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15:29:27
去除水湿——经方五苓散的故事
每个学习中医的人,都会有开错方子的时候,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让人难以忘记。
在我还在读书学习中医的时候,那是很多年前了,有一次在一个中医门诊,遇到一个农村妇女,患了一个奇怪的病,就是口渴,想喝水,据她丈夫说,她每天要拿着暖瓶,不断地喝,要喝好多的水,但是仍然口渴,这个病她找了很多医院检查,并且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效果。
当时我和大家一起给她诊了脉,然后看舌头,是厚厚的一层白苔,非常厚,但是当时我对舌诊还毫不精通(现在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了,当时理解不深),心中感觉奇怪后,还是从症状开始分析了,就很自信地对大家分析:当然,口渴就是津液大亏了,一定是阴虚,要滋阴!
结果,和大家商量,就以我为主开了三副滋阴的方子。
然后,这位妇女抓了药,就走了。
几天后回来,说基本没有什么效果,还是这样口渴,每天喝几暖瓶的水。
当时我们觉得可能是药力不够,于是,又开了三副滋阴的方子。
结果,还是没有效果。
我傻眼了,觉得此病没有那么简单,束手无策,后来听说她要去北京看望孩子,就告诉她,到北京找名医吧。
这件事,在我的头脑中一直放了这么多年,这是一直非常愧疚的地方,自己还没有什么把握,就开出了方子,这是自己学问不深,并因此而耽误人,有的时候,想起来,觉得如果要再次遇到这位农村妇女,我一定要向人家鞠躬道歉。
后来,自己读书多了,知道这样的情况,并不是阴虚,而是体内的水湿太重了,水湿蓄积在膀胱,导致气化不利,这会导致整个疏布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所以身体还是处于缺水的状态,此时是局部水很多,但是另外的部分缺水,所以会口渴,但是喝的水会很快尿出。
这个时候,要用张仲景的利水的方剂来调理,比如著名的五苓散。
这样的患者,后来我遇到了几例,让我觉得安慰的是,我后来都正确的处理了这个问题。
比如,有位中年妇女,口渴,不断喝水,小便多,自己形容如同直肠子,喝了就尿,每天要两暖瓶的水,但是还是口渴。做过检查,曾经怀疑脑部有肿瘤,后来经过检查证明没有。
我看到这位妇女的时候,就觉得时光倒流,觉得这是很早以前,自己在学校时遇到的那个病例又出现了,我心里想,这次,我不能再犯错误了。
哪位高人讲的来着,人不能在同样的地方跌倒。
于是我仔细观察,这位妇女的舌苔,就是厚腻的一层,满布于整个舌体,而且舌苔上面还都是唾液。这种舌象,就是体内水湿重的表现。
于是,我开了五苓散加味,三副药以后,这位妇女开始喝水量减少,后来又加服了几副,就基本恢复了正常。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原来认为这个病怎么也该是个很危险的病吧,原来这么快就恢复了。这,就是经方的魅力。
再后来,还有几个病例,比如有位老婆婆,她的儿媳妇向我求诊,也是这样的毛病,每天不断地喝水,同时还身上怕冷,穿的衣服比别人多好几件,舌象也是白苔满布,于是我也是用了五苓散加味,后来也是没有多少副药患者就基本痊愈,我把这个医案写进了《这才是中医》这本书里面的最后一部分。
还有一些奇怪的患者,比如,每年的一个固定的时期,一定会发烧,低烧,这样的我也遇到过几例,反复低烧,有经过几年都是这样的,最后我分析也是水蓄膀胱,气化不利,也用的是五苓散,结果也迅速痊愈了。
所以,书不能不多看,张仲景先辈们殚精竭虑思考出来的身体调理奥秘,我们不能不多专研,否则会对自己的身体不了解的。
那么,这个五苓散里面到底蕴含着什么道理呢?
