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于性的中医理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22:34:42

性,形声字,从心,生声。

临床上很多人出现性功能减退,风此类人,大多一家认为是肾虚,反复补肾,效果却一般。
性欲的问题,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涉及到心、肝、肾三个脏器,三个脏器的功能一个也不能差。
首先谈欲,很多人不是性能力差,而是欲望差,为什么?

正所谓“温饱思淫欲”,性欲是思出来的,“思春”之词,颇合乎其理!现代人工作压力较大,思虑过多,暗耗心血,导致心血不足。每天下班回家,人已疲惫万分,哪有心思思“欲”,临床上大凡性欲淡漠之人,心脉均较弱,补充心血,温阳心脏即可以提高欲望。反思“伟哥”的研发过程,也正好与之相符!药物治疗是一个方面,适当反放松心情,劳逸结合,学会提高生活品味,对性欲的恢复很有必要。
有思能否有持?这里的持不是坚持,是把握之意,意思是说,有了性欲的冲动,能否将欲望有思想向器官转换,有些人有欲望,但无法勃起,出现阳痿,或勃起无力。

这处决于肝!肝主筋,肝血不足之人,纵然心血足,有欲望,但不能“持”,即无法正常勃起。

有持能否“强”,与肾有密切关系。肾为作强之官,肾虚的病人,往往每次同房时间短,完事后出现腰酸,体力恢复比较慢。精子数量少或活力较差,这样的人需要补肾!

心肝肾如同性之三部曲!心气至则“思”,肝气至则“持”,肾气至则“强”!

心为性欲之苗;肝为性欲之茎;肾为性欲之根。

性者,人之本能也。 道与医 

一次一个朋友随口说了一句,“如何将这根棍子弄成一样长的两截?”

“用锯子锯开不就是了?”

“能一样长吗?”

我沉思了一会,是啊!能锯得一样长的两截吗?

如果用尺子量可能是一样长!

如果用卡尺来量呢?

用卡尺测量是一样长!

如果用更加精密的仪器呢?

再继续下去,从分子、从原子......

简单的一根木头想弄成长短完全一样的确不可能!

那我们为什么要追求一致呢?

孔子追求中庸之道是一种境界,中能做到吗?

老子的无为而治,放弃人为的改动,由心而发,是否更加接近于本质?

如果你是两弟兄,父母给你们一样的食物、一样的衣服、一样的教育条件......

在他们心中真正的做到了对两个小孩的完全一致?绝对没有孰轻孰重?

我觉得与其刻意的追求一致,不如随心而发,顺应自然!

天地原本就是不平衡

阴阳原本就是不平衡

真因为有了不平衡的基础,才有了纠正不平衡的动力存在!

有了变化的动力,才有了事物的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从现代物理学看,地球是倾斜着的。

地球的自转轴并非垂直于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 ,而是倾斜了 23.5度。

天地都是不正的,有偏心的,况乎人类?

在正与不正之间,便有了变化,有了生机......

一味追求正,而看不到事物的根本是偏,所以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境界,孔子追求一生的“正”,颠沛流离多年,能否找到心中的“正”?

道家的思想更加接近事物的本源,“无为而治”不是无为,而是大为!

西医的治疗思路是不断的微观化......

我们是否有能力将一根棍子分成等长的两截?我们有没有必要一定要分成绝对的等长?

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对于一个八十高年的晚期癌症病人,我们继续放化疗的意义有多大?

我们使用抗生素,将体内的细菌一扫而光,有无意义?

我们需要与疾病共同生活到寿终正寝,还是牺牲健康,换出短期的赶尽杀绝?

中医的治疗思路更加接近于道学。

就好比棍子的分节,中医要求是按照需要来分成两截,虽然没有卡尺量的那样准确,却很实用。

人活在天地之中,顺应天地规律,顺应道而生存,顺应道而生长收藏,顺应道而养生!

中医更加接近于疾病的本质,但治疗时却是通过纠正人体的过偏而改变疾病!

千年古树身上很少不长瘤的,树瘤没有使树死亡,却成了支撑庞大树冠的基础。

寿终正寝之人,身上是否也有一些肿瘤,既然有!为什么人却能安享晚年?

儒家与道家之争,其实归根结底是“正”与“不正”、“中”与“不中”之争。

“正”和“中”是一种追求,精神上的追求,永不可及的追求!但却能规范一切!

“不正”和“不中”是事物的本质,是本源。因为天地皆“不正”!

因为有“不正”,才有“正”之目的,但“正”之后却又偏离了事物本质!

两种境界,两种思维方式。

两种追求!

这也是中医与西医之争!

正如服装,完全的对称是一种美,是人们通常的追求。但不对称的美确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 因为它更加接近于本质!

