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之台湾主要政党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43:14

注:“泛蓝阵营”中的“蓝色”来自国民党党旗的颜色,主要包括的政党有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支持两岸统一。

    “泛绿阵营”中的“绿色”来自民进党的党旗,主要的政党包括了民进党和台湾团结联盟(台联党),支持台独。

中国国民党【泛蓝阵营】(现任党主席:马英九)

中国国民党成立于1894年,自1949年迁台后,一直以“执政党”身份掌控台湾政局。在2000年3月的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选举中,因国民党本身分裂导致票源分散,而丧失执政权,沦为在野党;2008年,马英九成功当选台湾领导人,国民党执政后,积极发展两岸关系,加强两岸合作,民众支持率大增。

  一、基本实力

  在2000年前,国民党因长期执政而几乎垄断了岛内所有的政治、军事、经济与社会资源,并依凭执政资源在岛内各种大小型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下台后,尤其亲民党从国民党内分裂出去后,国民党的实力迅速下滑,2008年重新上台执政后,积极发展两岸关系,民众支持率上升,实力大增,现在为台湾第一大党。

  二、组织架构

  国民党的党务组织架构主要分中央、县市(包括直辖市)、区级党部三级。国民党以“全国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行使职权,中央委员会闭会期间由中央常务委员会执行职权。2000年3月下台,国民党为“浴火重生、从零开始”,于2000年6月后开启了党务改造工作。

(一)“全国代表大会”。为该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代表任期为4年。主要职权为:修改党章,决定政纲、政策,检讨中央委员工作,讨论党务与政治议题,同意任命党主席提名的副主席,通过党主席提名的中央评议委员,通过党提名的“总统、副总统”候选人。

(二)主席。国民党设主席1名,自2001年后改由党代表选举产生为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连选可连任一次。2001年3月,国民党首次举行党主席由党员直选活动,现任党主席连战以高达97.09%的得票率当选。主席综理全党党务,为“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及中央常务委员会的主席,在主要决策上拥有最后的决定权。另外,国民党可提名数名副主席,经“全国代表大会”同意任命。

 (三)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置委员210人,候补委员105人,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任期4年。中央委员会主要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并对外代表该党,讨论及处理党务与政治事项,选举中央常务委员等等。中央委员会设有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1-3人,主要党主席提名、中央委员会通过任命。秘书长直接掌管中央委员会属下的各个机关,在国民党的决策机构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中央委员会下面设置政策、组织发展、文化传播、行政管理4个委员会及“国家发展研究院”、投资事业管理委员会、考核纪委委员会三个直属运作单位。

  中央委员会闭会期间由中央常务委员会执行职务,是国民党的最高决策机关,举凡党政的重大决策和决议,均在此会议中决定。中央常务委员会置常务委员31人,下台后改由党主席指定为中央委员会委员互相票选产生,并随着“立法院”党团在党内决策地位的提高,“立委”在中常委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占半数左右。

(四)中央评议委员会。它是国民党的咨询机构,其成员由党主席聘任,提请“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或追认。中央评议委员以会议方式行使职权,置主席团主席若干人,主持会议。

(五)地方党部。国民党由于历史悠久,加之长期执政,在各地都设立了绵密的地方党部与基层组织。

  三、政策主张

  在李登辉主政的12年期间,逐渐偏离一个中国路线,将中国国民党改造为“台湾国民党”,导致党内理念不清、路线争议不断,新党、亲民党相继出走。为凝聚人心,国民党决定重新确立立党理念和路线。

  (一)政治定位方面:明确声明国民党是“中华民国的中国国民党,不是外省党,也不是台湾党,更不是台独党”,“本土化”绝不是族群化、省籍化、更不是“去中国化”。

  (二)两岸关系方面:全面清除李登辉分裂路线影响,回归“一个中国”路线。强调国民党对于“一个中国”的立场始终如一,依循“国统纲领”,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追求两岸和平稳定关系,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建构台海和平区,在台湾优先的前提上,逐步迈向民主、自由、均富的统一。两岸搁置政治争议,从事制度竞赛,走向全面政经建设,形朔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的现代化国家。积极恢复两岸制度化协商,加强全方位交流,推动城市交流、政党交流、高层互访。推动两岸经贸松绑,促进两岸资金、人员及资讯移动透明化,创造国际企业策略联盟的环境。