原来,五苓散的组成是: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之前讲过的苓桂术甘汤里面,除了炙甘草,其他的三味药都在里面,茯苓祛湿,白术补脾,桂枝温阳化气。同时,张仲景还增加了猪苓、泽泻两味药。
这里面,意味深长,说道很多。
猪苓和泽泻都是泻膀胱经和肾经的水湿的,那么,这就意味着,当我们更加确定,水湿的问题主要集中出现在膀胱时,我们可以用五苓散,它的用药部位更加集中一些,我们管这叫中医的靶向治疗。
在《伤寒论》里面,这个方子治疗的症状包括:小便不利、消渴、微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
大家一般对这个方子的解释是,五苓散治疗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
估计大家看这个会很晕,都是术语,我下面就用图画的形式,来给大家做个比喻。
比如,有条大河,这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在河的中间,修了一个水库,水库负责分出很多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把一部分水送到广大的农田,一部分水排放到下游,这是一个水利系统,比作我们的人体,就可以把这个水库当做是膀胱。
在中医里面,膀胱的概念和西医的不一样,中医里面的膀胱,是一个水液汇集的地方,在肾气的蒸动下,把水液或者输布到全身,或者排泄出体外,但是都是在肾气的蒸动下完成的。西医的膀胱基本就是一个储存尿液的地方。
现在,我们体内的阳气不足了,结果气化的功能减弱了,不能把水输布全身,或者排出体外了,结果水液聚集在了膀胱。这好比一个水库,被冻住了,没法把水送到农田了。
此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农田里面没有水啊,于是就向河的上游打电话,告诉多放些水过来吧,于是,上面就开始增加了水量,希望灌溉田地。
但是,这些水,到了水库,发现这里都是冰了,没有分水的功能了,于是越河道而去,直奔下游,迅速地流到了海里,田地还是没有得到灌溉,于是还是告急,更加缺水,于是上游就要求加水量,结果流到海里的更多。
这在人体也是如此,水蓄膀胱,寒凝于此,无法气化,身体没有得到灌溉,于是就告急,于是我们就不断地喝水,可是,喝进来以后,膀胱不起作用,水直接被排出,身体还是缺水,无奈,仍然告急。
看到了吧,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患者不断地喝水,却仍然口渴的缘故。
同时,还会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水库被冻住了,因此很多水并没有完全直接排出体外,有的还流窜到身体的各个位置,成为不正常的水,这会引起很多问题。
此时,流出去的水少了,因此小便的量就有了问题,这叫小便不利,总是有,但是每次尿量不多,这和前面尿崩症的尿量极大不同,尿崩症是喝多少尿多少。而尿量减少这是小便不利。
没有完全尿出去,水就会在体内乱窜。
我们再想象一个图画,人体好比是一个苏州园林里面的奇石,里面是空的,外表有很多孔窍,当水从上面注入的时候,按理是可以从下面的孔窍流出的,这就好比是从人体的小便排出,现在我们把奇石的下面冻住,让下面的孔窍堵住,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水会从上面的各个孔窍冒出来。
在人体也是这样,有很多医案可以证明,五苓散可以治疗很多因为水湿泛滥引起的孔窍的疾病。
比如,曾有医生用五苓散治疗假性近视,就是看到患者舌苔厚腻,渴欲饮水,于是开五苓散,十五副药以后,患者视力明显改善。
还有医生用五苓散治疗耳鸣,也是因为水湿引起的类型的,这个患者用过很多的泻火的药,或者补肾的药,都没有效果,于是用五苓散,六副药以后,患者痊愈。
我也用五苓散治疗过这样的患者,患者的主要耳鸣,我看到她舌苔满布,明显是有水湿,因此考虑不管她到底是什么病,先去水湿,然后再看还有哪里失调,再调理。于是开了五苓散加味,结果几副药以后,耳鸣消失。这也让我再次领悟了中医的道理,中医非常相信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中医有可能都不去区分患者到底患的是什么病,只是去除患者身体内部的问题,然后,让患者的身体自己来恢复。
还有医生用五苓散来治疗癫痫,这个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面就说过,用五苓散来治疗,后世的医生也进行了实践,发现张仲景说的很对,部分因为水湿重导致的癫痫,用这种去水湿的方法,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脑为清阳之府,如果水湿重了,会有各种问题。当然,癫痫还有其他证型的,需要辩证处理。
此外,五苓散还用来治疗水湿严重导致的眩晕、呕吐、发热、汗出等等疾病。中医的原则是:无论你患的是什么病(病的名字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追逐病名,永远都没有穷尽),我们只是看是什么引起的你这个疾病,如果是水湿引起的,我们就去除水湿,然后,你自己的身体就会尽力恢复的。
这在中医里面有个名词,叫“异病同治”,意思是:尽管病名不同,但是如果引起的病因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去除这个病因,而疾病也就被清除了。
我讲了这么多,大家可能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反正我也没有尿崩症,也不头晕耳鸣,其实,我想讲述的是,我们现代人水湿很重,因为不大运动了,因为晒太阳少了,因为有空调了,因为喝冷饮的机会多了,总之,估计水湿一定比古人重,反正一定比五六十年代的人都要重,那个时候的人是以营养不良,气血不足为特色,现在的人是以痰湿重、肝气不舒为特色。我有的时候,给人诊脉查舌,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水湿都重,舌苔满布的人很多,因此,祛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一个养生的要务。
