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连发四文探讨社会财富分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8:17:23

人民日报连发四文探讨社会财富分配

-

近年来,我国政府、企业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居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如何做大居民收入蛋糕,缩小贫富差距,已成为全社会热切关注的焦点。从这期开始,本版将连续推出“社会财富怎么分”系列报道,围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紧迫性、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建设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社会等话题进行深入探究,希望读者朋友们也来参与讨论。

——编者

社会财富怎么分④ 负担沉重的“中间阶层”

很多中等收入者并不认为他们属于“中等收入群体”

在北京一家公司工作的陈先生,前几天刚收到税务部门寄来的2009年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虽然平时对每月缴多少税都有数,但一看到去年近2万元的纳税额,他的心里还是感觉有些异样。

他告诉记者,在北京打拼已经10多年了,目前月收入超过1万元,加上妻子一年五六万的收入,家庭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听起来这个数字相当不错,但他却觉得每天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每月五六千的房贷月供,孩子的教育,老人的赡养,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手头很少宽松。自己和妻子每年缴的个人所得税,加起来在2.5万元左右,对全家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是调整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社会学观点,中间阶层的壮大,使原来对立的贫富两极变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排列,这就让每一名社会成员看到拾级而上的希望,有助于缓和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对立情绪。通常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结构,其稳定性要远高于“哑铃型”或“金字塔型”结构。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如同陈先生一样,很多中等收入者并不认为他们属于“中等收入群体”。以个人所得税为例,就存着相互矛盾的观点。一方面,尽管近年来个税起征点一再提高,但很多人仍然觉得税负太重,要求提高起征点的呼声不绝于耳;另一方面,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绝大多数工薪阶层并不用缴纳个税,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个税缴纳群体所占比例要小很多。

专家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在收入调节方向和力度上的问题有关。比如对于生计费用的扣除,没有考虑纳税人的家庭人口、赡养系数、家庭总收入、物价上升等因素对个人开支的影响。在计征办法上,实行分项课征,造成所得来源渠道多和隐蔽性强、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纳税或少纳税,而所得来源渠道少、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多纳税。正是由于这样的税负不公平,才导致很多中等收入者觉得个税负担沉重。

税收是否存在“逆调节”

过重的负担不仅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员工的收入增长

在长期从事收入分配研究的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博客)看来,不仅是个人所得税,税收杠杆在很多时候对收入分配都是“逆向”调节的作用。

“这首先表现在中小企业的税负过重。”周天勇分析,企业需要承担的税收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但据他了解,在很多地方,对于小企业都采取按营业收入的13%“包税”,过重的负担挤占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不仅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制约了企业员工的收入增长、福利增长。

由于小企业一般是劳动密集型居多,其发展对于改善分配格局、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具有很大意义。周天勇说,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一个国家或地区每千人口拥有的小企业数量多少,与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成反比,数量越多,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越小,中等收入的人口也就较多。反之,数量越少,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越大。

相比较而言,由于财产税的空缺,富人承担的税负与其纳税能力相比,就显得很轻。“目前,房产税、遗产税都还没有开征,个人所得税方面,高收入者也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达到逃税、避税的目的。因此,越富的人积累得越多,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资源税的调节作用也没有得到体现。周天勇说,在国外,对于电信企业使用的空间频道资源都会征税,我们在这方面是空白,本该属于国家的税收变成了相关电信企业的利润,也成了这些行业畸高收入的一个来源。煤炭等矿产资源近些年来已经成为暴富的源头,税收在这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橄榄型”社会怎么建

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关键

我们离“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还有多远?

有测算显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存在着较高的收入分配不均等,以及比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2009年收入低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人群比例高达62%。这部分低收入人群主要在农村,占农村总人口的85%左右。因此,中国现在的居民收入分布结构,类似于一个宽底座的金字塔,与“橄榄型”收入分布还有不小的距离。

针对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我国前几年提出了“提低、扩中、调高”的思路。周天勇认为,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关键。而中低收入者绝大多数是主要依靠劳动获得收入,因此“提低”最重要就是扩大就业。与直接“给钱”、让利相比,让低收入者安居乐业,收入快速增长,才是更加可持续的方式。

周天勇说,“扩中”则需要大力鼓励创业,发展能增加中等收入人口和能增加就业的小企业,以改善创造和分配财富的结构,让更多“小老板”成为中等收入者的有生力量。

专家认为,政府在二次分配方面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发挥财税政策的收入转移作用,确保财政的公共性和满足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有关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加大二次分配领域的调控力度,将公共支出和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逐步转向城市低收入者和广大农民,更好地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