  (三)在“国防外交”方面:建构全民参与的现代化“国防”,以精实军队战力,落实“有效吓阻、防卫固守“的战略指导。扩大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及国际组织,巩固、增进与“邦交国”的关系,积极拓展与其它非“邦交国”的实质关系。团结全球华侨,宏扬中华文化,共同建构全球华侨的生命共同体。

(四)政治方面:遵守“宪法”及“增修条文”,坚决贯彻“双首长制”;坚持政党政治与责任政治原则,建立优质化民主。制定政党法及政治献金法,并对政党投资或经营营利事业进行合理规范与限制。进行选区重划,“立法委员”选举制度改采“单一选区两票制”等等。

(五)经济方面:提升科技研发水准,编列研发经费,引导民间投入研发工作,以强化产业竞争力。开放“三通”、松绑“戒急用忍”,建构以台湾为中心的矽谷台北、上海以及东京、台北、上海“双黄金三角”,以巩固台湾在全球经贸体系中的关键地位。促进就业机会、改善就业环境,保障劳工权益,增进劳资和谐。

民进党【泛绿阵营】(现任党主席:蔡英文)

1986年9月28日,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追求民主自由、主张“台湾独立”的各股“党外”势力合组建成“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打破了国民党长期“一党专制”的局面。民进党成立后,一直稳步发展,并在2000年3月的“总统”选举中,因国民党阵营的分裂而渔翁得利,一夕之间成为执政党,2008年,民进党主席陈水扁下台,国民党执政。

  一、基本实力

  民进党自成立后,基本支持者一直保持在30%左右,2000年3月上台后,民进党更是不断利用手中所掌握的资源积极发展基层实力,2008年下野后,元气大伤,现在成为国民党的第一大反对党。

  二、组织架构

  民进党的党务机构主要分为中央、县市及乡镇市区党部三级。各级区域组织以党员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执行委员会为执行机关,评议委员为评议机关。

  (一)“全国党员代表大会”。为该党最高权力机关,每年由中央执政行委员会召集一次,代表任期2年。主要职权为修订党章,议定党纲,听取并检讨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评议委员会等的工作报告,选举、罢免中央执行委员及评议委员等。

  (二)主席。党主席的产生方式采双轨制,执政时期由“总统”兼任党主席;非执政时期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产生,任期2年,连选可连任一次,现任党主席为有着“小龙女”之称的蔡英文。

  (三)中央执行委员会。闭会期间由中央常务委员会行使职权。中执会共设委员35人,其中由“全国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出30名委员,并互选10人为中常委,任期均为2年,可连选连任。除党主席为当然中执委以及中常委外,并增列4席当然中执委以及中常委,当党主席为“总统”时,为“立法院”党团总召集人以及“总统”指定的3人;当党主席非“总统”时,为“立法院”党团总召集人、干事长与书记长及县市长之间互推1人。

  党主席可就中常委中提名副主席1-3席,经中执会同意后任命,中央党部设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1-3人,由主席任免,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组织、“外交”、大陆事务、侨务、社运、文宣等部门。

  由于中执会与中常会均采合议制,也即重大决策必须经由多数委员的同意。因而中执会尤其是中常会经常成为党内各大派系进行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场所。目前党内的派系主要有,“新潮流”、“福利国”“新世纪”、“新动力”、“台独联盟”。

  (四)中央评议委员会。设委员11人,候选委员3人,由“全国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出,并由评议委员互选一人为主任委员,任期均为2年,得连可连任。

  (五)地方组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民进党的基层组织逐步完善,目前已在各县市设立了县市及乡镇市区党部。

  三、政策主张

  自成立以来,追求“台湾主权独立”始终是民进党为之奋斗的基本目标。其政策主张具体有:

  (一)两岸关系方面:民进党自年成立之日始就带有严重的分离倾向,声称“台湾前途应由台湾全体住民共同决定”,并于1991年将“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基本纲领”列入党纲,叫嚣“独立建国、制定新宪,依据国际法原则重返国际社会”,“两岸依据国际法在国与国的关系下发展关系”等等,蜕变为地地道道的“台独党”。在岛内外各种局势的影响下,民进党近年来对“台独党纲”进行了一些淡化处理,并于1999年5月8日提出了所谓的“台湾前途决议文”,逐步由过去叫嚣“建立新而独立的国家”转变为鼓吹“维持现状就是独立”的“事实台独”,声称“台湾是一主权独立国家,其主权领域仅及于台澎金马与附属岛屿;台湾,固然依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都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2000年3月上后,陈水扁鉴于民进党实力有所增长,于2002年8月3日抛出了“台湾、中国,一边一国”的谬论,彻底暴露了“台独”真面目。

