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客(wiki)的真谛:人人贡献,人人编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20:25:56
作者:杨斌艳 | 2004年03月15日09时41分 |
维客的真谛:人人贡献,人人编辑
杨斌艳
自“黑客(Hacker)”一词的经典翻译之后,“某客”已经成为互联网上各派大侠的标志性尊称,历领各门风骚。“维客”堪称继“黑客”后的又一经典之译。虽然世界第一个维客网站上有关WiKi一词的渊源和扩展仍在争论不休,但是最简单的答案就是:“wiki wiki”是夏威夷人表达“快点 快点”的口头禅,经简化已直接表示为WiKi。当然“快点 快点”的意思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WiKi的精神,“维客”的发音也很合“WiKi”,而且暗合了“某客”的行规。
在“黑客”“闪客”“博客”这些词汇已经流行于网上网下,成为网络上普及技能的今日,随着“人人都来写百科全书”的诱惑下中文版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的诞生,WiKi这个新鲜的词汇很快被赋予“维客”的中文名称,开始在所谓的“奇客(Geek)”[1]中间流传。
“贡献(contribute)”[2]的集合
就当前的趋势看,任何“客”一经出现都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技术,二是人。所以不妨这样给“维客”下一个定义:
“维客”最根本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网页发布技术。其在各“客”中另立门户的招牌在于:任何一个Web浏览终端同时是其浏览Web页面的编辑器。通俗的说,即任何人都可以对自己在互联网上看到的页面进行编辑,并且编辑的结果是可以在网络被别人看到的,这样的可擦写(Rewritable)页面就是应用了WiKi技术的站点上的页面。本质上,维客技术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协作写作工具,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合作软件,可以说与Linux属于同一大门派。
一个应用了WiKi技术的网站,是靠网民利用这种技术进行“贡献(contribute)”而发展成长的。进行“贡献(contribute)”的人自然地被称为“维客”。也就是说,在提供WiKi技术的网站上,当你改动了某个Web页面,当你对别人的contribute进行了补充修订,并且通过提供的简单操作进行了网络发布,那么你就已经做了一回维客了。

Ward Cunningham
维客的创始人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3]当时直接的目的是:为和自己一起开发编程语言的人建立一个互相链接的交流环境。但是,当他认定人人都有渴望表达自己的欲望时,就将维客技术推而广之,来激发所有人“讲故事”的本性,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作者,不受约定俗成的文章格式、结构以及编辑们的限制,自由、方便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使用方便和开放性成为wiki技术的最大特点。使得弥尔顿期望的“意见的自由市场”在WiKi中复活,而且网络、超链接和数据库让这些自由的意见得以更广泛的传播、更方便的交流和更完整的保存。
对于发表自由意见的人,沃德抱着“人性本善,乐施求真”的哲学理想,愿意为追求真理的人们提供“头脑风暴”似的交流平台,让意见愈辨愈明,让真理愈求愈真。所以在维客界,将每次的页面改动称为“贡献(contribute)”,企求真诚、善良的修改和讨论。“贡献(contribute)的集合”可以说是维客精神的精髓,也是以维客技术为支持的网站存在和生存的基础。
这种开放、自由、合作、自律的维客特点,使得维客技术很快在协同工作和自由交流方面得以广泛的应用。维基百科www.Wikipedia.org,就是维客技术在协作开发和积累知识方面成功应用的一个典范。该站点的建立者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想“用世界上每一种语言免费传递一个完整而全面的百科全书,即使最贫穷和最受压迫的人也能轻松查阅。”该站点2001年1月投入运行以来,几乎每半年网站中的条目数就增涨10倍[4],条目数已经超过了20万,包括54种不同语言,成为地球人互相合作的伟大杰作,人类知识积累的宝库。中文版的维基百科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信条,自2002年10月诞生第一个条目后,现在已经近5000个条目,注册用户数突破2000人。
