协调这个作用,两方面的优势分别在什么地方。所以现在这个乱的背后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东西方文明当中的价值观、价值体系。如果你有这个价值体系,如果都能够正常地发挥,像我们现在谈到的这个所谓的乱就很容易解决。

 

  记者:您觉得现在关于养生的这种乱象根源是两种医学的价值观发生了冲突,现在无法调和?

 

  林:实际上是有办法协调的。因为西方文明引到中国来已经一百多年历史,这个是在冲突、在比较、在融合的过程,这个很正常,没有把它当成妖魔鬼怪。冲突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新生的学科形成的开始。过去一百年(发生过多次这样的冲突),1929年3月当时国民政府的行政院长汪精卫曾经提出了消灭中医的法案,但是冯玉祥、陈立夫不同意,最后蒋介石也没有签这个法令,所以中医逃过一劫;中医也举行过反对西医的游行,但是同样老百姓眼睛是雪亮的:西医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能解决很多中医还不好解决的问题。这个比较的过程就产生了很多学术上民主的讨论、辩论,很激烈,但是没有引起世界大乱,也没有引起社会大乱。我们今天应该心平气和地来对待所谓的乱象,不要采取过激的措施。我听说把人家的悟本堂给砸了,或者给拆了,说他是…… 凯撒的归凯撒,学术的归学术挖

 

 

  凯撒的归凯撒,学术的归学术

 
  记者:说他是违章建筑。也有可能原来就是违章建筑,借这个机会拆掉。

 

  林:……所以我觉得学术的问题用学术的方法来解决。刚才我们讲的推本,这个根源,养生是怎么来的,养生包含哪一些内容?养生古已有之……

 

  张悟本是年轻人,他没有学历,或者说他的学历不充分。但是问题来了,就是什么样学历的人可以讲养生,国家有这个规定吗?没有,为什么没有,说明中医的教育有问题。你在现在的教育课程的设定仍然是受“康乾盛世”的影响。鲁迅先生1935年前在《且介亭杂文》中《病后杂谈之余》一文就谈到了“满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学术上也对中华文明进行了“阉割”,做法是什么?鲁迅谈了大概有三种做法,一种做法就是毁灭文献,实际上我们中医的文献也有很多已经没有了。第二个修改文献。不是毁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去掉。第三部分,就是歪曲文献,我们中医里面有没有受到歪曲呢?这个很值得中医界好好思考,不要说别的东西,就是张仲景的《金匮》和《伤寒》记载的方子里面的分量,到了满清变成只有十分之一的分量。比如说这个是三两,到了满清变成三钱了。为什么这么改,它是有道理的。因为满清这个社会不管我们后来的社会学家怎么定位的,说它是封建社会的什么什么,在我看来是具有奴隶社会性质的封建社会,动不动就砍头,所以医生特别是太医就谨小慎微,开的方子里最好是不含有毒的药,都是补药,就是太平方,那么太平方怎么治疗呢。这个问题就是很值得思考。最明显的一个方子,因为最近一直在谈附子——说现在中医里有一个“火龙派”,有的大夫建议大量服用附子,甚至刚刚有一个“大师”年纪轻轻的据说就因为过于迷信附子而出现药误不幸去世了,这个东西当然是一种另外一种极端了——但是,张仲景里面的那个方子经常是用附子一枚。一枚是多少,总不会现在的附子比张仲景时代的附子大吧?当时的一枚附子小者三十克,大者五十克,现在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用附子一枚,就是说你可以用到五十克。我们现在的药店规定你附子只能用三克,三克是什么概念,满清的概念……

 

  现在中医界要恢复养生课程的培训。因为你讲养生之道,你说他不能讲,他们谁能讲。现在的博导能讲吗?如果你说他能讲,那么你也得拿出根据,为什么这个博导可以讲养生,是他的课程里面有养生的吗?没有呀。再一个,明朝以前,所有的医生,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先不说所有的医生,就是明朝的太医叫李中梓,是江西名医,他就主张师带徒的时候,导引养生是必修课,他可是太医院的太医哦。那么现在有哪一个中医学院开这个课,哪一个学院的医生把养生当成必修课?没有。所以我们先不说张悟本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但是起码它给我们提个醒,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医教育缺乏了明朝以前,中医的原来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这样一个结构,把自己局限在抓药开方的非常狭小的一个范围。

 