  民进党并将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列入于该党“外交”之中,宣称海峡两岸“应以平等地位进行和平竞争”,透过全方位对话,寻求深切互相了解与经贸互惠合作,建立和平架构,以期达成双方长期的稳定与和平。

  (二)在“外交”方面:宣称台湾应广泛参与国际社会,并以寻求国际承认、加入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为奋斗目标。对外不再坚持使用“中华民国”,并以各种不同名称,广泛参与各类官方及非官方国际组织。

  (三)在政治方面:实行美国式的民主自由政治体制,“排除任何形式的暴力与专制”,建立“以多数人的自由意志、自由决定为基础的法政秩序”,“保障基本人权、国民主权、权力分立与制衡、责任政府、依法行政、司法独立、政党平等与自由”等等。

(四)在文化方面:发展“新国民意识”,推动中小学教育教材本土化,重塑台湾民众对台湾历史文化的认知。

 

亲民党【泛蓝阵营】(现任党主席:宋楚瑜)

2000年3月31日,独立参选人宋楚瑜凭借在2000年“总统”选举中所赢取的466万票,正式宣布成立以“人民第一”为宗旨的亲民党,并逐步发展为国民党、民进党之外的台湾第三大党。

  一、基本实力

  亲民党成立后,依凭党主席宋楚瑜的个人魅力及“立法院”党团的优秀问政品质,取得了稳步的发展。

  (一)具有一定选票实力。在2001年底的县市长与“立委”选举中,第一次参选的亲民党在“立委”选举中获得46个席次,得票率为18.57%,在县市长选举中获得台东与连江两个席次,得票率为2.36%;在2002年初举行的县市议员、乡镇市长选举中,亲民党获得4席乡镇市长,49席县市议员;在2002年6月举行的乡镇市民代表及村里长选举中,亲民党共获得58席乡镇市民代,20席村里长;在2002年底台北、高雄县市长及市议员选举中,亲民党共在获得8席的台北市议员,7席高雄市议员。

  (二)政党认同度稳步上升。在亲民党成立前夕,台民意调查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亲民党已拥有12%的支持度,之后一直稳步向上发展,一般维持在17%左右,居于民进党和国民党的支持度之间。

  (三)党员人数稳步上升。宋楚瑜以30万票的些微差距败选后,宋楚瑜在选举中的死忠支持者逐步转化为亲民党的党员、认同者或支持者。亲民党成立首日,各地要求加入亲民党的民众非常踊跃,该党正式党员现已突破6万大关。从亲民党党员的省籍来看,外省籍、本省籍(包括闽南人和客家人)、原住民等各个族群都有,打破了外界有关由外省籍的宋楚瑜所创立的亲民党将沦为“外省党”的疑虑。

  二、组织架构

  亲民党的组织架构主要分为中央与地方二级制,各级组织以各级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执行委员会为执行机关。

  (一)“全国委员会”。为该党最高权力机关,会议每年由党主席召集一次。“全国委员会”主要由曾任或现任各级公职、“民意代表”、各级党务干部以及各界具有代表性的党员组成,名额约400人左右。主要职权有:修订党章,议定党纲,听取并检讨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罢免中央执行委员,议决本党重大政策议案。

  (二)主席。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二年,连选可连任。副主席若干人,由主席提名,报请“全国委员会”备查。2002年5月15日,在亲民党首次举行的由党员直选党主席选举中,同额竞选的现任党主席宋楚瑜以99.46%的超高得票率顺利连任。中央党部并设中央咨询委员会,设咨询委员若干,由主席聘任。中央党部下设政策研究中心、组织部、文宣部,行政部、财务部五个单位。