就“限高”而言,要让高收入者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例如,加强针对高收入者的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适时开征物业税、遗产税等主要由高收入者承担的新税种,鼓励高收入者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等。同时,要调整不合理的高收入、规范灰色收入、打击非法收入。

在税收杠杆中,消费税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也应当得到重视。2006年,我国对消费税税目、税率进行了调整,新增了实木地板、游艇、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等税目,但对一些新出现的高档消费项目如高档娱乐设施,健身类、保健类设施,高档住宅仍未列入征税范围。有专家建议,应当对消费税税目和征收范围进行适时适当调整,增强其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

社会财富怎么分③ 工资共决工企双赢才是真

在浙江,企业职工工资不再由老板一个人说了算,“企业协商谈增长、行业协商谈标准、区域协商谈底线”的工资协商模式已初步形成——

本报记者 王慧敏

如果时光倒退几年,就是借给吴春锋一个胆,他也不敢跟老板吱声——端着人家的饭碗,还敢讨价还价,想不想混了?!而现在,这位浙江平湖依爱夫纺织有限公司的电工,会理直气壮地争取自己的应得利益。

因为吴春锋有了工资话语权。为他壮胆的,是浙江正在全面推广的“工资共决”机制。

职工有了“代言人”,工资不再由老板一个人说了算

老家在湖北的陈绪凤,来温岭新河镇打工快10年了。这几年,她的工资每年都在上涨:2003年月工资是800多元,现在已经涨到了2500多元。“有了一个透明、公正的工价表,职工工资和企业效益挂钩,我们工作起来劲头更足了。”陈绪凤开心地说。

温岭新河镇是浙江著名的羊毛衫生产基地。近几年,该镇逐步建立行业工资协商机制,由羊毛衫行业工会与业主委员会分别代表职工方和企业方,对整个行业的职工工资进行协商谈判。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协商制定统一的工时、工价标准,相关企业的工人工资不得低于这一标准。新河镇开展行业工资协商7年来,工人工资逐年提高,年均增幅达5%—12%。

整个行业工价统一了,到任何企业拿的都是相同的工资,职工队伍更加稳定,以往跳槽、“挖墙脚”现象大大减少,企业之间良性竞争的格局逐步形成。

浙江省总工会法工部部长方火春说:“现在,在浙江很多地方,企业职工工资不再由老板一个人说了算,已初步形成了‘企业协商谈增长、行业协商谈标准、区域协商谈底线’的工资协商模式,有效地维护了职工的正当权益。”

方火春解释说,企业协商谈增长,就是重点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行业协商谈标准,就是重点协商制订统一的工时、工价标准;区域协商谈底线,就是重点解决区域内企业职工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截至目前,浙江签订工资集体协议70936份,覆盖企业达到13.22万家,覆盖职工668万多人。到今年底,“工资共决”覆盖面将达到全省企业的70%以上。

跳出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在完善机制和配套措施上下功夫

“工资共决难执行,就表象看是因为劳资力量的强弱悬殊;但深层次反映出来的是我们的共决机制不完善及配套措施的缺失。” 浙江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金长征这样分析。

金长征说,浙江是个中小型企业密集、行业经济发达的省份。中小民营企业职工一方,协商力量薄弱。明明知道不少企业一线工人的工资被固化在最低工资标准水平上,很不合理,可谁来同老板谈、怎么谈,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没得到很好解决。

以前一说要和老板谈工资,职工代表足趑趄不敢谈,口嗫嚅不会谈。由企业工会出面谈吧,工会自身的难处也不少:在经济上不独立于雇主,在劳动关系中不独立于资方,作为群团组织又没有执法权,腰杆也硬不起来。因此,要想让“工资共决”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工资共决机制。

近年来,浙江从完善共决机制、完善配套措施上狠下功夫,先后出台了《浙江省集体合同条例》、《浙江省企业工资支付管理办法》、《浙江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以劳动报酬、保险福利等为主要内容的集体合同,以及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作出明确规定,对企业工资支付行为进行了明确规范,为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了法律支撑。