从1995年第一个wiki网站http://c2.com/cgi/wiki的诞生,现在维客技术支持的页面超过百万[5]。在中国维客技术仅仅是2002年10月才开始被引入,现在提供维客技术支持的中文网站只有寥寥几个(当前用google能搜到的仅有3个,zh.wikipedia.org、www.cnic.org、www.wikier.cn)。但是“维客”正在飞速的进入中国网民的生活,就中文维基百科的统计数据看,条目数从3000增加到4000仅用了2天时间,相比从第一条到2000条数据积累所用的11个月,简直是突飞猛进都难以形容的。

http://c2.com/cgi/wiki 站点,2000年1月1日到9日一个礼拜的页面增长和数据量增长图[6]
写得易,读得累
维客的出现也许正应了“我的地盘,听我的”的最新生活潮流。即使向来以权威著称的百科全书,哪怕一个小学生也能方便的加入自己撰写的词条,而且写哪个词条,怎么解释,完全由他一个人说了算;更不用说,对任何一个已经存在的词条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修改了——被改的词条很可能出自某个大家的精心揣摩。维基百科就是将wiki的这种特点发挥到了极至。当然,以某个专题,某个话题为中心的维客网站也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狗狗”、灵魂、鬼怪等的wiki网站。

各wiki网站的访问量增长迅猛,上图是wiki.gtk.php.net 网站2003年4月每日数据统计图。[7]
如此自由的表达不禁叫人有点怵。想在报纸杂志或是广播电视上发表文章、表达观点,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偶尔有个露面的机会也许恰恰是最不愿被曝光的时候。即使在博客[8]流行于网络的今天,个人观点的表达容易了很多,但是要想直接在页面上修改别人的帖子也是办不到的。
这正是维客技术的触目惊心:人人都是作者,人人都是编辑。Wiki让写变得怡然自如:可以是一个想法、可以是一篇文章、可以是一个修正,可以按传统的文章格式、可以随自己的风格,文字、图片、超连接任意组合。因此Wiki站点的页面内容随时可能变化,随时可能出现新的焦点和话题,随时可能出现新的语言版本(而且各种语言可能在同一页面显示),世界上每个角落的观点意见、世界上的每种语言都可能随时浮现,这些是谁也无法预期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站点的编辑,Wiki站点是真正属于每一个来访者的,每一次曾经的改动,每一个曾经生成的页面都会被保留下来,以备查阅和再次修改。
由于给写的自由太多了,wiki确实为读带来了困难。因此Ward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维客技术,近十年来Ward的C2网站至少经历了10次以上大的技术变革。他们在极力方便写的同时,也注重写与读之间的平衡,1996年开发的Wiki Categories(维客分类)功能,包括CategoryWikiNavigation(分类导航)和CategoryWikiMaintenance(目录维护),就能够支持页面的组织与分类。后面又陆续开发了RoadMaps(网站地图)、ChangeSummary (最新变更总汇)、SearchHelper(搜索助手)等来方便查找和阅读。
现在几乎所有的Wiki站点都提供分类目录。这个分类系统是通过一系列的动态页面来展示有哪些类、各种类目之间的关系,以及特定某一类下的文章,相当于一个目录式的搜索引擎。每一个新的“贡献者”根据前面的规律,主动将自己的文章入类或建立新类。也就是说,分类也是动态的、合作的,是每一个“贡献者”为了更好的与社区成员交流,让别人更容易的找到自己的文章而主动去做的。
在这种意义上,维客像一个微缩的Internet。各种内容的页面散落在网站的各个角落,读者可以通过关键词来查找自己所需的内容。那些以“Category(种类)”结尾的词就是一个搜索点,而当这些词出现在新文档中时,就会形成一个超链接。明白超链接的词的意思的人可以继续读下去,不理解的人可以链到提供该词更详尽的解释的页面。这种跳跃式的超链接阅读是读wiki页面必备的,一篇文章里众多的超链接也成为wiki文档的突出特点之一。跳跃式的选择阅读和丰富的信息量,是wiki技术在提高阅读速度和获取海量信息方面的优势,但是对于不习惯这种阅读方式的读者,经常会“跳”的晕头转向,越跳越远,看似很短的文档也许会读几个小时,到最后也许已经忘了当初要获取的信息是什么。