  (三)中央执行委员会。共设委员21人,除主席、副主席为当然委员外,其余19名皆由“全国委员会”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二年,连选可连任。其中比例分配为现任“立委”9人,现任行政首长、政务官、党务主管5人,“地方民意代表”5人。并规定“中央执行委员”每星期定期召开一次会议,由党主席召集并主持。由于目前亲民党仍属于草创期间,为避免内讧,党内并未选举中执委。

  (四)地方组织。亲民党成立之后,就开始积极建立地方党部,招募党员。但由于亲民党缺乏足够的经费,目前仅在各县市设立了联络处,负责整合地方社团,并未成立地方党部。

  三、政策主张

  亲民党成立之后,陆续就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两岸关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

  (一)在两岸关系方面:依循“国统纲领”相关原则,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基础上,进行两岸协商,惟未来台湾现况的任何改变,皆须经台湾全体人民的同意。依“三阶段整合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搁置“统”、“独”争议;第一阶段进行经济性及功能性“交流”,开展两岸经贸互惠合作;第二阶段推动两岸“社会互动”;第三阶段则迈向“政治整合”。中共应明确承诺放弃武力犯台,展开两岸互惠平等对谈,确保“中华民国”在国际社会的生存空间。发展两岸经贸:以“全球布局”与“策略性开放”的原则,尽速开放“三通”,发展两岸经贸,善用台湾优势条件,以大陆市场及资源发展台湾经济。

  (二)在政治方面:主张维护“中华民国宪法”,建立权责相符的“宪政体制”, 回归“双首长制”的宪政规范;尽速制定“政党法”、“游说法”及“政治献金法”,健全政党政治。“立法委员”选改采“单一选区两票制”,“一票投人,一票投党”等等。

  (三)在经济方面:主张解决失业问题,改善投资环境,加速财金改革,重振经济发展。厘清政商关系,杜绝一切黑金白金政治,创造廉洁有效率的投资环境。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加强劳工职业训练,建立劳资协商网络,兼顾劳工权益与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积极发展新兴关键性产业,辅导传统产业。

  (四)在“国防、外交”方面:建立全民“国防”,强化科技战力,以“前进防御”(Forward Defense Strategy)为战略目标。发展“多元外交”与“全方位外交”,采务实态度参与国际社会。积极争取加入国际组织,加入区域安全与功能性组织。革新侨务工作,争取海外侨心。

新党【泛蓝阵营】(现任党主席:郁慕明)

1993年8月10日,赵少康、王建煊等7名国民党中生代“立委”因不满李登辉日益偏离一个中国原则,推行“台独”分裂路线而另组新党。

  一、基本实力

  新党成立之初,活跃于台湾政坛,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成为国民党、民进党之外的第三支力量,并在“立法院”扮演关键性少数的角色。但自1997年后,新党因政治诉求失焦、内讧不断等原因逐步陷入泡沫化危机,在2001年底“立委”选战中,更因同质性极高的亲民党的挤压而走向泡沫化。

  (一)表现在选票上的实力逐渐消弱。在初试啼声的1993年底县市长选举中,获得5.54%的选票,一举跨过5%的政党门槛;1994年底省市长选举得票率为7.70%;1995年底第三届“立委”选举得票率为12.95%,获得21个席次,成为“立法院”关键少数;1996年初第三届“国代”选举得票率为13.67%。但是自1997年后,新党的实力不断削弱,如在1997年底县市长选举中,新党仅获得1.42%的选票,颗粒无收;在1998年底的“立委”选举中,新党得票率下滑至7.06%,仅获得11个席次;在2001年底的县市长及“立委”选举中,新党仅在“立委”选举获得1个席位,得票率降至2.61%,因未跨过5%的政党门槛而走向泡沫化。

  (二)党员少。由于新党在成立之初自我标榜为“柔性政党”,因而在党章规定,党员享有充分的自主权,随时可以加入或退出,也不必交纳党费,导致新党缺少实质意义上的党员,大多为认同新党的“义工”和“精神党员”。在新党实力鼎盛的时候,新党自己号称“精神党员”达到6万,目前党员总数仅有千余人。

  (三)政党认同度低。新党在成立之初的政党认同度高达10%,最高峰为15%,但之后认同度逐年下除,目前仅维持在2-3%之间。

  二、组织架构

  新党在成立之初因经费缺乏,为了在组织形式与国民党、民进党进行区隔,并未设立中央党部和地方党部等党务机构,其组织原则是“以议会为中心,民意为依归,选举为手段”,中央设立“立法院党团”、“国民大会党团”和“全台竞选及发展委员会”,地方设置县、市“竞选及发展委员会”,主要通过“全体公职人员大会”以执行党章、政纲的修订工作。

