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版电影《青春之歌》诞生内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1:15:46

电影《青春之歌》海报。

  《文史精华》杂志

  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国庆十周年献礼片”被誉为一个突起的奇峰,《青春之歌》就是其中佳作之一。它是根据当时已产生巨大社会反响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摄制而成,通过对主人公林道静个人命运变化和思想性格发展的深入刻画,生动再现了从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青年知识分子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所进行的顽强斗争。该片的价值不仅因其所洋溢的汹涌革命激情和对英雄人物的礼赞,至今仍有打动人心的效果,而且在于编、导、演等方面所作的大胆而有益的探索,为文学名著搬上银幕树立了又一成功范例。尤为令人瞩目的是,在它的诞生过程中,正值“左”倾文艺思潮流行,加之各种特殊的背景因素,各种各样的纷争伴随始终,因而在“难忘的1959星空”中殊显难得。

  京沪争相改编组织裁决了断

  《青春之歌》原是女作家杨沫苦心创作多年、历经坎坷才得以问世的一部长篇小说,1958年初由作家出版社出书,《北京日报》同时开始连载。由于所描写的抗日救亡生活人们并不陌生,作品人物形象真实生动、故事情节丰富感人,特别是在当时以工农兵为主角已成为文艺作品的潮流之时,它别开生面以女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全书充满清新秀气,犹如鹤立鸡群般与众不同,立刻引起了广泛注意,获得各方面的好评。运用其他文艺形式再现小说的努力,也相继随之而来,北京人艺首先与《北京日报》取得联系,认为这部小说很不错,想把它改编成话剧,中国评剧院的著名演员小白玉霜则亲自上门找到作者本人,表示要把《青春之歌》改编为评剧。

  其实,最早看上《青春之歌》并提出改编的是电影,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蒋君超。他从30年代当演员开始进入电影圈,建国后改任导演,因与白杨的夫妻关系,而与作为白杨之姐的杨沫熟识,他早在3年前接触到小说《青春之歌》,就表示很喜欢,并提出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不过那时小说的出版还遥遥无期,杨沫也默默无闻,她虽然身为北影厂的编剧,却压根儿没有想到把它变成电影,所以爽快地同意了妹夫的要求。只是蒋君超的改编工作进展甚慢,又加上1957年反右运动,一直拖过1958年3月才终于完成剧本。杨沫阅后提了意见,蒋君超又着手进行修改。

  尽管将《青春之歌》搬上银幕,上影方面的剧本改编先行了一步,却未料到这一机遇后来还是得而复失。随着小说出版后社会反响与日俱增,杨沫愈加受到有关方面重视,1958年10月她被列入以茅盾、周扬为正副团长,由一批著名作家组成的的中国作家代表团,赴苏联塔什干参加亚非作家会议,其中女作家只有许广平、谢冰心和杨沫3人。就在这次出访途中,周扬曾问起杨沫,你现在写什么东西?杨沫说,回国后准备下农村,写个反映农村大跃进的剧本。周扬随即说,你应当自己改编《青春之歌》的电影剧本嘛!杨沫遂告知上海的导演蒋君超己经改编了,当时周扬听了没有再说什么。

  结束塔什干之行回到北京,蒋君超寄来修改后的剧本打印稿,杨沫看后交由电影局领导审阅。就在这时,北影厂长汪洋找到了杨沫,要她自己改编《青春之歌》的电影剧本。杨沫没有同意,其理由是厂里原来交给她的任务,只是写一个反映农村大跃进的剧本,而且妹夫蒋君超己经把剧本改编了出来。汪洋听后显得不悦,说你是北影的编剧,应该为北影改编自已的小说,怎么能让上影搞呢?杨沫在说明蒋君超前些年就着手改编的情况后,仍然表示不能否定妹夫已改定的剧本,由自己单独再干。

  事情并未告罢,汪洋向电影局作了汇报,不久即由副局长陈荒煤亲自出面,把杨沫找到自己家中,整整谈了一个下午,仍是希望她来改编,并说了许多由北影厂来拍摄此片的理由。这时杨沫才知道,周扬在塔什干交谈中得知蒋君超改编该剧,虽然当场没有说什么,心里却并不认可,回京后即批评了北影厂,提出《青春之歌》应当叫杨沫本人来改编,其理由是杨沫有生活,对自己的小说熟悉。陈荒煤在谈话中也明确表示,同意周扬的意见,还十分坦率地说,蒋君超没有生活,改的那个本子要不得,还是由你自己改编好。

  这一来倒使杨沫忐忑不安起来,既然领导反复出面劝说,再不服从显然不妥,只好给蒋君超写信,告知这一情况。蒋君超闻讯十分着急,因为上影方面己将《青春之歌》列入当年拍摄计划,由沈浮任导演,连演员都作出安排,岂能说改就改?况且小说己产生巨大影响,显而易见谁拍摄谁成功,凭着白杨与杨沫的姐妹关系,上影方面志在必得。于是蒋君超受命赴京活动,与杨沫一起找到主管电影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杨沫还再次去找了陈荒煤,请求维持自己与蒋君超原来的协议,甚至提出与蒋君超两人合作改编。无奈北影厂态度异常坚决,认为《青春之歌》是写北京地下工作的,作者又是北影的,应该由北影厂拍摄,编、导、演全部由北影厂独揽,不容外人插手。

  京、沪方面因争拍该片相持不下形成僵局,最后还是由电影局领导出面作出裁决,以否定上影拍摄、否定蒋君超担任编剧而了断。蒋君超因此对杨沫有了意见,认为最初既同意让他改编剧本,就应该信守诺言,不能因为后来小说轰动了又违背诺言,借口领导反对而抢回改编权。而杨沫则以为,汪洋和陈荒煤都是顶头上司,自己是党员,不能不尊重组织的意见,是组织否决了蒋君超的参与,要求由自己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