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缺乏支撑海洋大国的精神品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2:27:02
时报:中国人缺乏支撑海洋大国的精神品质
2010-06-08 10:07:38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北京)跟贴 241 条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作为中国国民精英层的大学生都不知道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法律概念为何物,而对中日东海争端仅仅诉诸非理性情绪的宣泄时,就可以断定,今日的中国国民尚无法构筑和支撑起一个海洋大国应有的精神品质。
如果你连“领海”、“专属经济区”等概念都不清楚时,请不要谈论海军。
环球时报6月8日报道 将强大的海军与海权画等号,认为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便可成为海权强国的观点,在中国社会中有着一定的民意基础。中国民众在航母问题上的立场就是鲜明的体现,许多企业家和民众都愿意为建设航母慷慨解囊,这是值得敬佩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如作冷静思考可以发现,在相当多的人看来,强大的海军无疑是海权的重要乃至核心要素。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强大的海军其实并不是海权的全部。
世界海权兴衰的历史表明,随时代的演进,海权的构成要素也经历了日趋复杂化、多元化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除海军这一重要要素外,经济基础(尤其是资本扩张能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战略运筹、海洋观念等都是海权背后不可或缺的支撑性要素。
世界海权兴衰的历史表明,资本扩张与更新能力既是海权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决定海权能否长久存续与发展的支撑性要素。通过考察西方海权发展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葡萄牙、西班牙衰落的根源在于资本原始掠夺没有转化为国内生产,进而无法与荷兰的新兴商业资本竞争,而荷兰海上霸权为英国所取代的根源在于其商业资本不是英国工业资本的对手。美国取代英国同样在于其资本扩张优势。
世界历史还表明,技术与制度创新能力、产业主导能力也是决定海权盛衰的重要支撑性要素。在历史上,海上霸权国都分别主导了各自时代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创新,它们不仅是世界海军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经济领先产业的主导国。一个海权国家要成就世界霸权,不仅需要足够强大的海军,而且还必须是世界科技的创新国,必须主导世界经济的领先产业。
此外,主导国际制度,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力也是现代海权的重要构成要素,英国历史上长期主导的海洋自由航行,美国维护自由贸易和全球海洋通道安全的制度安排,都是其成为海权强国的重要支撑要素。因此,必须认识到,徒有强大的海军,而缺乏其他要素的配合,并不能成为海权强国。这一逻辑仍然可以从中国自身找到反例,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拥有亚洲一流的海军,却仍难逃失败命运的悲剧证明,仅仅依靠海军而缺乏经济、技术和制度支撑,海权便会成为弱不禁风的摆设。
另一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是体现为思想观念的国民性问题,即一个民族向海洋发展的国民观念与民族意志,这固然已经是海权论鼻祖马汉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它对于渴望成为海权强国的中国国民来说仍然是一种奢侈品。以对世界海洋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例,在作为中国国民精英层的大学生都不知道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法律概念为何物,而对中日东海争端仅仅诉诸非理性情绪的宣泄时,就可以断定,今日的中国国民尚无法构筑和支撑起一个海洋大国应有的精神品质。
中国海权的发展固然不会以历史上英美的全球性海洋霸权为坐标,但中国不论选择何种类型与限度的海权,都有许多课要补,许多本领要学,许多素质要打造,这对于中国而言绝对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作者:刘中民)
美国称中国海军缺乏维护海权传统无法挑战美军(图)
2010-05-20 12:43:00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北京)跟贴 7 条手机看新闻
资料图:中国海军舰机正在进行联合反潜演习
美国情报界和学者惯于从装备、技术等领域对比中美海军,并预测中美海上大冲突何时发生。然而华盛顿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战略学者罗伯特?卡普兰从“海军传统”的角度分析称,美国海军有400年的悠久传统,远非只有60年历史的中国海军可比。由于海军传统对海上博弈影响重大,中国海军暂时还难以挑战美国海军。
据美国《火奴鲁鲁观察家报》16日报道,中国海军十年内不能对美国构成挑战,原因之一是中国一直是陆上大国,缺乏探索海洋的精神和维护海权的海军传统。报道主要援引新美国安全中心学者罗伯特?卡普兰的观点,他在近日参加了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主办的研讨会,就中国海军传统问题谈了一些看法。