  第二个就是把中医和中药截然分开的,现在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中医学院里面,没有中药系,它现在叫的中药系实际上是西方的药物化学系,没有任何性气味的内容。按道理说西方讲营养学,讲成份分离跟分析,你是应该要讲你的性气味,性气味的内容反而没有了,只有讲西方的营养,只讲有效成分。这个有效成分的说法是西方医学里面的说法,它的说法是否正确呢?实际上是有一部分是不正确的;也有一部分正确。不正确的地方在哪?他认为这个药物提炼有效成分。

 

  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一个保健专家,他说喝茶喝什么?是喝里面的茶多酚。那好吧,你喝茶多酚好,你是专家,我喝茶,我喝好的龙井茶。你能喝得下去吗?茶多酚(很苦,而且在老茶、剩茶里含量最多)。然后在联合国公布的六种健康饮品当中,其中有Green Tea,你看看为什么要喝绿茶,为什么要喝它,因为绿茶中茶多酚多,所以你们不要喝红茶,但是红茶的销量是占到世界的97%—98%,绿茶是3%。如果喝茶多酚,那你就喝茶多酚好了,你别喝绿茶。他认为那个发酵过的茶都是不好,这个不仅打击了中国的茶叶产业,而且是阉割了整个茶文化。

 

  所以现代医学上面的分割论的概念造成了对中医的很大伤害。比如说吃人参,我们这里野山参很贵,几万块钱一根。现在他们通过药物化学的方法,里边是人参皂甙,那么你吃人参皂甙好,我吃人参,人参皂甙什么地方最多?不是人参的那个干,是人参的那个须,人参皂甙最多。有人就采取组织培养法,从人参当中的叶子用打孔机打成一个叶片,然后放在组织液里面,组织液里面有叶片就长了很多根须出来,这个根须大概比人参多两千六百倍,非常便宜,用它来提炼人参皂甙,也就是说人参皂甙可以做得一钱不值,还有用吗?你用西方的医学的药物化学的方法来代替中药学,(这时中医)本身已经被肢解,再加上继承了这样恶劣的传统(指中药学被药物化学替代),这个就不如满清的时候了,也不如民国的时候了。民国时中医必须要懂得制药,现在是分开的。

 

  针灸系很晚才成立,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者叫王雪苔,是中医科学院的副院长,他原来是针灸所的所长,他就是觉得把针灸放在中医药当中,被鄙视和被轻视,所以他要独立成立一个针推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但是成立没多久,还是被合并了,还是把中医分成三六九等,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的体系。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反思的。

 

  你要把养生要作为你重要的一门学科来教你们的学生,否则今天这种“乱法”不会结束,会一直乱下去,根本没法解决,不是解决一个张悟本的问题就会一了百了的。

 

■利益集团是外因 中医自身要反省

 

 

  中医界要反省,特别是中医教育

 
  再一个,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中医药大学既然没有养生这个专业,没有传授这个学问,你为什么不允许民间去说这个事?他说的哪一个东西说错了,你可以来说,你这样做不行的,你可以批判他,从学术上来解决问题,这个是一个学术上面繁荣的一个表征。你只要心平气和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最近这几年当中应该是学术繁荣这个问题比以前有长进,这个长进表现在很多年轻人出来了,于丹讲《论语》,曲黎敏讲《黄帝内经》,讲中医,现在张悟本讲食疗。没有一个人没有被反对的。

 

  于丹讲的那么生动,是一个年轻人嘛,你说她讲的不是这么解释,不是那么讲,你为什么不出来讲一讲,你也可以出来讲一讲。可以竞赛嘛,说你讲得不好,我讲得比你好,我还更受群众欢迎,没什么不可以,你一定要把她拉下马干什么?曲黎敏也是她同学,北师大的同学,她很努力学习,她对养生之道有感情,对中医有感情,你讲黄帝内经的时候有人听吗,没有人听,人家曲黎敏讲的有人听。所以,像这些年轻人,他出来的时候说明你在教育体系上面的问题有缺陷,他来拾遗补缺的,对这个社会来说,以前没有人在社会上讲论语,没有人讲儒学,她出来讲了很受欢迎,那么你作为教育界,你说哦,原来人们这么欢迎,那么教育界没有这一课,应该是把它当作一面镜子,而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仇恨的对象。所以今天我们的学术进步正是因为有这些(年轻人出来)。

 

  记者:养生就是应该跟大众普及的。

 

  林:应该普及的,应该是对老百姓有好处的。张悟本写的那些东西,你可以指出来,哪一个方子,他哪一个地方不合适,应该提出来,你现在光抓住,于丹资格不够老,曲黎敏不是学中医出身的,你张悟本没有教授的头衔,你这样能服人吗?

