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中国北方人为什么比中国南方人讲人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9 02:18:56
文章提交者:安徽人住上海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北方人为什么比南方人讲人情?
在中国北方人跟里,南方人往往和小气,势利等挂钩。而北方人自以为凡事更讲人情味,对人更热情更大方。有人以为这种差异是南北方气候差异所致,但细想起来,热的地方的人该热情才是;有人以为是北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所以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更重,但殊不知,南方人的儒家的书读得并不比北方人少,无论明清两朝的开科取士,江南人士总是占到半璧江山以上,以至从朱元璋开始成天琢磨怎样通过配额制来限制江南,尤其是江浙两省人士的上榜数量(此种作法一直延继到了今天的高考制度中)。而且明清以来,南方的大儒的数量可能还较北方多一些。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朱子是福建人,而心学主将王阳明、以及后来明末、清朝的大儒们多数是南方人。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民风和文化差异呢?答案在于北方部落文化的遗留。与儒家的教导其实没有什么大关系。从周代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不断从长城一线入侵中原、入主中原,如果按照时间来算,除了汉、魏、东晋、唐宋、明等有限的时间之外,北方南下的游牧民族一直做着北方地区的主人。而北方这些游牧民族都是一些游牧或者渔猎的部落。尽管在进入中原后绝大多数都接受了北方的农耕文明改变了自己的生产方式,但其传统部落的观念并不是能够在一朝一夕里能够改变的,它们总是在文化基因当中不断地留下自己的印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部落观念。
实际上,就家庭来说,南北方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发展到农耕阶段之后都是以小家庭为主在进行着生产和消费。甚至于南方的宗族制度还要强于北方地区。但部落消失之后,部落中原有的价值观念并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消失。而在部落当中,虽然不完全是原始的共产主义,私有财产的观念已经出现,但土地、生产资料等方面的共有观念要大大地强于小农生产。在部落中虽然有着家族观念,但却又与一切以血缘关系为出发点的家族观念不同,因为部落不可能由单一的氏族构成,那么部落也就不成其为部落了。(许多人类学家一辈子就研究这们的事儿)。人们从属于一个氏族,但又通过姻亲方式与其它氏族或者胞族保持着近亲关系。而氏族中的远亲关系当然没有其它氏族中的近亲关系更近。因此,这与家族观念并不完全一致。(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传统的满族家庭对于姻亲的外姓家族的关系要比汉族重视得多。当年我的一位山东同学反思自己的时候忽然发现其实从基因的角度上来看,堂兄弟和表兄弟的关系是一样的,但他心理上总是觉得堂兄弟要近得多。)因此,北方地区的许多习俗并非是来自于家族观念,而是来自于部落观念。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在家庭观念中远近亲疏是以父系的血亲远近为衡量标准的,而部落观念则不完全相同。它可以将一个集体或者同一文化团体之内的人都视为同等关系,于是就有了非血缘关系式的哥们儿义气。
而且财产观念也就产生了重要变化,财产并不能简单地被简化成为个人所有。尽管几乎所有民族都存在着私人财产的观念,但其界限是不同的。而且在少数民族南下之前,都生活在生产资料相对过剩的条件之下,这样,他们的私有财产观念主要存在于个体家庭的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上,而其它东西则不被承认为私有财产。而且部落之中的无偿互助是一个重要原则——只要是在一个集体内部,这是一种义务。当年我在采访中,一位当曾当过当地副县长的一位鄂伦春老大姐就曾经抱怨过,当年那些乡下的亲戚来到县城,(主要是看病),每次来了都将她为其联系医院和花钱看病视为一种义务,为他们提供吃住和看病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不知道这些需要花多少钱,使得她家的经济总是陷入到借债的困境之中。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当年住在一条胡同里或者一个大杂院里的居民之间的关系远比血亲更亲,东北的一些民俗也与当年的一些部落制度有关,比如说山里人家要无偿为进山的客人提供吃住,不管这些人与你有没有亲戚关系。
尽管一代代的南下的少数民族被同化到了汉族当中,但又总有一代代新的民族南下,将部落观念输入到北方汉族当中。北京的旗人文化当中就存在着大量的部落制遗存。因此,它们的接人待物总是更讲求人情味。而南方则很少受到这种部落制度的影响,它在汉族不断南迁的过程之中尽管也与南方的山区少数民族产生过许多文化交流,但这种交流都是在汉族占有绝对的经济、文化、政治优势的情况下发生的,因而缺乏吸收这些文化的原动力,北方的少数民族则经常通过政治和军事上的优势保持了大量的自身习俗。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化又不能完全用好坏善恶来评判。北方的这种部落部落主义使北方文化表面上充满了更多的人情味,但也使它必然过多地依靠集体主义来实现社会秩序,而且当年的原始的部落主义并未更多地与货币相结合,而一旦结合起来,所出现的人情味就常常表现为一种客套和伪善。而且它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惰性,因为人情味的一个前提是真诚,没有了真诚作为支撑的人情味就变成了虚伪和穷讲究。其结果不是使社会秩序向好的一方面发展,而是常常走向反面——用部落主义要求别人,用个人私欲来说服自己。王学泰先生所研究的“游民文化”也与此有着很大的关联。部落中的反叛者们也总是打着部落的旗号,或者说恢复部落传统的旗号来反对真正建构部落的基础——秩序。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南方不讲人情味反而更具有真诚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