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生先生笔下的如皋风情 (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6:06:25

陈根生先生笔下的如皋风情(三)
(2008-06-26 10:05:59)    

家乡的塘儿菜

                                                                                        
  那天去外地开会,我带一蛇皮袋上车。邻座见袋里鼓鼓的,便问装的什么。我答:青菜。一车人笑晕过去半车。

  我那蛇皮袋里装的可是家乡塘儿菜的头牌“短短青”呀!

  乡谚道: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所以居家过日子,下锅菜中青菜从来都是首选。据调查,如皋二百多位百岁寿星最爱吃的蔬菜依次为青菜、韭菜和菠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所作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皋产的蔬菜中的铜、钾、钙、镁、铁、锰、锌、硒含量特别丰富。

  秋冬之际,菜农们把青菜秧拔起来选过,再一棵一棵地栽种到早已挖好的碗口大的塘儿里,然后浇水,施粪肥。这样栽种的青菜就叫“塘儿菜”,而“短短青”正是塘儿菜的名种。塘儿菜因其植株粗短,水分养料从根部输送到全株距离短,即使在隆冬季节,田里冻成硬壳,也不易失水枯死。经霜打过的塘儿菜,吃起来略带甜味,口感更好。塘儿菜除富含糖类能为人体提供热量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无机盐,以及各种维生素类,营养价值很高。“浓缩的全是精华”,这话真不假!

  故尔家乡又有谚道:十月青菜赛羊肉。塘儿菜烹调很简单,先将姜糜放在油里炸一下,然后再放青菜下锅爆炒,放点水旺火一烧,此时但见:那菜是绿油油的,汤却是乳白色的——这可是别处青菜没有惟此地独有的“特色”呀!菜嫩汤鲜,光那份视觉美感,也赏心悦目得早赛过羊肉了!

友人对我说,中国之大东西南北中的青菜他全吃过,家乡的绝对第一。所以每次他千叮咛万嘱咐让我带的东西只有一样——“短短青”!此次,我遵命而已。

转自《新民晚报》

 

 