报道援引卡普兰话称,中国海军近年来发展势头很猛,正在投资建造潜艇、驱逐舰、作战飞机以及精确制导导弹。中国这样做目的之一是“阻止美国海军进入东海及其他海域”。但卡普兰认为,中国海军“还远远无法在军事上对美国形成挑战”,其最大的弱点在于缺乏有效实践航海技术的海军传统及经验。他总结中国航海史称,中国人没有像希腊人、英国人、威尼斯人那样走向海洋,在漫长历史中只出现过一位伟大航海家―――郑和,尽管他早在15世纪就7次进入太平洋和印度洋,但在他死后中国就再无兴趣进行海上探索,唯一可以让人有印象的是漫长封建王朝的后期有一次清政府收复台湾的行动。
卡普兰称,今天的中国海军是在中国共产党打败蒋介石后,于1950年建立的。海军接管了国民党的旧式装备和训练不佳的海员,早期海员是苏联进行训练,由曾出过海的炮兵组成,在经验与技术上都远远落后。《火奴鲁鲁观察家报》也报道称,那些观看过中国海军舰船演习的美国及日本海军官员都曾表示,中国海军的舰艇操控水平低。日本官员之所以关注日前中国直升机在冲绳南部海域接近日本战舰之事,并不是因为这是一种威胁,而是担心中国飞行员训练水平不足,撞到日舰。
卡普兰接着讲述美国的海军传统。他认为,美国海军已有400年的传统和经验,其中200年源自英国海军,另外200年则源自美国海军自身。他强调了美国海军的远洋传统,称早在独立战争时期,美国海军之父约翰?保罗?琼斯就已经不是在美国近海对抗英军,而是打到敌人老家去,在欧洲海域作战。在美国建国之初,美国海军的远征已经到达北至格陵兰,南到南太平洋的广大海域。报道还称,中国军事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海军缺乏传统,正寻找更好的训练途径。
对于“海军传统”话题,海军出身的《世界军事》执行总编陈虎对《环球时报》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陈虎认为,海军是一支在和平年代也需要出国执行任务的军种,其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建立海军需要漫长过程,人员、操练、作战、礼节、造船都形成独特传统。英国海盗的攻击精神,美国海洋调查船在全世界搜集水文资料的韧劲,都是本国海军传统的组成部分。此外,美国舰船管线暴露在外方便维修,地板刷特殊漆防滑,海军世家饮酒时先喝杯海水,这些独特的细节都是传统。
陈虎称,传统因素对海军战斗力的发挥至关重要。英国皇家海军曾是最强大的海军,如今虽已衰败,但主动攻击的传统仍在,这就是为什么在英阿马岛战役中英国敢于远征并取得胜利。陈虎称,中国确实存在海军传统较薄弱的问题。建国后,我国海军“海上拼刺刀”、“小舰打大舰”等战术也明显带有陆军色彩。中美两艘驱逐舰的技术水平可能差别不大,年出海时间却相差甚远。陈虎认为,海军传统其实是国家海洋传统,明清以来我们长期锁国,不重视海上利益,缺少全民海洋意识。培养海军传统,我们要从开发海洋、追求海洋利益入手。
中国海军学术研究所专家李杰则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海军传统是和本国国情相关的。英国皇家海军曾经的强大与其殖民地遍布世界有关。但是二战后国家利益逐渐与海洋利益背离,英国开始削减海军。美国海军也走过弯路,内战结束后曾大幅削减舰艇,直到一战前“大白舰队”环游世界,才树立了远洋海军的声威。中国缺少海军传统主要是历史原因,建国后通过不断实践并向西方学习,我们正在建立一支有底蕴有传统的海军。
(来源:环球时报)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 更多精彩,请点击环球网
美国海权之路给中国的启示
2010-05-18 13:18:00 来源:人民网(北京)跟贴 1 条手机看新闻
海权是“权力”内涵的延伸,即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在海洋上的延伸和拓展。美国海权之路以1898年的美西战争为转折点。美西战争之前,美国致力于西部拓殖,海权发展缓慢。战后,随着海军实力的不断增长,美国逐步发展为全球性海权大国。
美国外交与海权
历史上,美国外交为其全球海权的实现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反过来,不断拓展的海权又为美国外交提供了实力保障。
一、外交为海权铺路
美国外交对其海权的发展功不可没。美国选择了太平洋方向拓展其海权,实际上就是出于避免与英国对抗的外交考虑。如果美国发展海权选取大西洋方向,必将会与英国的海权发生重叠,从而引发英国的激烈对抗。相反,“如果与英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就没有任何欧陆强国能够越过大西洋,给美国造成严重的损失”。有鉴于此,美国外交承认英国的既得海权利益,避开了英国的锋芒,选择在太平洋方向拓展海权。
早在1843年7月,美国就趁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新败,与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1854年美国强迫日本德川幕府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即《神奈川条约》)。1867年,美国通过外交途径,从俄国手中购买了阿拉斯加,同年还兼并了中途岛。1882年,美国与朝鲜签订贸易条约。1887年1月,美国与夏威夷订立条约,取得了在珍珠港建设海军基地的权利。1899年,美国与德国达成协议,以西经171度为界瓜分了位于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美国得到了东萨摩亚。十九世纪后半期,美国在太平洋的外交活动之频繁,以至于“太平洋被当成了美国的内湖”。
这些外交活动既打通了贸易往来,又获取了海外领地,为美国商船队和海军打了前站。
美西战争之后,美国相继在夏威夷、东萨摩亚的帕果帕果、菲律宾和关岛创建了殖民地和海军基地。
在外交的引领下,一战后,由美国海军、商船队、殖民地和海军基地构成的海权体系基本覆盖了太平洋。二战后,美国又通过外交手段促使英国接受民族自决的原则,将其写入《联合国宪章》。随着英国全球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英国的全球海权不复存在。继承了英国海权衣钵的美国,凭借外交与他国订立多个针对苏联的联盟条约,借机将其海权辐射到全球海域。