Wiki对读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就现在的情况看,每小时添加的新内容量至少是维护分类量的两倍。而且大部分人愿意添或改,自愿做分类维护的太少。某些wiki的站点甚至出现了管理员,这其实是有悖于wiki精神的。无论如何Wiki的这种分类远远不能和传统的网站相比,更不用说那些编辑在幕后起决定作用的传统媒体。
道德支撑生存
全新的读写方式,要求维客必须以Ward 的“人性本善,乐施求真”哲学来享受网络表达的自由,至少应按照每个站点的要求进行自律。真正的(技术上和道义上)维客,应该努力实践维客的精神,将wiki当做一种与人交流和获取知识的工具。要体现和充分利用维客产生最初的FAQ功能,就是说,将维客站点作为一个大的资源库,当遇到自己不能解答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肯定有人知道答案)时,会想着通过wiki提供的站点搜寻解答;当发现别人提出的问题自己能解答时,就把答案留下来。当需要协作完成某项工作时,会搭建一个wiki的平台,来查看合作伙伴的成果,跟踪每个人的进展,更好的完成任务,在最基本的GNU自由文档协议[9]下实践“自由、开放、交流、合作”的精神。Wiki提醒我们:网络空间本该如此“自给自足、自我生长”的存在。

一个FAQ功能的wiki网站的LOGO
Wiki站点上的肆意篡改,攻击别人搞破坏的思想和做法也难以避免,而且。但是这样胡闹的页面很快就会被改过来,而且按照“大多数人总是善的”的一般原理,维护wiki站点正常运行、做“贡献”的人总是会远远大于搞破坏的。连善意的失误,也会很快被修正。正如IBM TJ华生研究中心(IBM TJ Watson Research Centre)的研究员,马丁·沃登博格(Martin                   Wattenberg)说,“我们对破坏活动的频繁感到吃惊,但让我们再次感到吃惊的是这些破坏很快就被修复了。”
IBM华生研究中心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发现,维基百科遭遇的多数破坏活动5分钟内就能修复。很多网友都在警惕捣乱分子、狂热份子和被误导的人在该网站上的活动,大约有200个正式成员常年监督网站的编辑,另有大约1,000人经常监测网站。维客站点的迅速增多,志愿管理员的出现,C2、wikipedia等站点的不断繁荣发展,也证明了“人性本善”,人类渴望一个自由交流平台,人类愿意协作搭建一个知识仓库,人类追求真理、传播智慧。
与现存的至少40多亿[10]的网页相比,wiki技术的发展空间还很大,wiki精神也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沁心入脑。试想:如果每一个网站都依靠访问者的“贡献”自己成长,每个网站都是无限发展的,因为人生生不息,人类智慧层出不穷,网站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每个网民都遵循wiki精神,网络上的生存会是什么样子?
参考文献:
1、 http://c2.com/cgi/wiki
2、  Exploring with Wiki   http://www.artima.com/intv/wiki.html
3、 http://www.wikipedia.org
4、 http://www.google.com
5、  《维基百科:分享天下知识》杰里米·瓦格斯塔夫 《华尔街日报》 博客中国译
2004年2月22日定稿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1] 指一些喜欢在电脑网络上与人交往的人,如上IRC,在USENET或BBS上贴文,玩MUD,甚至写分享软件(shareware)等。
[2] Contribute 一词在这里本意是指向出版社供稿或投稿以求发表。但是作者觉得取其“贡献”一意在这里更能表现“在wiki站点上发表自己观点是对网站和网民的一种贡献的维客精神和维客道德自律。
[3] 美国著名的软件工程师,是WiKi理念和技术的创始人。是Extreme Programming (极限编程,软件开发的一种新观念,是一种既灵巧又严密的软件开发方法)的精神领袖和开拓者。据说,近期刚加入Microsoft(微软)团队。
[4]具该站点提供的统计数据得出。
[5] 根据google能搜到的页面数。
[6] 来自http://c2.com/cgi/wiki 站点。
[7] 来自wiki.gtk.php.net/wwwlogs/ usage_200304.html 。
[8] 互联网上支持网络发表的一种工具。个人可以将自己的文章或体会像日志一样发布在互联网上,供阅读和交流。在网络上定期连续发表个人日志的人,被称为博客。
[9]是一个版权属左(或称“反版权”)的内容开放的版权协议。确保任何人都有复制和重新分发文档的充分的自由,无论是否修改过,无论是否用于商业目的。
[10] 根据google现能提供的搜索页面数。
_xyz