翠绿的长寿功臣

        我实在佩服我的家乡会翻花样,把个大杆粗的叫大白菜,把胖墩墩抱作一团的叫黄芽菜,只有个头矮壮,绿叶肥嫩,品相中看的才叫青菜;春夏秋冬四季我们吃的青菜又分别叫作:苏州青、马耳朵、芥菜、蔓青菜、二青、黑菜、毛菜等等。乡谚道:十月青菜赛羊肉。赛羊肉的就是响当当的头牌青菜短短青!
  且慢,青菜怎么赛过羊肉呢?这个夸张是不是有些离谱了?不,离谱的在后头呢。农历十月,青菜都是霜打过的,又以塘儿菜口感最精彩,为什么呢?秋冬之际,菜农把青菜秧拔起来选一下,再一棵一棵地重新栽种到早已挖好的碗口大的塘儿里,然后浇水,施粪肥,这样处理过的青菜长大了就叫“塘儿菜”。“短短青”作为塘儿菜的名种,书上说,“因其植株粗短,水分养料从根部输送到全株距离短,即使在隆冬季节,田里冻成硬壳,也不易失水枯死;加之能量消耗少,内含大量淀粉,经霜雪淀粉即可转化为可溶性糖类,既提高了本身水分的冰点,而得以傲霜凌雪,又增进了品质,吃起来就略带甜味,鲜香可口。除糖类能为人体提供热量外,短短青还富含蛋白质,脂肪,粗纤维,无机盐,以及各种维生素类,营养价值高”。这一叠话其实就是小个笑星潘长江的一句话,个小浓缩的全是精华!
  青菜外国人爱生吃,中国南方人喜欢开水焯,北方人喜欢白水煮,但华夏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形而上的,不仅讲营养,而且更讲滋味,讲精神感悟。夏天我们喜欢吃的“二青”,属于细筋细骨的小家碧玉那种。妻先拍几瓣蒜在油里一炸,然后“二青”都不动刀切就下锅炒,叶子和杆嫩得几乎掐得出水来,还用放什么水?用盘子盛上桌,绿菜油油,蒜香飘飘,氤氲出一种温馨的氛围。冬天呢,我们爱吃“短短青”,先将姜米放在油里炸一下,然后爆炒,然后放点水旺火一烧,那菜是绿滴滴的,那汤是乳白色的,菜嫩汤鲜,那份视觉美感绝对赏心悦目!无论二青还是短短青,我们吃的时候都要放点糖提鲜。古代青菜泛称“菘”。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道:“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苏轼更是用“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之句来赞美,大诗人居然称赞白菜味美不逊于乳猪和熊掌。细想想,天空彤云密布,窗外朔风呼啸,端上来一盆热腾腾的青菜,你咂摸着冬日的稀罕的叶绿素的鲜美味道,喝一点暖洋洋的汤汁,全身舒坦,那是一种何种幸福和惬意的感觉,此时此刻什么羊肉、乳猪、熊掌之类还在系念之中么?啧啧,这就是家的美学!这就是生活的味道!
  我最最惊喜的是最普通最平凡的青菜竟然荣膺长寿功臣。长寿是全人类的美好愿望,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这可是了不得的贡献啊!以往我只知道乡谚道:“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青菜清火,萝卜化痰,豆腐定心,芹菜生津。”所以居家过日子下锅菜青菜从来都是首选。这一回调查家乡如皋二百多位百岁寿星,平时最爱吃的蔬菜依次为青菜、韮菜、菠菜。又是青菜荣登榜首!特别是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六单位所作的一份研究报告使我们大开眼界,惊喜万分。报告说:“如皋产芥菜中的铜、钾、钙、镁、铁、锰、锌、硒均高于福建省福州芥菜。毛菜中钙、钾、镁、铜、铁、锰、锌也高于北京菠菜,重庆冬寒菜,合肥乌菜,江西南昌小白菜这些绿叶蔬菜的含量,如皋人又酷爱吃这些绿叶蔬菜,他们从这些蔬菜中吸取足够的有益元素。” 跟五个地方的绿叶菜相比,七、八种元素含量都高,科学家用精密的数据揭开了长寿之乡的神秘面纱,其中青菜功非小焉!这可着实让人对他刮目相看了。饮食习惯是支撑长寿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想不到毫不起眼的青菜,却是这么默默无闻地演绎着大有作为!

 