然而,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怎样才能使“工资共决”真正收到实效?根据各市县的实际情况,工会的谈判方略和重点也不相同:对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镇、村,实行区域性工资协商,由镇村联合工会与业主委员会或经营者代表签约;对较大的产业群或块状经济区域企业,由行业工会与行业协会协商签约。在生产经营正常和效益较好、工业基础较强的行业、区域,重点就工资水平、奖金分配、补贴和福利等进行协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和调整机制;在生产经营较困难、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行业和区域,重点就工资支付办法等进行协商,重在建立工资支付保障机制。

对未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或工资协议,或无正当理由未履行协议的企业、行业或区域,工会将代表职工方以书面形式向企业发出要约,要求企业对员工工资进行集体协商,使工资协商机制在更大范围得以建立和实施。

企业多付出了工资,得到的回报是职工与企业共命运

对于“工资共决”机制,广大职工是发自内心拥护。杭州临安新联电器工业有限公司的安徽籍员工陈斌告诉记者:“‘工资共决’后,企业发展好坏与我们的待遇高低连在了一起,我们只有和企业拧成一股绳去拼搏,才有出路。”

对于“工资共决”机制,企业老板怎么看?记者在采访中,许多企业主坦言:“企业不能老靠低工资低水平竞争。‘工资共决’虽然让我们多付出了些工资,但员工安心了,企业更加稳定了,从长远看是合算的。”

浙江企业界的“常青树”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对于“工资共决”,更有体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企业发展最终靠的是员工。如果工资永远只听资方的,企业的永动力就消失了。”

这些年,万向集团一直模范执行“工资共决”机制。去年万向也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危机,订单从每月50亿元减少到35亿元。然而,鲁冠球斩钉截铁地表示:“无论如何,我们不裁员、不减薪!只要企业还在运转,就绝不抛弃一名员工。”所有员工的年终奖金照发,福利照发……万向集团的做法换来的回报是,企业向心力的提升。今年春节来临时,听说企业订单多、生产形势紧张,员工纷纷要求节日留下加班。有的原本订了回乡的票,专门退了票留了下来。

“工资共决”机制,确实让劳资双方从中大大受益,实现了员工和企业的共赢。由于“工资共决”稳定了工人队伍,去年初的“裁员潮”和今年初的“民工荒”在浙江都没有明显显现。

社会财富怎么分② 收入差距为何不断扩大

城乡分割、行业垄断以及资源价格扭曲,拉大收入差距

赵刚在一家国有金融控股集团任部门经理,税后年薪80多万元,加上房补、车补、书费、健身费、休假补贴、补充养老保险以及各种临时性的“福利”,实际收入在百万元以上。

赵刚的高中好友小灿在中部一个地级市的加工企业上班,企业效益好,他年工资总额4万多元,在当地属高收入。“收入的1/3还房贷,1/3供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国家说扩大消费,可靠这点儿工资收入,不顶事儿!”他说生活压力很大。

赵刚的小学同学王培仍在老家务农,天暖种地、养鱼,天冷去铁路打零活,一年到头累得要命,纯收入只有2万多元,还不抵赵刚工作一星期。

三个人收入悬殊的现状,正是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真实写照。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认为,目前收入差距扩大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 1,2010年已达到3.33 1,“落差”幅度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

垄断行业收入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收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金融、电力、电信等行业与制造加工业工资水平差不多,但随着垄断地位的加强,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已远远超过社会平均水平。”李实说。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 3倍,如果再加上住房、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 10倍之间。

市场价格扭曲导致的行业暴利以及管理部门的灰色收入。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并不完备,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和配置基本上都受控于政府部门,市场价格难以形成,交易价格往往是扭曲的。以低价获得矿山、土地等要素的企业会轻而易举地从中获得高额利润,而相关管理部门会以寻租等方式,从中获取大量灰色收入。

在行业企业内部,工资、福利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正不断加强。2008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决算反映,当年央企人均福利费支出为3387元,其中最高的为4.46万元,最低的为149元,相差近300倍。

户籍、出身、企业身份等差别,成为拉大收入差距的推手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基尼系数在0.3左右,90年代中期达0.42,但到了2010年,已经达到0.48。这表明居民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收入分配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更事关社会稳定,已成为当前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整顿收入分配不公迫在眉睫。”李实说。

李实认为,绝对的平均不叫公平,收入差距有值得肯定的部分。计划经济时代,职工工资实行固定晋级,人为地压低了人力资本报酬,是不合理的。让受高等教育的、从事“高知”、“高技”职业的人获得高收入,符合市场经济法则。“当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透露家中有七辆车时,社会评价一致正向,就是因为这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公平原则,实现了市场经济 教育投入与财富产出相关 的效率法则。用高收入激励教育投入,从而提高整个国家人力资本的素质,这一点毋庸置疑。”李实说。

