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运常用名词注解-华商纵横,超市培训专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6:22:27
1、垂直陈列:同类商品集中垂直陈列于上下多层货架。
2、平行陈列:同类货平行陈列多行于同一层货架。
3、前进陈列:(拉排面)
4、DM(Direct Mail):中文译作“直接信函”,以信函方式将促销讯通知目标顾客。
5、POP(Point of Purchase):中文译为“顾客广告”,在零售店内将促销讯息,以美工绘制或印刷方式,张贴或悬挂在商品附近或显眼之处,吸引顾客之注意力并达成刺激销售之目的。
6、POS(Point of  sales):销售时点情报管理系统。
7、日配品:系日语名词,指店内所贩卖的某一大分类商品,其含义为每日需要配送的商品,包括牛奶、饮料及非属水产、畜产之需要冷藏或冷冻之食品
8、产品生命周期:指任何一顶产品均有其寿命,从其上市起,一般可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各期之期间长短受消费环境及竞争之影响。
9、商品台帐:即商品目录,将每项商品基本资料(如品名、货号、规格、单位、成本、售价、供应商等)详细整理成册称之。
10、端架陈列:指利用整排货架的两端,作变化性的陈列,一般陈列的作法为:
①大量陈列;②低价位;③季节感;④广告促销
11、关连陈列:指依某项目的,而将相关连之商品陈列在同一地区或附近。
12、棚板:系指在货架内或冷藏(冻)柜内,放置商品之横隔板。
13、价格带:指在商品内贩买同一项产品,其卖价上限到下限之范围。
14、比较性陈列:把相同商品,依不同数量予以分尖,然后陈列在一起,供顾客选择。
15、黄金线:指商品陈列时,最容易让顾客看到或拿到之区域,一般指肩膀以下至腰部以上之区域,高度约在85cm—120cm左右,可陈列对店铺利益贡献较佳之商品。
16、ABC商品分类:将商品依畅销排行(由第一名排至最后一名),计算出各类商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一般来说,销售额比重在11%之间的商品这A类,又称为主力商品,在5%—10%之间的商品为B类;在55以下的商品为C类。A类商品可列为重点管理,陈列面扩大,不可缺货。C类商品则列为淘汰对象。
17、货号:为商品依类别所编之号码。
18、条码:货品上以粗细线条标示供光学扫描器读取货品资料。
19、陈列:货品摆放之方式。
20、端架:货贺尽头,可供特别展示或陈列促销商品之用。
21、毛利:售价减成本。
22、日平均售量:DMS(Daily Mean Sales)单项货品日平均售量数。
23、自己动手做工具:DIY(Do It Yourself)
24、回转率:对某一类别销货的进度,由此来判断采购商品是否正确,及追加作业、库存数量是否正常。
25、建议订单:OPL(Order Proposal List)电脑计算出每项货品应续订数量之报表。
26、永续订单:生鲜、日配类商品,货到才确认完成订单,也可用迟码商品。
27、紧急订单:紧急缺货时,采取手写订货FAX给厂商,此订单愈少愈好。
28、栈板:陈列器材,有商品存放及地面隔商之功用。
29、棚割表:日语名词,中文译为“陈列配置表”。即“把商品的排面在货架上作一个最有效的分配,以书面表格规划出来”。
30、价格卡(标价签):放置于货架或冷冻(藏)拒棚板前缘或沟槽内之小卡片,价格卡上注明货号、品名、售价等,可供顾客购物参考及陈列位置管理之用。
31、大量陈列:又称为堆箱陈列或山积陈列,在卖场辟出一个空间或将端架拆除,将单一商品或2—3品项的商品作量化陈列。
32、来客数:指店内收银机所统计之某一段时间交易客数。
33、客单价:指由店内收银机所统计之某一段时间总营业额除以该期间之总来额数,得出平均每人均买金额。
34、陈列定位管理:依照(陈列配置表),将商品陈列位置固定,以便于辨别并做好陈列定位管理。
35、耗损率:指商品在买进卖出的过程中,因管理不当或疏忽所造成之损失,其损失金额占营业额之比例。
36、SP(Sales Promorion):即“促销”之意。
37、80—20法则:系重点管理之原则,其意义为“只要掌握住事物的重点”(即其中最重要的20%)即可产生大部分的功效(即成果的80%)。例如:商店内80%的业绩系由205的品项所达成。
38、最低库存量:最低库存量是指最低周转天数乘以平均日销量。最低周转天数包括:进货进途天数、销售准备天数、商品陈列天数和保险机动天数。
39、进货在途天数:指商品从办理采购至货被运到店为止的时间。
40、销售准备天数:指商品入库、验收、定价、整理装配、分装、上柜陈列等售前准备所需的时间。
41、商品陈列天数:指店铺因陈列出售所需要的商品数量与每天平均销售量的比例。
42、保险天数:指为防止意外发生脱销的机动天数。计算依据是前期商品迟到天数和本期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最低库存量=(进货在途天数+销售准备天数+商品陈列天数+保险天数)*平均每天销售量
43、最高库存量:最高库存量是指最低周转天数加上进货间隔天数,再乘以平均每日销售量。其公式为:最高库存量=(最低周转天数+进货间隔天数)*平均每日销售量。
44、进货间隔天数:指每次采购的间隔时间,即进货周期天数。
45、销售额:指店铺或公司一定时间内实现的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哪种商品在总销售额中占的比重大,表明贡献越大;反之,则越小。各种商品的销售额贡献情况可采用ABC分析法求得。
46、毛利率:是指某种商品毛利额与销售额的比率。毛利率超高表明商品贡献越大:反之,则越小。实行单品管理的超市公司很容易求得各类商品的毛利率情况。对于那些采取顺加定价方法的商品,毛利率是事先确定的,更容易掌握了。
47、周转率:是指某种商品一定时期销售额与平均库存额的比例。一般地说,周转速度越快的商品,对超市的贡献越大;反之,则越小。当然,不同商品周转率标准不同,不能只用一项指标准确其贡献度(计算方式见“超市相关指标计划公式”)。
48、销售增长率:某种商品营业额增长的比率。增长率越高、越快,表明贡献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49、利润贡献度;指某种商品实现的利润额在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有时为计算简便,常以毛利润比重代替。比重越在,表明贡献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50、交叉比率:指某种商品毛利率与商品周转率的乘积。毛利率代表获利水平,商品周转率表示商品的畅销程度,二者之比表明了商品的综合贡献度。
51、基本商品:是指高品每日每刻都卖的货物。基本商品应该每时每刻都有货,保持永久的放置位置。例如:牙膏、洗涤剂、去污剂。
52、季节性商品:指主要在一年中某一特定时节销售的货物。例如:人造圣诞树只有在圣诞节期间销售。季节性商品有三大类:节假日商品——这种商品主要为节假日提供,并存放大约30—60天。例如:春节、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圣诞节、元旦节、三八妇妇节、端午节等。季节性时令商品——这种商品与春夏秋冬等季节相关,商品存放大约90—120天。例如:冬装、夏装、充 雨衣等。基本季节性商品——这种商品在一年中都有销售,只是在某些活动期间或主要季节销售进入高峰。例如:在新年期间小电器的销售急剧增加。
53、促销商品:为促销而特别购买的商品。
54、团购:指集团或团体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