如 皋 寿 诞 文 化 浅 探

 一、一个出色的理念
  家乡的寿诞文化中第一个值得称道的,是流传很广的一句谚语:“我俫的生日,妈妈的难日。”这似乎是其他地方所少见,且充满了感恩的味道。
  中国寿诞文化中不乏心怀虔诚拜天拜地拜菩萨,要不就是自己正襟危坐让子孙后辈拜,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想到首先该拜的是母亲这位恩人,这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歧视妇女的反映。正因为此,家乡这句特别关爱母亲的谚语就格外敲击着人们的灵魂。
  我非常地钦佩这则乡谚所显示的人性和睿智,把一个快乐的日子和一个苦难的日子意味深长地串联起来,用天地间的一句大实话,向人类的良知发出了一声拷问:你在享受生日快乐的同时就不想惦记一下恩重如山的母亲吗?
  印度《摩奴法典》第二章第227条也说:“父母为了儿女的出生所忍受的痛苦,是报答不尽的,哪怕用上几百年!”佛教经典中随处有大悲悯、大智慧在闪光。
  所以,过在生日时唤起灵魂中的感恩意识,我以为这是家乡寿诞文化中最出色的理念,也是最闪光的亮点。
  二、一套丰富多彩的礼仪
  1.“避三贺九”
  避寿或叫躲寿。如皋旧俗由30岁向上逢有3的年龄,如33岁、43岁、53岁、63岁等,切忌在家过生日,一般都到亲友家过,或干脆外出。
  这习俗来自一句口头禅:“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口头禅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位圣人,孔子享年73,孟子享年84,这在当时绝对是高寿了。后来又加上如皋民间有“少年寡妇三十三”之说,形成了如皋人对“3”的忌讳。这“避寿”的习俗毫无科学根据,只是在心里排除一下不利于长寿的障碍性因素而已。
  “贺九”呢,如皋旧俗,40岁以前闲生日并不当回事,整生日(10岁、20岁、30岁)才过一下,50岁以上才叫贺寿。从59岁开始,逢九贺寿,叫“贺九不贺十”。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老年“风前烛,草上霜,今年不知明年事”。还有人说,这是“以高寿为荣,对长寿的珍惜和追求”。但我认为这种“贺九”还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我们知道,农历每逢闰年增加一个月,这个月叫闰月。农历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人寿达到59岁,三个“七闰”已经多过了二十一个月了,实事求是地说,还不足足增加了一岁多了吗?
  所以,我说“贺九”跟“避三”不同,是有科学根据的,反映了如皋人对生命的珍惜和笃实,也是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寿诞文化上的闪光。
        2.中面晚酒
  如皋旧俗寿筵中午吃面条。届时桌上放一只大碗,碗中放一个红纸剪的“寿”字,此碗称为“添寿碗”。碗上放一双红筷,客人吃“长寿面”时,先用红筷子从碗内搛出数根长面条放在添寿碗里,谓之为过生日者添寿。
  中国人过生日总要吃面条,美其名曰:长寿面。据如皋博物馆徐琛先生考证这一习俗的根就来自如皋。他说,“如皋吃长寿面的习俗古已有之,”后来被董仲舒发现了,董做过“江都相”,来如皋很方便,他就曾给“射雉于东皋”的贾大夫写过“南屏公赞”,这在《如皋贾氏宗谱》里有记载;再后来董仲舒到朝廷上一说,东方朔很感兴趣又来了一趟如皋采风,受到热情好客的如皋人的亲切接待,这位相声的祖师爷回长安绘声绘色地向汉武帝作了推介。汉武帝吃了如皋弍雉汤面龙颜大悦,又赐文武百官每人一碗,这样长寿面就在神州大地传开了。徐先生说“长寿面”这三个字还就是汉武帝御赐的呢。
  如果说徐先生的考证可以聊备一说,那么他的考证中的“长寿面”则需解释一下。一般说,中国的面条是在唐宋以后才出现的,董仲舒、东方朔来如皋吃的长寿面恐怖也只能是“面疙瘩、面糊粉”。当然面的具体形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长寿面”这“面”谐音“命”,讨个“长寿命”的口彩比什么都吉祥、都高兴。
  寿诞晚宴礼仪更为隆重,酒菜更为丰富。旧时起码是四碗四碟(盘),扒红蹄为头菜。再考究些是六碗八碟(四冷四热),海参或鱼皮作头菜。最高档的是六碗十二碟,其中有鱼翅、烤鸭,再加上干果碟子、水果碟子、到门点心,这就不是普通人家玩得起的了。全家要向寿翁、寿母拜寿,焚香点烛,燃放鞭炮,甚至请戏班子唱戏。而且晚宴要用“千家米”煮饭主食。所谓“千家米”是指在长辈高寿喜庆之日,儿孙晚辈们穿戴一新,挨家逐户,每家讨上一撮白米,谓之为长者添寿。
  3.百岁碗、百岁索及其他
  高寿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如皋历来习俗,凡高寿富有者,家中必置相当数量有“长命百寿”以及寿星、寿桃、蝙蝠等图案的百岁碗。碗上刻有寿星名字,如“×××九十纪念”、“×××百岁纪念”。凡前来贺寿者皆赠寿碗一对。另有相当数量的“寿碗”供相识或不相识的登门道贺,顺手牵羊,“掖”碗而归,主人故作视若不见,听任其窃。得寿碗者,以为沾福寿之气而喜,主客同喜,皆大欢喜。名为“百岁碗”,不一定拘泥于只有到达百岁才有资格制作。如皋旧俗古稀老人,耄耋老人寿诞制碗作纪念,皆称“百岁碗”。
  那么“窃”碗习俗从何来。如皋市政协副主席刘聪泉先生在《如皋百岁碗记》一文中说:“宋淳熙年间……邑人李嵩耄耋之庆,于紫牡丹前引觞为贺,寿筵之碗,宴朋咸‘窃’之……后皋民寿筵窃碗,蔚成习俗。”特录此以备一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召开,如皋代表陈美珍带去一套编号为1108号的“百岁碗”献给江泽民总书记,表达了145万如皋人民对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的深情祝福,使这一地方古老习俗焕发出耀眼的时代光彩。如皋旧俗,小孩子过生日需在颈脖上戴“百岁索”。“百岁索”是银制的,挂在胸前还缀有银锁之类,亮光闪耀。孩子好玩,大人心中很有寓意。你想为什么用索用锁呢?那就是家长想用这些东西把你牢牢拴住,病魔鬼怪就劫不走你了,你就可以平安长大、长命百岁了。这“百岁索”一般为小孩子父母订购,也可以是小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送的生日礼物。这习俗反映了农耕时代百姓大众的一种美好愿望。
  我上中学时还看到关帝庙门口两只石狮子的跨腿中间,过生日的小孩由家长在两边扶着在中间爬来爬去,家长手里燃着香,表情挺虔诚的。习俗谓之“记名”。意即把孩子的名字记在狮子这里了,有狮子的护佑,其他妖魔就不敢惹他了,当然这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而已,但寄托的是对孩子一生平安的美好愿望。这两只石狮子如今放在水绘园门口,依然可以看到其跨腿间早磨得光光滑滑,你不妨用手摸摸,可能还会听到多少年前的稚嫩的笑声。