然而,由于目前缺乏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充分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教育投入的价值并未充分体现,而户籍、出身、企业身份等差别,已成为拉大收入差距的推手。调查显示,北京等地黑市为应届毕业生“代办户口”的价码已经涨到10万元以上,而帮助一个大学生进入“国字号”大企业特别是垄断企业,中间的“帮忙费”、“好处费”已飙至十几万甚至数十万元。至于企业、政府领导让自己子女“潜规则”就业的新闻,也不时见诸媒体。

“工薪阶层、农民家庭的优秀子弟通过自身努力 鲤鱼跃龙门 、入职高薪管理机构和行业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不仅削弱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本的效率,也导致收入阶层的不断分化与强化 富者愈加富有,贫穷家庭延续贫穷。”李实说。

加快改革进程,根治分配“不公”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和谐社会的“定盘星”。一些学者表示,目前在我国,解决初次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较之于完善再分配政策,更为紧迫。

根治收入分配不公,必然涉及一系列权利和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安排,包括建立人人等同的社会保障、创业、择业和就业机会等等。这涉及财政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就业制度、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只有不断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近年来,上海、广州、重庆等大城市纷纷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试点。今年4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深化土地管理、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等,作为今年改革的十大重点之一进行部署。这些举措对于消除束缚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十分关键。

今年5月13日,国务院出台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削减垄断行业的高收入,根在破除垄断。现在国家的政策正逐步到位,前景令人期待!”他说,除了引入竞争机制,还需要建立国有企业的分红机制,将超额利润用之于国、于民,而不能任其自肥。

管住企业高管的“天价年薪”,也是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一环。财政部印发的《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国有金融企业负责人最高年薪为税前280万元人民币。“限薪令”出台后,中国铝业、武钢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高管层表示带头减薪。银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纷纷跟进,要求金融企业高管切实“管”好自己。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易宪容(博客)认为,高管高薪问题源于制度缺陷,既需要加强政府的监管,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薪资制度,不能仅限于“道德层面”的约束。除高额正式薪酬外,各种高管职务消费、隐性消费数量惊人且不透明,极具随意性,为全社会所诟病。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有效监管,堵住“灰色收入”和“灰色消费”的漏洞。

工资上涨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普通工薪阶层可支配收入减少,遏制了消费能力,拉大了收入差距

政府和企业的分配份额双增加,居民的分配份额有所下降

最近,一则消息引发热议:据报载,中华全国总工会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从经济理论角度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实质是要素分配,统计时通常在宏观意义上将国民经济划分为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部分。在近年的相关研究中,多数人认同的结论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分配份额呈现双增加态势,而居民的分配份额则有所下降。

贾康说,通过收入法、资金流量表核算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出这一结论。依据收入法计算:1993—2007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1.68%增至14.81%,增幅为3.13个百分点,企业的资本收益由38.83%增至45.45%,增加6.62个百分点;而居民的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由49.49%降低至39.74%,降幅9.75个百分点。按照资金流量表核算:1992—2006年,政府收入增加2.02个百分点;企业收入增加5.01个百分点;而居民收入则下降7.08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包括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和个体户的经营收入。其中,劳动收入是最大的一块。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下降,很多普通百姓也都有直观感受。在一家制造企业打工的河北农民小张说:“这些年,国家的财政收入高增长,企业利润也是高增长,就是俺们的工资涨得慢。”

工资上涨赶不上企业利润的增长,使广大工薪阶层可支配收入减少,随之带来消费能力下降。同时,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人群与有着投资收益的企业家、高管等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经济结构转型和垄断利润过高是主因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持续较快增长,为什么劳动收入占比却在下降?仔细分析,这其中既有正面因素,也有负面因素,对劳动者实际收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解释,通常整个经济分成农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工业四个部分,总体的劳动收入占比就是这四个部分劳动收入占比的加权平均。从数据来看,农业中劳动收入占比是最高的,达到85%至90%,其次是建筑业、第三产业和工业。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领域,农业在GDP中占的份额大幅下降,也由此导致了总体的劳动收入占比下降。