我并不是要让大家都成为经方家,我们学习的,是张仲景的方子里面的养生道理,张仲景的方子,给我们描述了水湿在体内时如何为患的,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变成正常的水,让我们的身体健康。
所以,五苓散和苓桂术甘汤等很有启发意义,还有在阳虚重的时候用的真武汤,都是张仲景的治疗水湿的系列方,据说在《伊尹汤液》里面,有著名的火剂和水剂(水齐),这是当时著名的方子,刘渡舟老先生分析,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方子就是著名的水剂,他认为,看《伤寒论》,一定要把水、火两个方面把握了,才能有所收获。
我现在在给大家调理身体的时候,因为遇到的大多数人都有水湿的问题,所以我会先把水湿给去掉,否则下一步的调理就会受到影响,比如有人直接用滋补的方法,结果湿气和滋补的中药混合在了一起,越补越乱。
但是,五苓散是中药方剂,大家不要拿来就用,需要找附近的医生,分析自己的体质,然后由医生开个方子,切记。
难病奇方系列丛书第二辑:五苓散 书摘: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一、五苓散的来源
五苓散来源于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本方在《伤寒论》中,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其症以小便不利为主,同时伴有头痛身热,口渴欲饮。用五苓散利水渗湿,化气解表,使水行气化,表邪得解,脾气健运,则蓄水留饮诸症自除。
五苓散在《伤寒杂病论》中凡九见。《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第385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第4条“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第5条“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18条“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二、五苓散的组成与用法
五苓散是一首利水之剂,其药物组成为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用法为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三、五苓散的功效与主治
(一)五苓散各组成中药功效与主治
I.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运用】①用于各种水肿。本品甘补淡渗,性平和缓,无寒热之偏,故可用于寒热虚实各种水肿。若表邪不解,随经人腑之膀胱蓄水证,或水肿,小便不利,多与猪苓、白术、泽泻等用;若水热互结,阴虚水肿,小便不利,可与滑石、阿胶、泽泻同用;若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
②用于脾虚诸症。能健脾补中,常与人参、白术、甘草等用;若脾虚停饮,多与桂枝同用;若脾虚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本草经集注》:味甘,平,无毒。止消渴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魄,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其有抱根者,名茯神。茯神,味甘,平。主辟不祥,治风眩、风虚,五劳、七伤,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
《本草衍义》: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本草纲目》:茯苓,《史记•龟策传》作伏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伏灵、伏神也。《仙经》言:伏灵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灭,则神灵之气,亦可征矣。俗作苓者,传写之讹尔。下有伏灵,上有菟丝,故又名伏兔。或云“其形如兔,故名”,亦通;后人治心悸必用茯神,故洁古张氏于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尝不治心病也。
茯苓含茯苓聚糖、茯苓酸、脂肪、卵磷脂、胆碱、蛋白质等,茯苓具利尿作用,能增加尿中钾、钠等电解质的排出,此外,还有镇静和降血糖作用。
2.猪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
【运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证等。本品甘补淡渗,利水渗湿作用较茯苓强,凡水湿滞留均可应用,若脾虚水肿,小便不利等,多与茯苓、白术、泽泻同用;若水湿泄泻可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胃苓汤;阴虚有热小便不利,淋证等,多与滑石、阿胶同用,如猪苓汤。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无水湿者忌用。
《神农本草经》:主痃疟,解毒蛊注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猳猪尿。生山谷。
《本草经集注》:味甘、苦,平,无毒。生衡山山谷,及济阴冤朐。二月、八月采,阴干。
《本草衍义》:猪苓引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