 

道家思想精髓
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2、道家第二原则:“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厚德载物,上善若水”。
四种情况:
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
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
光而不耀——光芒而不炫耀;
廉而不剐。
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
3、道家第三原则:“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
“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
严子陵:“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4、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
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
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
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
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
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5、道家第五原则:“正言若反”。
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
“反动”——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相辅相成“——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
美国的张绪道(新道家)主张: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考虑正反的转化。
学会放弃掉(防止盛极而衰),继续挖潜……
归根结底: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1、清静无为清静。
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贵柔、返朴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3、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
“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
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
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两种解释,在“中 ”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如果一定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无适(di)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里仁》)、“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
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
孔子的教导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子曰:…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中庸?第六章》)。
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以勇敢为例,我们只有从勇敢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鲁莽”和“懦弱”,才能真正懂得和运用“ 勇敢”。
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所倡导的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被误解为折衷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折衷主义完全不同,叩其两端的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引导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方法论呢?缘由大约有三。
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
其三,同时,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可以说:道家思想接近于事物的本质,而儒家思想是为所谓王道而服务的!
“不中”是自然界之本,倡导不正是顺应自然,不是刻意造作!
“中”是人为的改变,刻意的追寻中,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地!
正如人之生死,死亡是规律,如果不敢直视,追寻长生不死,只能是一种最求,渴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与其天天针对自身一个个大小疾患打仗,还不如未病先防,顺应天地规律,学会养生,寿终正寝!“不中”其实就是真正的“中”.........
一点感悟,奉献出来。
哲学太深了,想多了,自己也会入魔的! 几瓣大蒜治好的急症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一位患者过来就诊,诉咽喉肿痛,吞咽困难。发病已有一周,曾在卫生所静脉给予抗生素治疗三天,分毫无效。自购金嗓子喉片服用后,当时稍稍缓解,用药之后反而加重,就诊时声音嘶哑,发音困难。

诊脉:双寸浮数而紧,双尺沉细无力。舌尖红,舌根白。四诊合参,当为虚火上炎,复受寒凉,形成虚实夹杂之寒包火型无疑。当时已是深夜,如何能让病人及时缓解病情?思虑片刻后,处以如下治疗方案:

1、大蒜两瓣,捣碎后外敷两脚涌泉穴。

2、大蒜四五瓣,拍碎后,用开水泡茶喝。

患者有些疑虑,“能有效吗?”

我说:“大蒜外敷,能将上冲之虚火向下引,火源消除,病情及时缓解;大蒜泡水喝,能散喉部之寒邪,虽然只是几瓣大蒜,但寒热错杂病机可以化解,放心使用!”

第二天患者复诊,病已愈十之六七,咽喉已不痛,吞咽也不痛,声音略有嘶哑,随后开中药三剂调理。

脂肪肝及高血脂治疗思路“肝的合成甘油三酯的能力最强。合成后要与载脂蛋白、胆固醇等结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入血运到肝外组织储存或加以利用。若肝合成的甘油三酯不能及时转运,会形成脂肪肝。”

这段话很明确地指出了脂肪肝的病理机制,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肝主疏泄,肝脏的疏泄功能出现了障碍,肝脏合成的甘油三酯便堆积在肝脏,形成脂肪肝!

肝脏的疏泄功能出现了障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情志所伤。心情抑郁,肝气不舒畅,导致肝气郁结。

2、 饮酒过度,酒毒内伤于肝。

3、 药物对肝脏的损害。

4、 肥甘厚味摄入过多,超过了肝脏的疏泄嫩合理范围。

对于脂肪肝的治疗:

1、 舒畅郁结的肝气,采用疏肝理气的药物,如:薄荷、生麦芽

2、 对于有酗酒史的患者,减少饮酒量。同时运用解酒毒的药物如:葛花、枳椇子、竹茹

3、 肝藏血,疏泄功能异常,必然形成血瘀证候,活血化瘀药的运用,如:丹参、三七

4、 脂肪积累在肝细胞,从小范围看,也形成了癥积,因此可以运用一些软坚散结的药物,如:醋制鳖甲、生牡蛎

5、 肝藏血。脂肪肝患者,肝细胞有三分之一以上被脂肪占领,重者超过三分之二,因此肝藏血的功能受到影响,补养肝血,增强肝脏的代谢功能,也是很有必要,当归就是很好的药物。

6、 消脂的药物,如山楂,对肝细胞内脂肪的代谢,也很有好处。

本人治疗脂肪肝从上面七个方面入手,效果还不错!

去年有一段时间,一直在考虑高血脂的治疗方案,虽然以前治疗过一些,但效果并非很佳,所以一直在追寻疾病的根本原因。下面首先谈一则感悟:几次洗碗时,故意不用洗洁精,带有油腻的晚,用凉水根本没法洗掉上面的油污,采用温水则容易多了,沾满油污的碗,放到开水中泡一泡,很快就洗干净了。
以前治疗高血脂,按照痰、热、瘀辨证用药,进展不快的原因,使用了清热化痰的药物,现在想来,此病的治疗只能温,不能凉。高血脂之所以有热证的表现,是因为瘀而化热,化瘀即是清热,如果配上清热的凉性药物,就好比用凉水洗油污,越洗越洗不干净。
反过来在从西医角度看问题,油脂在肝脏合成后通过血液输送到周身,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如果这个输送功能出了问题,自然会沉积在血液当中,因此活血化瘀,改善循环是非常有必要的。
脂肪代谢后,产生的低密度脂蛋白最终要进入肝脏代谢,如果肝脏代谢功能差,也会形成高脂血症,所以调理肝脏也是很有必要的。从脉象上看,高血脂的患者左关淤滞,但没有胆囊炎淤滞得厉害!这也算是佐证吧!
综上所述:治疗高脂血症要从温度、循环、肝脏代谢入手。
也就是从温心阳、活血化瘀、健脾化浊、疏肝利胆入手。
现在从这些角度入手,效果比原来好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