“研究表明,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我们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这一因素大约影响了劳动收入占比下降5个百分点。”白重恩强调,对于这一下降不必过于担心,因为经济结构转型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影响也是正面的。虽然从数据看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了,但实际上农民从务农转为务工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的。而且,这一下降也是阶段性的,随着结构转型的进一步推进,将来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会大大增加,那时候劳动收入占比又将会不断上升。

垄断行业利润过高,是造成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垄断行业的职工收入比其他行业的要高,但因为这些行业的超额利润比社会平均利润要高得更多,所以劳动收入占比较低。同时,涉足垄断行业的大都是国有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大部分超额利润并没有纳入国家的财政收入,而是留在企业部门内部用于经营发展,从而导致收入分配的“天平”更加向企业倾斜。过多的垄断也阻碍了其他企业的发展,减少了就业,侵蚀了劳动者的购买力,从而实质挤占了整个社会的劳动收入,应引起高度重视。

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改变当前的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收入占比,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贾康认为,政府应当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力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个人工资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政府还应出台鼓励政策,创造更多的机会实现充分就业,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为职工劳动报酬的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白重恩认为,从宏观角度看,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增加劳动收入。当前的税收体制不利于服务业发展,因为很多服务业要缴营业税,而营业税有很多是重复征收的,企业税负很重。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的税收是最高的。国家应当出台扶持政策,减轻服务业税收负担,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从具体层面看,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也是一条有效途径。

目前,各地城镇职工的社保缴费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有一个大致的比例。比如养老保险,企业要交工资收入的20%,个人交8%;医疗保险是企业交6%,个人交2%。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这三险加起来,平均要交4%左右。把这5项加起来,就占了个人工资收入的40%。所以,劳动者报酬中相当一部分都缴到社保那儿去了,变成了无法支配的收入。

白重恩建议,政府应当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降低企业和职工缴纳比例,企业省下来的钱就可用于给职工涨工资,职工省下来的钱就变成了可支配收入。双管齐下,劳动者收入提高的幅度就会比较明显。同时,社保缴费降低了,也可以使更多人有能力参加社保,扩大社保覆盖面。政府对社保增加的这块投入,应当通过增加国有企业分红来补充。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所获得的高额利润不应完全归企业支配,而应当上缴国家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这部分收入可用来作为政府对社保的投入。这样,既可以有效解决社保资金的缺口,又可以控制企业投资规模,有利于资本收益与劳动收入的合理分配。

链接

全国多省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今年以来,自江苏省在全国率先确定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后,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等地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在已调整标准的城市中,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1120元/月,为全国最高。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广东,为9.9元/小时。天津的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820元、每小时4.7元,调整为每月920元、每小时5.3元。在山东,调整后的月最低工资标准分为三类:920元、760元、600元,比原标准平均增长21.2%。

浙江发放困难群众生活价格补贴

针对今年以来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涨幅较大的情况,浙江省日前启动第一季度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工作,5月21日前发放到位。根据浙江的有关规定,当季度价格同比涨幅超过3%时,按季度对困难群众实行一次性基本生活价格补贴,价格补贴金额为价格涨幅的4.5倍乘以当地城乡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本文来源:人民网 )上一页1234新闻-热点聚焦

工资上涨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普通工薪阶层可支配收入减少,遏制了消费能力,拉大了收入差距

政府和企业的分配份额双增加,居民的分配份额有所下降

最近,一则消息引发热议:据报载,中华全国总工会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从经济理论角度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实质是要素分配,统计时通常在宏观意义上将国民经济划分为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部分。在近年的相关研究中,多数人认同的结论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分配份额呈现双增加态势,而居民的分配份额则有所下降。

贾康说,通过收入法、资金流量表核算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出这一结论。依据收入法计算:1993—2007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1.68%增至14.81%,增幅为3.13个百分点,企业的资本收益由38.83%增至45.45%,增加6.62个百分点;而居民的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由49.49%降低至39.74%,降幅9.75个百分点。按照资金流量表核算:1992—2006年,政府收入增加2.02个百分点;企业收入增加5.01个百分点;而居民收入则下降7.08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包括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和个体户的经营收入。其中,劳动收入是最大的一块。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下降,很多普通百姓也都有直观感受。在一家制造企业打工的河北农民小张说:“这些年,国家的财政收入高增长,企业利润也是高增长,就是俺们的工资涨得慢。”