  三、一份独具乡土特色的贺礼
  如皋是“花木盆景之都”,“如派盆景”是中国盆景七大流派之一,因而花木盆景历来成为如皋人常送的生日贺礼。周思璋先生的回忆文章《贺寿》里就介绍过寿家摆满寿幛、寿联、鲜花、盆景的火红场景。
  管子提示:“寿必居处适宜”。李渔也说得好:“草木欣欣向荣,非止耳目堪娱,亦可为艺草植木之家,助祥光而生瑞气。”⑤所以摆放花木盆景不仅为寿家美化环境、优化心情,而且有效地烘托了寿诞的生机蓬勃、蒸蒸向上的吉祥气氛。
  说起送花木盆景作贺礼,从目前的材料来看恐怕还源于一个在全国流传很广的如皋故事。《如皋县志﹖嘉庆志》第24卷记载说:南宋孝宗淳熙三年,桑子河东孝里庄牡丹花盛开,名魏紫,艳甚。杭州观察推官爱羡不已,欲移一株,掘地尺许,发现一块二尺长的剑石上有诗曰:“此花琼岛飞来种,只许人间老眼看”。遂不敢移。此后乡老生辰,必到这棵牡丹花下饮酒祝寿,皆言酒醉花香人不老。紫牡丹绚烂富贵,形雅、色丽、花美、味香,实在滋人长寿。一位名叫李嵩的老人,从80岁起过生日全家必在花下团聚为他祝寿,连续30岁,活到109岁。人们或向往花下饮酒祝寿的雅兴,或考证桑子河东孝里庄即今日丁堰镇东郊,或分析“此花琼岛飞来种”一句乃“种花者护花之深心”……人们似乎忽略了一点:老人们为什么坚持在牡丹花下过寿辰呢?“酒醉花香人不老”是真的吗?当代诗人郭沫若在《百花齐放》中回答道:“无种而生无此理,题诗人自见深心。护花预为防移植,埋石居然止盗侵。琼岛飞来成美梦,庄园宴集赖高吟。牡丹有意酬知己,料应纷披直到今。”只有郭诗点出了“牡丹有意酬知己”的这一关键。花木本非无情物,从来有意酬知己。李嵩老人的期颐高寿决不是偶然的,东孝里庄乡老纷纷到紫牡丹下过生日也不是一窝蜂赶时髦,一句话,鲜花促长寿是有科学根据的。
  如皋人把花木盆景作为生日贺礼,实在是又美丽优雅,又绿色环保,又清新乡土!