  “全台竞选及发展委员会”主要负责党的决策与具体运作事务,主要由“立法院”党团成员、直辖市议会党团成员,各地“竞选及发展委员会”召集人,县市以上行政首长及议会正副议长等人组成。“全台竞选及发展委员会”设召集人1名,由委员互选产生,任期一年,可连选连任。召集人对内综理党内,对外代表该党。“全台竞选及发展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处理该党经常事宜。

  2001年底“立委”选举走向泡沫化,新党开始进行改造,决定向刚性化发展,2002年9月新修订的党章中规定:党组织分为中央及地方二级制,“中央”设置“全国委员会”,地方依党员人数及功能设方地方党部或特种党部,海外另设海外党部。各级党部依实际需要设立幕僚单位及各工作会,处理各级组织授权的事项。

  (一)“全国党代表大会”。为该党最高权力机构,主要职权为选举“全委会”委员,决议“全委会”所提党章修正案,罢免党主席,议决其它事项。

  (二)“全国委员会”。为该党最高党务常务机构,“全委会”人数最多不得超过31人,主要职权为选举党主席,监督协调党务推动,对重人事的任命案行使同意权等。

  (三)主席。由“全委会”委员互选产生,任期一年,连选可连任一次,党主席对内综理党务,对外代表本党。全委会置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1-3人,由党主席提名,并经全委会同意后聘任之。新党现任主席为郁慕明。

  三、政策主张

  新党在“建党宣言”中明确标榜将发挥“革新政治、安定政局、制衡两党”的作用,认同孙中山先生的理念,追求民族统一、政治民主、民生均富的目标,坚守公义、平等、安全、务实、干净的原则。具体主张为:

  (一)在两岸关系方面:新党主张中华民族应固守原有之疆域,守死不去,一寸山河一寸血,不容异族染指,亦不容分裂国土。坚决反对“台湾独立”、割裂民族脐带,自绝于10亿同胞。在发展两岸经贸方面,开放两岸直航,促进全面交流;保障台商权益,争取大陆市场;建立互利共生的“大中华经济圈”。

(二)在政治方面:反对专制政治,反对独裁,主张实行“内阁制”,反对黑金贿选等等。

台联党【泛绿阵营】(现任党主席黄昆辉

 

2001年8月12日,以李登辉为“精神领袖”,以延续“两国论”分裂路线为宗旨的“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联党”)正式成立,并在2001年底“立委”选举中获得13个席次,成为“立法院”第四个政党。进入“立法院”后,为抢攻岛内“急独”票源、主导台湾政局走向、阻挠两岸关系的发展,台联党一再抛主张,逐渐成为岛内“激进台独”势力的总代表。

    一、基本实力

    在2001年底“立委”及县市长选举前仓促成军的“台联党”,由于缺乏根基,整体实力比较薄弱。

    (一)政党认同度低。根据岛内各种民意调查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台联党”自成立后,政党认同度一直维持在2-3%之间,有关政党形象的各项指标认同也一徘徊在2%-3%之间。民意调查同时也显示,“急独”选民是“台联党”的主要选票市场,“缓独”选民是次要选票市场,且大多为50岁以上的闽南籍选民;40岁以下的年轻族群以及主张急统、缓统及维持现状的选民多不支持台联党。

    (二)基层实力薄弱。“台联党”虽然在2001年底“立委”选举中获得7.76%的选票,但在接下来的基层选举中却成绩欠佳,如在2002年初的县市议员及乡镇市长选举中只取得7个县议员席次;在2002年底的台北、高雄市长及市议员选举中,只在大本营高雄市获得2个席次,提早出现泡沫化征兆。

    (三)党员人数少。“台联党”在成立之初因经费问题紧张,并没有积极招募党员,在2003年之前总共只有102位党员。但是自2003年后,该党为壮大基层实力,已开始积极招募党员,据说目前已招募到上千名党员。