二、海权为外交护航
海权为美国外交提供了实力支持。在当今航母时代,了解美国派驻世界各地的航母的动态,就能洞悉美国外交的关切所在。有了海权大棒的支持,美国才能在外交谈判桌上占到上风。
1898年美西战争中,美国海军在菲律宾击败西班牙海军,实际控制了菲律宾。凭借海军在美西战争的胜利,美国国务卿约翰?M?海遂于1899年提出了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的外交政策。
日俄战争之后,战胜的日本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1908年10月,罗斯福总统派遣的“大白色舰队”适时地达到了日本横滨。美国向日本彰显海权,炫耀海军大棒,以实力支持其“门户开放”的外交政策。
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将世界拖向了核战争的边缘。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各种可能的决策预案中选择对古巴进行海军封锁。既发挥了美国在加勒比海上相对于苏联的海权优势,还规避了一触即发的美苏核对抗,为外交解决危机提供了可能。而且当前,伊朗核问题、朝鲜核危机和历次的台海危机都有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的身影。
实际上,海权对于美国外交的支持力度之大,以至于一旦有外交危机发生,美国决策者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派遣最近的航母赶往出事地区实施威慑。由是观之,海权为美国的外交提供了实力支持。
在二百多年的海权发展中,美国外交不断地引领其海权在全球范围内的拓展,为海权铺路。反过来,不断延伸的海权又增加了美国外交谈判桌上的筹码。外交与海权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美国海权之路给中国的启示
美国发展海权的一些经验,对中国发展海权不无启示意义。
首先,中国应从战略的高度制定海权发展的规划,走外交主导的海权发展道路。中国在东海、南海与海上邻国存在着复杂的划界和主权争端。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海权发展进入了一个战略机遇期。海权的诸要素之中,海军的力量尤为薄弱。针对这一现状,中国建造航空母舰实乃发展海权的关键性战略决策。中国有了航空母舰,不仅可以震慑侵犯中国海上权益的行为,海军远洋兵力投送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中国海权才真正有了延伸和拓展的可能。
其次,中国海权的发展应优先选择印度洋方向。当前,中国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到2030年,中国每天消费的石油将达到1200万桶,其中990万桶依赖进口。中国在该地区的海军力量的存在,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确保石油运输线的安全和畅通,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海上对反华情绪强烈、与中国存有领土争端的南亚强国形成强有力的牵制。为此,中国应对友好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和缅甸)展开积极有效的外交活动,本着互利的原则,促请这些国家为中国海军提供驻泊权。
外交对于发展海权的另一大作用就是消除误解,中国应通过外交(包括军事外交)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展开全方位的交流,增进互信,打消它们的疑虑。
再次,中国发展海权应与海权大国寻找利益的共同点,避免与海权大国发生对抗。中国发展海权,尤其应当谨慎地处理与美国的关系。毋庸置疑,在当今“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下,美国超群的实力,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挑战的。实际上,弱国选择不与强国对抗,原因并不在于弱国认可强国霸权的合法性,而不过是因为弱国与强国相争,引发本可规避的对抗,实非明智之举。
在拓展海权的道路上,中国应与美国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如维护石油通道的畅通,打击海盗、构建和谐海洋等。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与美国展开合作,增进互信,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第四,中国发展海权应保持大国心态,不必过于在意西方的过激反应。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的崛起至少有两大特征。其一是中国发展的速度之快,令世界震惊。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就走完了西方几百年才完成的发展之路。其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崛起是以一种西方不愿认可的方式进行的,即中国的崛起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西方的恐慌,恰恰解释了“中国威胁论”在西方甚嚣尘上、大有市场的原因。同样,中国发展海权,很自然会引起西方的警惕、大肆渲染甚至强烈反弹。对此,中国要泰然处之,不必做出过度的反应。