四、一方齐贺生命奇迹的风尚
  百岁人瑞的出现,不仅是家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和荣耀,而且也是政通人和、社会进步的反映和结果,当然也为全人类展示了生命的奇迹和辉煌。所以百岁人瑞的寿诞历来就格外隆重,意义也不同凡响。
  据旧《县志》统计,如皋有百岁坊6处,百岁庄1个,百岁桥3座,百岁井2口,百岁巷1条。立祠建坊,这在旧时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所以建造百岁坊时,老百姓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人们像过节日一般喜庆。乾隆年间,白蒲镇南大街树起了一座百岁坊,是为一位名叫陈天祥的百岁人瑞建的,汉白玉坊额书曰:“寿登百岁陈天祥之坊”,至今保存完好。百岁坊侧还有诗碑,诗曰:“岁庆期颐旷古难,天钟我里寿陈抟。才从蒲水歌人瑞,更望燕台降御銮。”这就是说,人生百岁千古难事,但是老天爷对我们这里情有独钟,让我们享受到了,陈抟——五代时隐士,高寿的象征;我们刚刚在白蒲热烈庆贺百岁人瑞,更希望有朝一日有更荣耀的喜讯从紫禁城里飞降下来。字里行间注满喜悦,洋溢着吉庆气氛。
  第二个例子说的也是乾隆、同治年间,如皋西乡江安苏姓家庭四代人中出过两位百岁老人:一位苏丁氏享年102岁,一位苏徐氏享年100岁。皇帝御赐的百岁坊高七、八米,分三层,全由一尺见方的长条花岗石建成,飞檐翘角,非常豪华气派。如今仅存苏丁氏百岁坊上的汉白玉眉石,上面刻有蟠龙和“圣旨”二字,正中一龙头向下口吐瑞气,下方左右各一龙仰头向上,祥云飘绕,栩栩如生。我们还见到了一只“百岁碗”,碗口直径约12厘米,高约10厘米,磁质细胞白润,碗身薄如蛋壳,拿在手上几乎感觉不出它的份量。碗的外围有楷书“寿登期颐”四个红字,内侧碗底有绿叶衬托的红色寿桃,十分精致。
  随着历史进入新时期,中国经济腾飞,人民安居乐业,如皋也一跃而成为“华夏长寿第一县”。据市长寿研究会统计,2007年6月如皋已有248位百岁寿星。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尊老爱老的举措:“六有一查两公平”,“八个一‘惠老’工程”,对百岁老人更是优惠有加。最感人的莫过于2002年10月,市委、市政府为如皋103位百岁老人一起过了寿诞,时称“万岁宴”。
  历史上康熙主持过4次“千叟宴”,乾隆主持过2次“千叟宴”,嘉庆元年乾隆以太上皇身份主持8000名老人参加的“千叟宴”,如皋还有吴际昌、施景禹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光荣赴会,史料也未见有100名百岁高寿参加的记载。这一回区区如皋一地能集中103名期颐寿星欢聚“万岁宴”,绝对是史无前例、光耀千古了。“万岁宴”是“中国﹖如皋首届长寿文化节”的一场重头戏,当时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这一史无前例的旷古盛事;不用说,这也是如皋寿诞文化的一个灿烂篇章,在神州大地上大张旗鼓地弘扬了一回中华民族爱老孝道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