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天地》“天地虽大”段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20:23:35
庄子 《天地》“天地虽大”段解

原文: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汎观而万物者应备。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简解:
此段言万物所以生,所以化,所以形形色色、种类繁多,那都是德的作用、道的运化结果。

天地,在此指整个宇宙,大指境域范围。

其化均,整个宇宙不管有多广大,都是道物运化的结果,无有例外。尽管广大无边,无论是哪里大道给予它们生化机会都是一样的、均等的,无不适宜,无不相应,无一或遗,故曰“其化均也”。

其治一,万物指一切形质之物,众指种类、数量极多。治指万物的形成与变化的过程结果,结果就是全都遵循生、旺、衰、灭这一个规律,而其中起着主导决定作用的全都是阴阳道物,没有例外,故谓“其治一也”。

其主君,主为万物决定者,君为头领即后天道物,非是人世君王,故接曰“君原于德而成于天”。德是道物的集合,道是德之内容实质,而天则即先天道物。谓万物的决定者即后天道物哪里来?德是后天道物的根本,道物从德中源源而出,而德中的先天道物则是后天道物这个主君的直接形成者。

玄古之君天下,玄古,刚出生之时。那时一身的主君是什么呢?那时尚处于一的太极之时,阴阳之二还未出,或出之甚少,一太极为先天,故无为。一太极先天布满全身,故只“天德而已”。天德,全身上下均是先天之道,因为阴阳未曾出现,没有后天道物,所以婴儿昏睡不醒,无知无觉,所以无为。先天无为,后天有为。

下面将这个观点、过程再反复论证之:
以道观言,以道,用道;观,审视,在此转义为对待、从事;言,教化,转化,指道化过程。老曰“行不言之教”也指的是道化。此曰“言”者,道之生化万物是不言之言的教化、转化。观言即谓用道去做教化之事,万物之体能有一个好的主君。天下指人身,君正指此后天道物接近先天,近于无为。

君臣之义,道为君,物为臣,先天为君,后天为臣。义指君主臣从,君正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故曰君臣之义明。观分,也是道物运化义,分即一分二,二分三,道物顺行演化。

天下之官治,天下仍指万物之体,官指感知器官,官治即感知器官都发挥其应有功能作用。观能,即是用道去作感知功能的事情。

万物者应备,万物生长发育所需无不足备,此指内部需要的必须条件。该长者长,该化者化,需要什么就回有什么。泛观,一身上下无不观到之谓。

德,道物的集合体,天地指阴阳道物,故曰“通于天地者德也”。有了道物的集合体德,阴阳才会源源不断的出,才能有万物,否则万物不出,出亦不能久,德起着保护、涵养、约束道物的重要作用。

道,德的内容、主体,通过运化可以生化万物,故曰“行于万物者道也”。行,指道物运化过程,德则无此功能。这是德、道的不同处。

事,即运化过程,运化结果是生成万物,是为做事,也是治的过程,故曰“上治人者事也”。人,万物代,人为万物之一物。艺,外在表现;技,内在能力。

以下五兼,言万物所以各有其不同性质特点、纷繁而各异,是因为德不同,道不同,生化过程及其内里具有的功能不同等等所致。

古之畜天下者,语出何处未明,但其义俱见于《老子》。古,非指远古,乃指人生之初。畜,生化养育。天下,仍为万物之体。谓那时无知无识,只一无为,而人身便可得养。亦谓为修者返至于此地,道充德备,再也不会外耗,再也不必索求什么,已经样样足够。这时只一无为即可,万物无不咸服。渊指德,其德性厚实古朴,一丝不动故渊故静;百姓指后天道物,道在德中,德如渊则有容道之能,渊静所以能使道不乱动乱窜,故曰百姓定,定谓后天返为先天状态。此义可参见《老子》八十章“民至老,不相往来”。

《记》曰句,语见《西升经》,“得其一,万事毕”道籍多见。一,指后天返回为先天,先天之道谓一,言至此已经完功,再无甚可作。鬼神服,鬼神亦谓道,鬼后天,神先天,先天后天之道都驯服于无为,而统统归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