    二、组织架构

    “台联党”成立时间较短,主要以“立法院”党团为工作重心,以“李登辉之友会”及围绕在李登辉身边的一些“台独”组织为基层动员力量。

    (一)在党中央方面:虽然该党党章规定党员大会为最高决策机关,具有修订党章、议定党纲,选举及罢免党主席以及议决重大人事案等职权,但事实上,台联党的一切大小事主要由“精神领袖”李登辉幕后直接操控。

    (二)在“立法院”方面:总共包括黄宗源、陈建铭、廖本烟、许登宫、何敏豪、钱林慧君、苏盈贵、罗志明、林志隆、吴东升、程振隆、黄政哲、王政中等13名“立法委员”。

    (三)地方组织方面:“台联党”在北高市长选举中失利后,为在台湾政坛站稳脚跟、避免在2004年“立委”选举中走向泡沫化,“台联党”决定自2003年后积极发展基层组织,在各主要县市成立地方党部、招募党员。3月28日,“台联党”的第一个地方党部高雄市南部党部成立,据称共招募了500多名党员,“台联党”并号称要在年底之前在全省各地陆续成立地方党部。

    (四)外围组织方面:基层组织薄弱的“台联党”主要依靠李登辉的民间支持力量及学术界、政商界的人脉进行选举与社会动员。一是 “李登辉之友会”,目前全台各地已成立了26个“李登辉之友会”;二是“台联党”全权接收了“台湾综合研究院”、“国家政策研究院”以及李登辉在学术界的其他人脉,为“台联党”规划选举议题、选战对策以及各种法案发挥了重要的“后援部队”角色。三是“北、中、南、东社”,“台湾教授协会”、“医界联盟”等“台独”组织成为“台联党”的重要拥护者与主要社会动员力量。此外,与李登辉李关系密切或长期支持“台独”的部分企业成为提供“台联党”选举经费的重要“金主”。

    三、政策主张

    以维护李登辉分裂路线为使命的“台联党”成立后,不遗余力地推行“激进台独”路线,获得岛内外“激进台独势力”的掌声,认为其才是真正支持“台湾独立运动”的政党,“台联党”也由此取代日渐式微的“台教会”、“建国党”等“激进台独”组织,成为“激进台独势力”的总代表。

    (一)大肆鼓吹“改国号、制定新宪”。“台联党”宣称“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存于世界;台湾现状的任何变更,都必须经由台湾2300万人民透过公民投票决定;应改国号为‘台湾共和国’,制定‘台湾基本法;台湾的未来就是‘一边一国’,两岸关系应该是‘两国关系’”等等。“台联党”不仅在“立法院”积极推动“公投立法”,还集合岛内“台独”组织发动“台湾正名运动”大游行,要求将一切冠有“中国/China”的社团、公司等全部改名为“台湾”,将“国号”改为“台湾国”或“台湾共和国”等等。

    (二)阻挠发展两岸经贸。为防堵两岸经贸、人员交流的快速发展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向心力,李登辉、“台联党”极力反对松绑“戒急用忍”、反对开放两岸直接“三通”。叫嚣 “鼓吹加速三通,等同鼓吹加速统一”,两岸若要就“三通”进行谈判,必须在“国与国”的基础上进行。

    (三)在意识形态领域加速灌输“台独认同”。在李登辉主政的12年间,为斩断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意识,李不断在意识形态领域向台湾民众灌输“台独意识”。下台后,李登辉更是不遗余力地鼓吹台湾应加速培育台湾民众的“建国意识”。李登辉声称,当前台湾最大的危机在于“国家认同”出现混淆,“要摆脱一个中国的纠缠,台湾内部必须有认同台湾的国家意识”。李登辉、“台联党”还鼓吹要彻底在思想、文化上与中国划清界线,鼓动“教育部”全面扬弃过去中小学史地教材的“大中国”观点,并要求在中小学推广乡土语言教学,将闽南话列为“第二官方语言”等等。

 

 

小编闲语:国民党之前与民进党的小型选举战中三连败,2010年底的“五都选举”是真正考验马英九执政团队的一次“大考”,现在民进党嘴上总是念叨着要和马英九辩论ECFA,却提出辩论之前必须出台相关“调查报告”等条件,其实只是想拖延时间,等到年底“五都”选举时就有了与国民党争论的焦点——ECFA,现在如果立刻辩论ECFA,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可以看出民进党的许多动作都是做了精心的政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