《本草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小便不利。并谓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猪苓主要含麦角甾醇、粗蛋白、多糖等。其水煎剂有较强利尿作用。其利尿机制主要是抑制肾小管对水及电解质,特别是钾、钠的重吸收所致,猪苓多糖还有一定的抗肿瘤、防止肝炎的作用。
3.白术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运用】用于脾虚水停,而为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白术可补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故用之宜。治痰饮,常配桂枝、茯苓等.以温脾化饮;治水肿,常配茯苓、泽泻等,以健脾利湿。
【用法用量】煎服,10—15g。燥湿健脾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神农本草经》: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艺文类聚》引作山筋),生山谷。
《本草经集注》: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作煎饵。一名山蓟,一名山姜,一名山连。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曝干。
《本草汇言》: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
白术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酮,白术内酯A、B及糖类等,有强壮、利尿、降血糖、抗血凝作用,并有保护肝脏、防止四氯化碳所致肝糖原减少的作用。
4.泽泻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运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证及痰饮等。本品甘补淡渗、利水渗湿作用较茯苓强且性寒能泄肾与膀胱热,下焦湿热者尤宜,多与薏苡仁、猪苓等同用。治水湿痰饮眩晕多与茯苓、白术同用,如泽泻汤。
【用法用量】煎服,5一10g。
《神农本草经》: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一名水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生池泽。
《日华子本草》:主头眩,耳虚鸣。
《本草新编》:泽泻,味甘、酸、微咸,气寒,沉而降,阴中微阳,无毒。入太阳、少阳足经,能人肾。长于利水,去阴汗,利小便如神,除湿去渴之仙丹也。
《本草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非引接也。
泽泻主要含三萜类化合物、挥发油、生物碱等。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尿素等的排泄,对肾炎患者利尿作用更明显。有降压、降血糖作用。还有抗脂肪肝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5.桂枝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1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运用】用于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能助阳化气以行水,除痰饮之邪。如脾阳不运,痰饮眩悸者,常与白术、茯苓同用,如苓桂术甘汤;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容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热,血热妄行等证,均当慎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珍珠囊》: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发汗,去皮肤风湿。
《本经疏证》: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气,曰行水,曰补中。
《新修本草》:主治冲逆也,旁治奔豚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痛。
《证类本草》:桂枝,轻,解肌,调营卫,辛甘而温,气薄升浮。入太阴肺、太阳膀胱经。温经通脉,发汗解肌(能利肺气。经日:辛甘发散为阳)。治伤风头痛(无汗能发),中风自汗(有汗能止。中,犹伤也,古文通用,自汗属阳虚。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为佐。加姜、枣名桂枝汤,能和营实表),调和营卫,使邪从汗出,而汗自止。亦治手足痛风、胁风(痛风有风痰、风湿、湿痰、瘀血、气虚、血虚之异。桂枝用作引经。胁风属肝,桂能平肝。
《本草经集注》:辛温无毒。体轻而上行。浮而升阳也。入足太阳经。(即取木桂之最薄者。去其粗皮是也)主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止烦发汗。去皮肤风湿。泄奔豚。散下焦蓄血。利肺气。疗痛风。横行手臂。
本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桂皮醛等,桂枝煎剂有降温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常见致病皮肤真菌、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有健胃、缓解胃肠痉挛及利尿强心等作用。桂皮醛有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