最后,中国拓展海权应着眼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循序渐进,走防御性的道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有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毋庸置疑,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发展海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有鉴于此,中国外交应大力宣扬中国海权的防御性本质。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分步走的战略决定了海权的发展也应是逐步拓展的过程。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拓展了中国的海外利益,海军防御的主体也势必要增添新的内容。
但是海军的防御性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使将来中国强大了,也不会像美国那样称霸海洋,但是中国也决不能在捍卫国家海洋权益的问题上仰人鼻息。
美国海权之路对中国发展海权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美国海权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外交的引领和铺路,尤为值得中国外交借鉴。中国六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为发展海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外经济联系的增多使中国海上权益处于亟待捍卫的境地。在这样的形势下,2006年和2008年,胡锦涛主席曾两次强调,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有必要推动海军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胡主席的指示必将会对今后中国海权的发展产生重大的积极意义。
上文由《当代世界》杂志社授权摘编,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段欣毅)
(本文来源:人民网 )
仅靠强大海军还不能支撑起海权强国
2010-06-03 09:02:00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北京)跟贴 0 条手机看新闻
将强大的海军与海权画等号,认为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便可成为海权强国的观点,在中国社会中有着一定的民意基础。中国民众在航母问题上的立场就是鲜明的体现,许多企业家和民众都愿意为建设航母慷慨解囊,这是值得敬佩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如作冷静思考可以发现,在相当多的人看来,强大的海军无疑是海权的重要乃至核心要素。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强大的海军其实并不是海权的全部。
世界海权兴衰的历史表明,随时代的演进,海权的构成要素也经历了日趋复杂化、多元化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除海军这一重要要素外,经济基础(尤其是资本扩张能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战略运筹、海洋观念等都是海权背后不可或缺的支撑性要素。
世界海权兴衰的历史表明,资本扩张与更新能力既是海权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决定海权能否长久存续与发展的支撑性要素。通过考察西方海权发展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葡萄牙、西班牙衰落的根源在于资本原始掠夺没有转化为国内生产,进而无法与荷兰的新兴商业资本竞争,而荷兰海上霸权为英国所取代的根源在于其商业资本不是英国工业资本的对手。美国取代英国同样在于其资本扩张优势。
世界历史还表明,技术与制度创新能力、产业主导能力也是决定海权盛衰的重要支撑性要素。在历史上,海上霸权国都分别主导了各自时代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创新,它们不仅是世界海军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经济领先产业的主导国。一个海权国家要成就世界霸权,不仅需要足够强大的海军,而且还必须是世界科技的创新国,必须主导世界经济的领先产业。
此外,主导国际制度,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力也是现代海权的重要构成要素,英国历史上长期主导的海洋自由航行,美国维护自由贸易和全球海洋通道安全的制度安排,都是其成为海权强国的重要支撑要素。因此,必须认识到,徒有强大的海军,而缺乏其他要素的配合,并不能成为海权强国。这一逻辑仍然可以从中国自身找到反例,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拥有亚洲一流的海军,却仍难逃失败命运的悲剧证明,仅仅依靠海军而缺乏经济、技术和制度支撑,海权便会成为弱不禁风的摆设。
另一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是体现为思想观念的国民性问题,即一个民族向海洋发展的国民观念与民族意志,这固然已经是海权论鼻祖马汉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它对于渴望成为海权强国的中国国民来说仍然是一种奢侈品。以对世界海洋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例,在作为中国国民精英层的大学生都不知道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法律概念为何物,而对中日东海争端仅仅诉诸非理性情绪的宣泄时,就可以断定,今日的中国国民尚无法构筑和支撑起一个海洋大国应有的精神品质。