 

  记者:而且我昨天在网上看,说是有地方的吃茄子吃多了,吃出点问题,还有要告张悟本的,我不知道这个是真的假的?

 

  林:这个是对的,就是他在某一些问题,所以为什么我们会把那个性气味这个提出来,张悟本他也不知道这个,不太懂性气味,因为不太懂,他只能根据道听途说,谈到的一些东西,然后自己琢磨琢磨就搬出来。比如说他那本书里面,相当一部分我很清楚是抄来的。比如说这个应该通肺经,做做哪一个动作,因为他们知道讲养生如果不讲导引,不讲古代的养生术是过不了关的,但是自己又没有经验,那只好抄。这个东西没什么,但是就是说像吃生茄子,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吃,因为生茄子国外也吃,不是没有吃。

 

  记者:国外好像是不是吃得挺多那种生的蔬菜?

 

  林:太多了。因为张悟本这个东西不是真正的中医的思想,他很多东西都看了西方国家的一些知识。有一本书叫《Fit for Life》,这个是美国的一对专家夫妻写的,要生吃蔬菜,蔬菜可以跟肉同吃,可以跟米饭同吃,淀粉不可以跟肉类同吃。他们提出的理由很简单,就是说肉的消化要在碱性的条件上面才能消化,所以你要分泌出碱液碱化。但是你吃米饭的时候就是在酸性条件里面才能吸收,因此你吃一口饭又吃一口肉,一会把你的胃变成一个化学反应炉,一会酸性,一会碱性,你的胃肠会很累,很容易损伤,而且吸收不完全。蔬菜你可以大量的吃。所以(张悟本那本书)也吸收了这些东西,他真的中医的理论没什么,也确实不够,但是这个不要紧的,你可以改得更好一些,他写了一本,你可以写一百本。

 

  现在的问题缺乏的就是价值评估体系,什么是中医的价值评估体系,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是否能作为这个价值评估体系的核心,但是这点中医界是回避的,所以我们就说,中医界你应该要站起来,要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价值评估体系,不能像现在这样完全接受西方医学的价值体系胡乱用西方的价值评估体系来评价自己的医学的价值,所以现在有很多问题。你到中医看糖尿病它也解决不了,为什么,它用西方医学的价值评估体系来评估。

 

  张悟本这里面就谈到了糖尿病的问题,有两个东西我觉得很有道理,无糖食品不可能无糖,但是这个东西就坏了,坏在什么地方?它会影响买卖,影响一大笔生意,无糖食品是上千亿的买卖在这个世界各国,你口无遮拦,你影响了人家买卖。什么甜味橘、木糖醇,这些对身体都有害的,但是我们有些西医专家开始说这些没有害,这是多大一笔生意。

 

  现在比较复杂在什么地方,就是媒体一定要注意这个东西,后面有没有利益集团,怎么一天之间就把他打翻了?但我一再强调,“张悟本事件”有利益集团的影子,但并不重要,首先还是我们中医界自己出了问题。并且我要声明的是,我不认识张悟本,也没有听过他任何报告,只听说过他的观点,这个观点从什么地方?从非常遥远三四千公里以外我们老家打来一个电话,问这个张悟本叫我们吃生茄子可以治糖尿病,我说这个肯定是骗子,因为我不知道他是谁(今天刚刚买了一本)。……一看这些东西说实在,学术不精,没有整个中医的体系作为支撑,没有一个思维方式作为支撑,因此……所以我这次向中医药管理局申请了一个继续教育的课程,叫中华原创医学思维与养生之道。已经批准了,作为继续教育的课程。

 

  记者:您是需要去讲课,是吗?

