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语文高考作文审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07:41:51
安徽语文高考作文审题   作者:shinroy 于 2010-06-12 19:16:48 发表      只看该作者   今年高考作文审题必须抓住后两句立意吗

___ 回忆我在考场的思考过程 且谈谈现在的感想

安徽考生

作文的立意总是丰富多彩的,答案从来没有唯一 ————题记



今年高考作文是清代阮元的一首诗,“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进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要求我们分析蕴含的哲理,写出自己的思考或联想。

这么通俗的诗,只是叫我们考虑因地制宜的道理吗?抑或缩小范围,引申到人生的恰当定位的道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个内容好写,也简单:无论才能大小,“尽吾志”即可,世界之大,总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找准自己的位置,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也行,说“我辈岂是蓬蒿人”也行,说“行行出状元”也行,说说契诃夫的名言,“大狗叫,小狗也叫,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上帝就赋予它叫的权力”也行。但我想,既然是高考,这样来谈哲理是否太过于简单了,因此我舍弃这种从后两句立意的简单做法,转而从全诗立意来把握。从水的角度看,散作千溪,流遍万家,让菱稻荷花各得其所,那不是水的一种大爱吗?不是造福他人的善举吗?造福天下,普济万物,关爱众生这样的立意是否准确呢?我惴惴不安,但从平时的训练看,从老师平时的指导看,这种立意无疑超出别人一大截,是一种上上之选。诗中以水为喻,蕴含的难道不也是生活中的哲理吗?这样把我更准确,层次也更高,肯定能抓住阅卷老师眼球。于是我放下心来,大胆成文。

但 现在看了铺天盖地的对高考作文的分析文章,我的心凉了大半截,怎么都只是从后两句的角度去把握呢?宋人诗歌讲理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只就这些神来之笔的句子来谈哲理,那里如阮元的诗,还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如果说善利天下,普济苍生不是一种情怀,不是一种哲理,我倒要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么直白的议论抒情就是蕴含是哲理了。

但是我不知道阅卷的专家会是怎样的思路。我只有在家里等待着结果,同时忍受父母的恨铁不成钢的脸色。如果阅卷老师也是人云亦云,不能从多方位把握审题的关键(可能性是很大的,恕不能多言),我夫复何言。今年我的作文被判走题那也没关系,没有机会上大学,复读一年就是了,反正我年龄还小,有的是机会。但如果不幸而言中,分数下来后,证明确如我所料,我倒是要怀疑操纵我们命运的考试是怎么回事了。我这样说,也不是空穴来风,远的且不说把,听说过有一年我省文综试卷就有一题没改的故事,当时尚小,不清楚后来是怎么向社会交代的。要是在今年语文试卷上“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给精心指导我们作文的老师打一记响亮的耳光,同样也不知道是不是也让后来的我省考生清楚,当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赤兔马之死》是一篇不谈诚信,只谈忠诚的跑题作文,竟也被判满分,我们也不甘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