中国海权的发展固然不会以历史上英美的全球性海洋霸权为坐标,但中国不论选择何种类型与限度的海权,都有许多课要补,许多本领要学,许多素质要打造,这对于中国而言绝对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刘中民)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
【已有0位网友发表看法,点击查看。】 复制网址闪电邮转发
关于海军强国要素 的
新闻
美国海军陆战队进行公众展示活动(图) 2010/05/29
美国海军陆战队进行公众展示活动(高清组图) 2010/05/29
也门海军救出被劫船只并逮捕13名海盗 2010/05/29
美国海军陆战队进行公众展示活动[高清组图] 2010/05/29
美国海军陆战队进行公众展示活动 2010/05/29
为何日本首相是“世界上最难干的首相”?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06-08发表评论>>
中国网讯 从2006年9月安倍晋三当选首相开始,日本政坛就似乎被套上了魔咒,首相走马灯似的换。如果算上安倍当选之前的首相小泉纯一郎,那么5年里竟然已经更换了6次首相。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极其少见,甚至有的网友戏称日本首相是“世界上最难干的首相”。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日本首相更换如此频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由于体制的原因还是首相个人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接受中国网专访,从日本的政治制度、日本高端和低端的政治文化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而深度的剖析。
高洪:日本首相更换频繁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有政治制度设计上的原因。总体来讲,总统制要比内阁制稳定,日本是内阁制,就没有美国那么稳定。选举制度也是这样,现在实行的是小选区政党比例代表制。这样的选举制度有利于大党,不利于小党,那么小党会不断地分化组合,向强势的势力聚合,这样使得政治变化比较快。
再有,从政治文化角度讲,高端的政治文化缺少对话沟通的机制,过于显示竞争和对决的一面。比如前段时期,日本有过众议院和参议院支持不同政党的“扭曲国会”的情况。“扭曲国会”的情况在北欧也都出现过,一般是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但是日本政治高端的文化传统还是以斗争解决问题的方式居多,缺少沟通和相应的妥协。
另外,低端政治文化即大众这个层面上来说,大众都比较注重人气,比较看重政治家的表演秀,而不是依照政策主张、政治路线选择政党。政党和政治家的人气很容易变动,突然拉高的人气可以让支持率忽然窜高,相反,有一些比较难以解决的题目就会使人气突然散掉。
当然这些都是一些侧面的问题。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冷战结束以后日本政治结构调整调试过程还没有完成,还在不断的动荡变化过程中。所以,日本政坛的稳定性属于全世界最差的国家之一,政坛上走马灯似的换将,政党的分化组合也常常发生,动荡不定。
最后,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冷战之前,日本政治体制是1955年体制,自民党为核心的保守政党为一方,以社会党共产党革新的政党为一方,背靠在东西方两大阵营。日本政府是亲西方靠美国的,当时的革新政党是靠苏联的。在东西冷战时期,日本1955年体制即保守党和革新政党的对立持续38年没发生过变化。没发生变化是指一方面自民党执政,一方面在野党万年在野,总是上不去。
这就使政府和官僚系统和财界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非常牢固,形成了“政官财”铁三角,铁三角之间是一种利益诱导型的政治结构,靠着相互支撑和相互利益的索取形成了很稳固但是有很多政治弊端的闭锁性政治结构。这种政治结构下,国民的政治权益受到某种程度的侵害。原本是应该国民通过众议院议员反映自己的意图,国民投票决定政治家,政治家给官僚下指令,运转国家机器。可是因为政治家和官僚关系过于密切,官僚是一个非常技术化的系统,所以国民的政治主张反倒不能很好地体现。
冷战结束以后,依靠苏联的最大的革新政党即社会党几乎到了要解体的程度,势力迅速缩小。而自民党由于缺少对立面,国民对它的不满、积怨就一下子喷发了出来。自民党执政后期严重的贪腐问题还有执政过程中对国民造成的不作为,或者说胡作为,如丢失了国民养老保险记录,有很多政府职能部门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没有很好的向国民做到信息公开等等。这些问题喷发出来后,老百姓抛弃了自民党。
之后形成了1993年以后一年半左右的八党一派联合政权。但自民党毕竟是一个老大的执政党,它把夺取利用的非常灵活也非常富有成效,八党一派联合政权很快就被它攻破,自民党重新执政,一直到去年8月的众议院选举。
1993年建立、1996年重组、一直到去年为止党势不断扩大的民主党是一个新型的保守政党。众议院成员有的是从自民党分离出来的一些革新力量,也有一些来自于过去的左翼政党中的右的部分,还有一些国家战略派主张的新的政治人物,这些人形成一个新的保守政党。
新的保守政党即民主党在绿色政治洁净政治的口号下,力图为国民伸张政治权利、引领日本在21世纪初期走在世界前列。民主党靠一系列漂亮的政治口号,包括调整日美关系、重返亚洲等,取得了民心,去年大获全胜,试图推进一个新的保守政治时代。但是这个过程也充满了失策和失败,也充满了探索中的碰壁。由于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和政党本身的一些欠缺,经过8个月,鸠山内阁走过了民主党政权的第一个尝试性阶段,现在迎来了菅直人组阁的民主党第2届政府和保守政治时代的一个过渡期结束而走向新的里程这样一个政治实践,这就是今天日本政治的基本特征。 (记者 张梅)
日文专访:
なぜ日本の首相は「世界で最も難しい」の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