 

  林:因为感到现在的混乱…在职的医生、管理者和普通人都可以参加学习,有学分的……其实这样的一个…(能杜绝)张悟本这样一种说过头话(的现象),就是他没有接受这方面教育,但是这方面的教育从何而来,中医院校里并没有…所以这个是我们教育的缺陷,你要完全去杜绝它,把这个课给补上,大家都知道还有另外一个价值评估体系。养生是一个道,而不是几个偏方。

 

  张悟本讲到几个问题比较敏感或者说“热门”,这也是他被关注的重要原因,比如说吃生茄子能治糖尿病。这里就有一个非常矛盾的东西,就是糖尿病怎么定位的?是西医给你定位的,血糖高到什么程度,那么你说吃生茄子作为食疗,你是从中医的看法去解决西医的病的定位,这本身是有问题的。(肯定不如西医的降糖药管用)。你吃生茄子是为了什么?是治糖尿病,为了降血糖。他不知道这两者是不同体系的,不在一条线上,因此就出现了漏洞,不能自圆其说。包括高血压问题也是这样。现在在这个问题上的欠缺不是他一个人的欠缺,是包括整个中医界里面都有欠缺,因此要补充上。这个学术上的漏洞被放大以后,实际上对食疗学或者整个中医界来说是一件好事。

 

  记者:刚才您对这种中医养生乱象的反思,我归纳了一下,您听听是不是准确。

 

  第一个,您说中医教育应该恢复养生课程的培训,因为现在学校没有。

 

  还有一个是将中医药截然分开的现在这种说法也是很不好的。

 

  林:不是不好,是肢解了中医,应该要得到纠正,需要纠正。因为它不知道药食同源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我们那个就分析了很清楚,药食怎么同源,刚才给你那一张东西图就是,即便是毒,只要用得当,它也能治病。

 

  记者:第三点,现在既然课程不设养生专业,不传播这个学问,但是为什么不许民间去说。这个其实就是指中医界的应该站出来,维护自己的价值体系,第三点,总结的三点。您看还有要补充的吗?

 

  林:中医界需要反思,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医必须恢复中华原创医学的价值体系,否则中医是没有希望的,不仅要出乱象而且最后都要溃败,连整个医学体系都将不复存在……

 

  记者:魂都是别人的,肯定就没了。(林:……没有魂了。)魂飞魄散,失魂落魄。……也就是说,目前这个乱象的根源其实也就是两种价值观的冲突?

 

  林:两种价值观的冲突,而中医界的价值观的维护不够,节节败退。实际上这一点,邓小平有一句话我觉得讲得挺好,在1984年的时候修改《宪法》,把《宪法》第21条修改成中西医具有同等的学术地位,这一点表现了新中国的历代领导人的政治智慧的结晶。

 

  记者:这还写进《宪法》了?

 

  林:是写进《宪法》。当时邓小平在听的汇报以后说了一句话非常重要,但是这个不能公布,为什么,因为中央没有证实,没有公布,他说了一句话是,现在的问题是“西医在朝,中医在野”。这里面我的理解他讲的不是组织路线,组织路线中央很明确要维护、要发展中医,他讲的是学术思维,学术思想,也就是刚才你说的价值评估体系。这个是很难纠正的一个问题,所以今后这个问题还要经过相当的努力才能真正解决。但是也不必把这个看得太严重,如果你要做的话,就是中医界赶紧把养生这课给补上,这个是最关键的一条,要反思的。养生课不仅要补上而且要作为最主要的应用课。因为只有养生你搞好了,你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中医的优势究竟在哪儿。

 

  另外,对养生这个概念的定义一定要清楚。养生是什么?最关键的问题是养“性”,是养“神”。要处理好“形”跟“神”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在这些学问全部没有。所以对养生的概念都讲得含含糊糊的,到底养生是什么?没有一个人在电视上、会上或者在他所宣传的文章上谈到养生是什么?那么中医的养生的标准是什么,都没有提,就回避这个问题。回避不是办法。

 

林中鹏就张悟本事件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香港媒体是如何点评张悟本事件的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别有病>排出毒素一生轻松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别有病>如何进行有效减肥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别有病>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纯天然疗法2个月拿下脂肪肝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杨奕老师拍手疗法的注意事项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从穆铁柱去逝谈中医的望诊 2-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天天向上养生怪杰魏伟掌纹断病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老百姓你的胃里有多少添加剂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天气寒冷,介绍三个“暖身大穴”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为什么脖子发硬一转就嘎巴响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中医养生名人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如何一眼看穿男人性能力强弱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从面相看清男人床上性能力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萝卜保平安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最天然的绿色排毒法-果蔬汁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点对吗?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为什么说离家千里勿食枸杞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12个诀窍" 一日让你快速减肥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冬吃萝卜夏吃姜有什么道理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BTV养生堂中医名家李静望舌之健康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湖南卫视百科全说张悟本养生全集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 张悟本现象之深度思考 - 别有病 Byb.cn - 纯自然疗法,攻克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