工资上涨赶不上企业利润的增长,使广大工薪阶层可支配收入减少,随之带来消费能力下降。同时,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人群与有着投资收益的企业家、高管等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经济结构转型和垄断利润过高是主因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持续较快增长,为什么劳动收入占比却在下降?仔细分析,这其中既有正面因素,也有负面因素,对劳动者实际收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解释,通常整个经济分成农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工业四个部分,总体的劳动收入占比就是这四个部分劳动收入占比的加权平均。从数据来看,农业中劳动收入占比是最高的,达到85%至90%,其次是建筑业、第三产业和工业。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领域,农业在GDP中占的份额大幅下降,也由此导致了总体的劳动收入占比下降。

“研究表明,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我们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这一因素大约影响了劳动收入占比下降5个百分点。”白重恩强调,对于这一下降不必过于担心,因为经济结构转型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影响也是正面的。虽然从数据看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了,但实际上农民从务农转为务工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的。而且,这一下降也是阶段性的,随着结构转型的进一步推进,将来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会大大增加,那时候劳动收入占比又将会不断上升。

垄断行业利润过高,是造成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垄断行业的职工收入比其他行业的要高,但因为这些行业的超额利润比社会平均利润要高得更多,所以劳动收入占比较低。同时,涉足垄断行业的大都是国有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大部分超额利润并没有纳入国家的财政收入,而是留在企业部门内部用于经营发展,从而导致收入分配的“天平”更加向企业倾斜。过多的垄断也阻碍了其他企业的发展,减少了就业,侵蚀了劳动者的购买力,从而实质挤占了整个社会的劳动收入,应引起高度重视。

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改变当前的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收入占比,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贾康认为,政府应当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力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个人工资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政府还应出台鼓励政策,创造更多的机会实现充分就业,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为职工劳动报酬的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白重恩认为,从宏观角度看,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增加劳动收入。当前的税收体制不利于服务业发展,因为很多服务业要缴营业税,而营业税有很多是重复征收的,企业税负很重。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的税收是最高的。国家应当出台扶持政策,减轻服务业税收负担,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从具体层面看,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也是一条有效途径。

目前,各地城镇职工的社保缴费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有一个大致的比例。比如养老保险,企业要交工资收入的20%,个人交8%;医疗保险是企业交6%,个人交2%。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这三险加起来,平均要交4%左右。把这5项加起来,就占了个人工资收入的40%。所以,劳动者报酬中相当一部分都缴到社保那儿去了,变成了无法支配的收入。

白重恩建议,政府应当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降低企业和职工缴纳比例,企业省下来的钱就可用于给职工涨工资,职工省下来的钱就变成了可支配收入。双管齐下,劳动者收入提高的幅度就会比较明显。同时,社保缴费降低了,也可以使更多人有能力参加社保,扩大社保覆盖面。政府对社保增加的这块投入,应当通过增加国有企业分红来补充。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所获得的高额利润不应完全归企业支配,而应当上缴国家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这部分收入可用来作为政府对社保的投入。这样,既可以有效解决社保资金的缺口,又可以控制企业投资规模,有利于资本收益与劳动收入的合理分配。

链接

全国多省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今年以来,自江苏省在全国率先确定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后,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等地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在已调整标准的城市中,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1120元/月,为全国最高。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广东,为9.9元/小时。天津的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820元、每小时4.7元,调整为每月920元、每小时5.3元。在山东,调整后的月最低工资标准分为三类:920元、760元、600元,比原标准平均增长21.2%。

浙江发放困难群众生活价格补贴

针对今年以来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涨幅较大的情况,浙江省日前启动第一季度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工作,5月21日前发放到位。根据浙江的有关规定,当季度价格同比涨幅超过3%时,按季度对困难群众实行一次性基本生活价格补贴,价格补贴金额为价格涨幅的4.5倍乘以当地城乡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本文来源:人民网 )上一页1234新闻-热点聚焦

工资上涨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普通工薪阶层可支配收入减少,遏制了消费能力,拉大了收入差距

政府和企业的分配份额双增加,居民的分配份额有所下降

最近,一则消息引发热议:据报载,中华全国总工会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从经济理论角度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实质是要素分配,统计时通常在宏观意义上将国民经济划分为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部分。在近年的相关研究中,多数人认同的结论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分配份额呈现双增加态势,而居民的分配份额则有所下降。

