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简介及故事梗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23:38:43
牡丹亭简介及故事梗概2009-11-21 22:41

中的经典唱词

时间:2009-05-15 15:5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查看: 346次

【绕地游】

梦回莺啭,

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

抛残绣线,

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云髻罢梳还对镜,

罗衣欲换更添香。

【步步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

迤逗的彩云偏。

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醉扶归】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

艳晶晶花簪八宝钿。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画廊金粉半零星。

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

惜花疼煞小金铃。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那荼蘼外烟丝醉软,

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

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尾声】

观之不足由他缱,

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瓶插映山紫,

炉添沉水香。

蓦地游春转,

小试宜春面。

春呵春!得和你两流连。

春去如何遣?

恁般天气,好困人也!

【山坡羊】

没乱里春情难遣,

蓦地里怀人幽怨,

则为俺生小婵娟,

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

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

俺的睡情谁见?

则索要因循腼腆,

想幽梦谁边,

和春光暗流转。

迁延,这衷怀哪处言?

淹煎,泼残生除问天。

【山桃红】

怎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是答儿闲寻遍,

在幽闺自怜。

转过这芍药栏前,

紧靠着湖山石边。

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

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

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是那处曾相见?

相看俨然,

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画眉序】

好景艳阳天,

万紫千红尽开遍。

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

督春工珍护芳菲,

免被那晓风吹颤,

使佳人才子少系念,

梦儿中也十分欢忭。

【滴溜子】

湖山畔,湖山畔,云蒸霞焕。

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

惹下蜂愁蝶恋,三生锦绣般非因梦幻。

一阵香风,送到林园。

【五般宜】

一边儿燕喃喃软又甜,

一边儿莺呖呖脆又圆。

一边蝶飞舞,往来在花丛间。

一边蜂儿逐趁,眼花缭乱。

一边红桃呈艳,一边绿柳垂线。

似这等万紫千红齐装点,

大地上景物多灿烂!

【山桃红】

这一霎天留人便,

草藉花眠,

则把云鬟点,红松翠偏。

见了你紧相偎,慢厮连,

恨不得肉儿般和你团成片也。

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

我欲去还留恋,

相看俨然,

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行来春色三分雨。

睡去巫山一片云。

夫婿坐黄堂,

娇娃立绣窗。

怪她裙钗上,

花鸟绣双双。

宛转随儿女。

辛勤做老娘。

【绵搭絮】

雨香云片,才到梦儿边,

无奈高堂,唤醒纱窗睡不便。

泼新鲜,俺的冷汗粘煎。

闪的俺心悠步躭,意软鬟偏。

不争多费尽神情,

坐起谁欠,则待去眠。

【尾声】

困春心,游赏倦,

也不索香熏绣被眠。

春吓!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浅析《牡丹亭》 2009-11-26 20:06

内容摘要:简介世人对《牡丹亭》的看法;介绍著作《牡丹亭》的时代背景;结合剧作细谈汤显祖“至情,至理”的反封建思想;从结局看其反映出来的时代主题。

关键字:至情,至理

   汤显祖的《牡丹亭》,“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西厢》交胜”,使人为之拘泪,为之咏叹,一百多年后,曹雪芹笔下的才女林黛玉也为之动容,可见其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已跨越了时代的局限。

明中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与之相应的代表市民阶级的哲学思想也出现了,其主张个人主义,主张民主政治。但是孔学仍旧根深蒂固,且程朱理学盛行,《女戒》仍是统治阶级束缚摧残妇女的标准,“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人”可见“女德”对妇女精神及肉体的残害之大。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汤显祖创作了《牡丹亭》一剧,塑造了一个背叛封建礼教的典型形象,反对束缚“人”的个性,呼吁社会给妇女做“人”的权利,不能不说是进步社会思想的反映,是在理论上解决新的阶层提出的问题的大胆尝试……

汤显祖称其剧作所要表现得主题为“第云理之所必无,安听情之所必有邪”。通观全剧,我们会发现,汤显祖所说的战胜“天理”的至情确实无往而不在,正如他所说“情不知由何而起,它是一种无端而起的深情,一望而生,生而不能死,死而不能生,皆非至情也”,所以剧中杜丽娘生而死,死而生正是一种至情的体现,而不是作者哗众取宠。

剧中杜丽娘人性的觉醒是通过阅读《关雎》引起的,她被封建礼教压迫了十六年,但并没有屈服于“三从四德”,她内心渴望幸福,向往自由,打的是鞦芋画图,塌的是鸳鸯画谱,她不喜欢“艳晶晶花簪八宝瑱”,向往的是“一生爱好是天然”。

不得不说在当时存天理,灭人欲的氛围下,汤显祖将“至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情与理得鲜明对抗。“游园惊梦”堪称是剧中的一大亮点:杜丽娘和柳梦梅在花神的牵引下初次相遇,竟是“相看俨然”,这已是对封建礼教的一大挑战了,在杜丽娘再次寻梦的过程中,她想到如果生命中没有情人,没有青春寄托,“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愿”,这条命不要也罢,“待打并香魂一个,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为了爱情,死又何妨?

杜丽娘死而复生后,想过也尝试过想礼教妥协从而成全自己的恋情,坚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方面说明她对礼教的残酷性认识不清,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实际已意识到封建势力强大而无形的存在。腐儒陈最良敲了一下门,众人从复活的欣喜中清醒过来,杜丽娘此刻也意识到自己理与情是不可能共存的,从而走上了“婚走”之路,走上了对封建理学公开宣战之路……

而作为至理的捍卫者及代表者杜宝也是令人深恶痛绝的,他吊打柳梦梅,痛斥杜丽娘,根本否定杜丽娘的存在,声称只要杜丽娘回府,不触犯礼教,他也认了这个小鬼头,在皇帝面前,杜宝拒不相认自己的女儿。

情与理斗争的最后结局是什么?杜丽娘与柳梦梅不屈服于礼教的压迫,勇于表达自己的爱恋,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赢得了同情和信赖,理在火热的情的面前崩溃了。全剧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通观全局,从“人欲”战胜“礼教”的结局中看出:封建礼教的必然破产。我们也看到了人的性格的基本发展方向: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要求个性解放。放眼于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牡丹亭》中杜丽娘、柳梦梅与封建家长杜宝之间的公开斗争,从爱情的角度上表现为“情”与“理”的冲突,这与明中叶的进步思想家反对程朱理学以摆脱礼教的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在思想上概括的更高,有着更进步、跟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