贾康说,通过收入法、资金流量表核算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出这一结论。依据收入法计算:1993—2007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1.68%增至14.81%,增幅为3.13个百分点,企业的资本收益由38.83%增至45.45%,增加6.62个百分点;而居民的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由49.49%降低至39.74%,降幅9.75个百分点。按照资金流量表核算:1992—2006年,政府收入增加2.02个百分点;企业收入增加5.01个百分点;而居民收入则下降7.08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包括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和个体户的经营收入。其中,劳动收入是最大的一块。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下降,很多普通百姓也都有直观感受。在一家制造企业打工的河北农民小张说:“这些年,国家的财政收入高增长,企业利润也是高增长,就是俺们的工资涨得慢。”

工资上涨赶不上企业利润的增长,使广大工薪阶层可支配收入减少,随之带来消费能力下降。同时,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人群与有着投资收益的企业家、高管等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经济结构转型和垄断利润过高是主因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持续较快增长,为什么劳动收入占比却在下降?仔细分析,这其中既有正面因素,也有负面因素,对劳动者实际收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解释,通常整个经济分成农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工业四个部分,总体的劳动收入占比就是这四个部分劳动收入占比的加权平均。从数据来看,农业中劳动收入占比是最高的,达到85%至90%,其次是建筑业、第三产业和工业。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领域,农业在GDP中占的份额大幅下降,也由此导致了总体的劳动收入占比下降。

“研究表明,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我们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这一因素大约影响了劳动收入占比下降5个百分点。”白重恩强调,对于这一下降不必过于担心,因为经济结构转型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影响也是正面的。虽然从数据看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了,但实际上农民从务农转为务工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的。而且,这一下降也是阶段性的,随着结构转型的进一步推进,将来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会大大增加,那时候劳动收入占比又将会不断上升。

垄断行业利润过高,是造成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垄断行业的职工收入比其他行业的要高,但因为这些行业的超额利润比社会平均利润要高得更多,所以劳动收入占比较低。同时,涉足垄断行业的大都是国有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大部分超额利润并没有纳入国家的财政收入,而是留在企业部门内部用于经营发展,从而导致收入分配的“天平”更加向企业倾斜。过多的垄断也阻碍了其他企业的发展,减少了就业,侵蚀了劳动者的购买力,从而实质挤占了整个社会的劳动收入,应引起高度重视。

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改变当前的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收入占比,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贾康认为,政府应当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力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个人工资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政府还应出台鼓励政策,创造更多的机会实现充分就业,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为职工劳动报酬的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白重恩认为,从宏观角度看,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增加劳动收入。当前的税收体制不利于服务业发展,因为很多服务业要缴营业税,而营业税有很多是重复征收的,企业税负很重。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的税收是最高的。国家应当出台扶持政策,减轻服务业税收负担,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从具体层面看,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也是一条有效途径。

目前,各地城镇职工的社保缴费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有一个大致的比例。比如养老保险,企业要交工资收入的20%,个人交8%;医疗保险是企业交6%,个人交2%。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这三险加起来,平均要交4%左右。把这5项加起来,就占了个人工资收入的40%。所以,劳动者报酬中相当一部分都缴到社保那儿去了,变成了无法支配的收入。

白重恩建议,政府应当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降低企业和职工缴纳比例,企业省下来的钱就可用于给职工涨工资,职工省下来的钱就变成了可支配收入。双管齐下,劳动者收入提高的幅度就会比较明显。同时,社保缴费降低了,也可以使更多人有能力参加社保,扩大社保覆盖面。政府对社保增加的这块投入,应当通过增加国有企业分红来补充。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所获得的高额利润不应完全归企业支配,而应当上缴国家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这部分收入可用来作为政府对社保的投入。这样,既可以有效解决社保资金的缺口,又可以控制企业投资规模,有利于资本收益与劳动收入的合理分配。

链接

全国多省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今年以来,自江苏省在全国率先确定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后,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等地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在已调整标准的城市中,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1120元/月,为全国最高。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广东,为9.9元/小时。天津的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820元、每小时4.7元,调整为每月920元、每小时5.3元。在山东,调整后的月最低工资标准分为三类:920元、760元、600元,比原标准平均增长21.2%。

浙江发放困难群众生活价格补贴

针对今年以来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涨幅较大的情况,浙江省日前启动第一季度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工作,5月21日前发放到位。根据浙江的有关规定,当季度价格同比涨幅超过3%时,按季度对困难群众实行一次性基本生活价格补贴,价格补贴金额为价格涨幅的4.5倍乘以当地城乡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